“看來先生對滇南贊賞有加,不知對大理蒼山有何感受?”李元陽問道。<br>“前年我同夫人黃氏曾去蒼山訪老鄉(xiāng)曹太狂,對蒼山洱海十分迷戀?!睏钌鞯?。<br>“怎么沒有看見嫂夫人。她沒有同你回來?”李元陽問。<br>“老家已無親人,只有留下她管理家務(wù)了。她也不愿來,說她無出,不隨我來滇,便于我在這里置妾,你說可笑不可笑?!”<br>“黃夫人真是女中君子啊!我知道她是才女,她的詩和散曲我也讀過,其才情罕見。但是一個女人,她一切為你著想,勸丈夫置妾的心不是那么容易下的,可見她愛你之深!黃夫人的一片真心,先生不可辜負(fù)哦!這事元陽可以為你張羅,待元陽暗訪好后,再回報先生?!崩钤柕?。<br>楊慎苦笑道:“謝謝了?,F(xiàn)在不必急于考慮這事,我還必須為父守制三年呢,可不要陷升庵于不孝?。 ?lt;br>李元陽道:“這個仁甫知道,但我會放在心上的。升庵先生,我這次主要是請你開春后重游蒼山洱海。你知道我家住點蒼山中,對大理風(fēng)光、蒼山洱海美景知之最深。如何游覽、選啥路線,在你的朋友中無人及我。我當(dāng)你的專職導(dǎo)游可以吧?!”<br>楊慎道:“那就恭敬不如從命了!”<br>李元陽道:“我們約定明年二月初一,到時我到安寧來接你。你知道吧,陽春二月桃李爭艷,而二月初正是海棠花開時節(jié)。你們蜀中海棠艷天下,但云南大理的海棠春色也很迷人哦。”<br>楊慎欣然應(yīng)允:“那我們就相約二月初一出游?!?lt;br>李元陽在安寧住了幾天,同楊慎談詩論文,彼此十分投合。李元陽離開后,又有朋友陸續(xù)來訪,加之其間又有春節(jié),兩個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嘉靖九年二月初一,李元陽如約來安寧接楊慎。這次在李元陽帶領(lǐng)下,歷時近兩個月,楊慎飽覽了蒼山洱海風(fēng)光,對云南春色贊嘆無比。他曾仿白居易的《憶江南》作《滇春好》四首,盡情贊美云南的春天風(fēng)光:<br>滇春好,韶景媚游人。拾翠東郊風(fēng)弱弱,采芳南浦水粼粼。能不憶滇春。<br>滇春好,百卉讓山茶。海上千株光照水,城西十里暖烘霞。能不憶滇花。<br>滇春好,翠袖拂云和。雅淡梳妝堪入畫,等閑言語聽勝歌。能不憶滇娥。<br>滇春好,最憶海邊樓。漁火夜星明北渚,酒旗風(fēng)飄蕩東流。早晚復(fù)同游。<br>這組詞并非楊慎自度詞調(diào),而是模仿白居易的《憶江南》所制成的詠云南小令。因通篇贊頌滇春好,故將“江南好”詞牌名更換作《滇春好》,足見用心獨具。詞中對云南的風(fēng)景、山花、美女、湖邊樓閣等極盡贊美之能事。<br>李元陽是滇中有名文人,又世居點蒼十八溪中,可以說對自己家鄉(xiāng)美景游覽殆盡。他知道游點蒼必須東泛洱海,臥數(shù)溪峰,方能領(lǐng)略點蒼全貌。楊慎當(dāng)然一切聽李元陽安排。他們乘船南泛至雞額山,然后沿盤旋的石蹬徒步攀登,見十九溪峰如屏風(fēng)而立,山顛白雪皚皚,山腰白云如帶;俯瞰千村焰火、萬里田疇,不禁神爽飛越。楊慎在《游點蒼山記》中寫道:<br>……比入龍尾關(guān),且行且玩,山則蒼龍疊翠,海則半月拖蘭;城郭奠山海之間,樓閣出煙云之上;香風(fēng)滿道,芳?xì)庖u人。余時如醉而醒,如久臥而起作,然后知吾向者之未嘗見山水,而見自今始。<br>楊慎一生游覽過無數(shù)奇山異水,但一見點蒼洱海景色,便覺得往日所見之山水大為遜色。他與李元陽一邊行走,一邊賞玩,美景觸發(fā)詩興,沿途題詠唱和的詩詞很多,后來匯為一卷,名曰《點蒼雜詠》。<br>大理西去與印度很接近,故南詔以來佛教盛行,古有妙香國之稱。蒼山洱海之間,寺廟林立。楊慎和李元陽游覽大理,多在寺廟寄宿。這天二人在興教寺留宿,適逢寺內(nèi)海棠盛開。楊慎見興教寺的兩株海棠,花枝簇灼,光彩照人,卻艷而不妖,麗而不媚。不開在帝都京師,博取顯貴青睞;也不開在高官大戶園中,與牡丹、芍藥爭奇斗艷。卻偏偏開在南天荒村古寺之中,展示出一種不阿不媚的本色英姿。一股落難才子的情愫涌上心來,楊慎觸景生情,想到家鄉(xiāng)、想到夫人黃峨、也想到自己不幸的身世,詩興來潮,對興教寺海棠吟道:<br>兩樹繁花占上春,多情誰是惜芳人。<br>京華一朵千金價,肯信空山委路塵。<br><br> 海棠是中原名花,尤以蜀中海棠名貴,當(dāng)時士大夫以得蜀中貼梗海棠為自得。其花色如啼血杜鵑,在禿枝上競放。在寒梅消退,桃李未開之時,獨領(lǐng)早春風(fēng)騷。楊慎想到自己身世,自嘆名花委棄空山,無人憐惜。自傷貶謫,不為世用。李元陽聽到這首詩,稱贊不已。但他也看出楊慎仍眷戀于京華身價,不甘委棄遠(yuǎn)荒。他十分同情朋友的遭遇,敬佩他的節(jié)操,于是和詩安慰楊慎道:<br> 國色名花委路旁,今年花似去年香。<br> 莫言空谷知音少,也有題詩玉署郎。<br>此二詩一出,便在滇中廣為流傳。后人將之刻于興教寺壁上,至今猶在,為興教寺這個云南省文物保護(hù)單位增輝不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