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篇名:憶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號:18507388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課文名:《頤和園》小學(xué)四年級下冊</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小學(xué)四年級下冊的語文中,有一篇課文《頤和園》描述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長廊、佛香閣、排云殿、萬壽山、昆明湖、十七孔橋、昆明湖西堤等景觀的游覽順序與特點,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贊美之情。</p> <p class="ql-block"> 在2017年,金秋送爽,丹桂飄香的季節(jié),我游覽了北京頤和園。從東門進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光緒皇帝御筆親題的“頤和園”三個大字。課文《頤和園》中描述:“北京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p> <p class="ql-block"> 頤和園長廊位于北京市頤和園萬壽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間。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長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變和極豐富的彩畫而頗負(fù)盛名,是我國古建筑和園林中最長的游廊。長廊還是一條五光十色的畫廊,廊間的每根枋梁上都繪有彩畫,共14000余幅,色彩鮮明,富麗堂皇?!熬G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二百七十三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fēng)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畫中的人物畫均取材于中國古典名著,畫師們將中華數(shù)千年的歷史文化濃縮在這長長的廊子上。</p> <p class="ql-block"> 長廊北依萬壽山,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中間穿過排云門。兩側(cè)對稱點綴著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重檐八角攢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漫步長廊,感受古建筑的韻味和歷史的厚重。這些彩畫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意蘊。</p> <p class="ql-block"> “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fā)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黃色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云殿”。佛香閣南俯昆明湖、排云殿,北靠佛教建筑“智慧海”,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后毀于英法聯(lián)軍,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完成重建。</p> <p class="ql-block"> 排云殿是頤和園萬壽山前山核心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為大報恩延壽寺,光緒十三年(1887年)改建為慈禧太后萬壽慶典場所,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仿紫禁城外朝形制的壯麗布局和豐富歷史內(nèi)涵著稱?!芭旁啤倍秩∽怨痹姟吧裣膳旁瞥?,但見金銀臺”,比喻似在云霧繚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p> <p class="ql-block"> 從排云殿出發(fā),順著階梯拾級而上,穿過德輝殿,“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蔥郁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以佛香閣為中心的各建筑群嚴(yán)整而對稱地向兩翼展開,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氣派相當(dāng)宏偉。佛香閣是一座三層八角四重檐為攢尖頂?shù)慕ㄖ?6米,坐落在高21米的臺基上。閣內(nèi)有八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內(nèi)部建筑結(jié)構(gòu)復(fù)雜。登臨其上,可俯瞰整個頤和園及周邊的風(fēng)景,令人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我從萬壽山下來后,沿著昆明湖往西堤的方向行走。首先來到知春亭,位于昆明湖東岸的知春島上,原為湖心小島,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建時增建平橋與東岸相連。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1860年遭英法聯(lián)軍焚毀后重建,1950年修繕天花結(jié)構(gòu),現(xiàn)為頤和園重要歷史建筑。??“知春”二字源于蘇軾詩句“春江水暖鴨先知”,因每年春季昆明湖解凍由此處開始而得名。乾隆曾賦詩贊其“知春知源”,體現(xiàn)感知時序的哲學(xué)內(nèi)涵,是皇家園林“借景”手法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前行來到一座十七孔石橋,“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笔呖讟蚴冀ㄓ谇迩∈迥辏?750年),是昆明湖上連接?xùn)|堤與南湖島的重要通道。其名稱源于橋身由17個拱形橋洞組成,正中一孔最大,兩側(cè)依次漸小。橋全長150米,寬8米,高7米,東西向橫臥于昆明湖上?!皹驒跅U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小獅子。這么多的獅子,姿態(tài)不一,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橋欄望柱共62對,柱頭雕有544只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東西兩端另有4只石刻靠山獸,造型威武生動。橋匾額北刻“靈鼉偃月”,南刻“修蝀凌波”,均為乾隆御題,比喻橋如彩虹臥波或神獸偃月。??</p> <p class="ql-block"> “ 湖中心有個小島,遠遠望去,島上一片蔥綠,樹叢中露出宮殿的一角。游人走過長長的石橋,就可以去小島上玩?!焙行氖悄虾u,呈圓形,占地約一公頃(約16-17畝),環(huán)島以巨石砌岸和青白石雕欄圍護,四面環(huán)水,通過十七孔橋與東堤相連,并有輪渡連接湖岸東北角和西北角,是昆明湖最佳觀景點。與萬壽山遙相呼應(yīng),象征神話中的蓬萊仙島,以龍王廟、涵虛堂等古建筑和絕佳觀景視野著稱。游人走過十七孔橋,就可以去南湖島上玩了。</p> <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橋橋頭不遠處,有一只神態(tài)生動、栩栩如生的鍍金銅牛,它昂首安臥于岸邊。由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下令鑄造。銅牛通體鍍金,采用撥蠟法青銅鑄造,呈臥姿置于青白石海浪紋座上,身高1.14米、體長1.75米、身寬0.84米。牛身鑄有乾隆御筆《金牛銘》篆文80字,延續(xù)大禹治水鑄鐵牛鎮(zhèn)水患的傳統(tǒng),并借鑒唐代置牛岸邊的防洪理念,兼具觀測昆明湖水位功能。也表達了當(dāng)時對昆明湖水利功能的高度重視,寄托著遠離水災(zāi)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深入,來到昆明湖西堤?!袄ッ骱L長的堤岸,堤上有好幾座式樣不同的石橋,兩岸栽著數(shù)不清的倒垂的楊柳”。只見岸上柳樹婀娜多姿,隨風(fēng)翩翩起舞,形成“六橋煙柳”的美景。西堤是頤和園昆明湖中一道自西北逶迤向東南的長堤,清乾隆年間仿杭州西湖蘇堤而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界湖橋是西堤最北端的橋梁,始建于1750年,1886年重建后得名,為三孔方形橋洞結(jié)構(gòu),長31.43米,是西堤六橋中唯一無亭式橋梁,兼具分界昆明湖內(nèi)外湖與后溪河的功能及景觀價值。?“堤長橫亙東西界,六橋首分內(nèi)外湖”,也是昆明湖北端的入水口。豳風(fēng)橋是昆明湖西堤六橋中的北起第二橋。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桑苧橋,咸豐年間為避諱改名,現(xiàn)存橋梁為光緒年間重建,是一座長方形重檐四坡頂屋橋,橋名源自《詩經(jīng)·豳風(fēng)》,體現(xiàn)清代帝王重農(nóng)思想。玉帶橋是位于昆明湖西堤中段的一座高拱形單孔石橋。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其優(yōu)雅的弧形線條、漢白玉材質(zhì)和乾隆御題楹聯(lián)著稱,是帝后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也是頤和園標(biāo)志性建筑及世界文化遺產(chǎn)組成部分。?乾隆帝曾題寫楹聯(lián):東側(cè)“螺黛一痕平鋪明月鏡,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西側(cè)“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島宮闕水邊多”。象征皇家園林美學(xué),1998年列入<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文化遺產(chǎn)。</span></p> <p class="ql-block"> 接著來到了鏡橋,是位于昆明湖西堤中部的單孔石構(gòu)亭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光緒時期重建,其名源自李白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以八角重檐攢尖頂橋亭為特色,兼具觀景與歷史文化價值。?練橋是昆明湖西堤六橋中的第五座橋梁,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光緒時期重建,名稱源自南朝詩人謝朓“澄江靜如練”的詩句,形容橋下水面澄澈如白色絲綢。? 它采用單孔方形石拱結(jié)構(gòu),橋上建有重檐四角攢尖頂橋亭,兼具通行與觀景功能,是西堤的重要景觀節(jié)點,登橋可遠眺萬壽山、南湖島等全景。?柳橋是昆明湖西堤最南端的石質(zhì)景觀橋,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光緒年間重建后更名,橋名源自杜甫或白居易“柳橋晴有絮”詩句,為五孔石拱橋帶重檐歇山頂橋亭,是西堤六橋的南端起點與重要景觀節(jié)點。?</p> <p class="ql-block"> 最后,來到了頤和園的石舫,又名清晏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萬壽山的西麓岸邊。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船體乃用巨石雕成,全長36米。船上二層白色木結(jié)構(gòu)樓房,都用油漆裝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有磚雕裝飾,精巧華麗,是頤和園內(nèi)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舫上艙樓原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聯(lián)軍入侵時,舫上的中式艙樓被焚毀。光緒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圖,將原來的中式艙樓改建成西式艙樓,窗上鑲嵌五色玻璃,是園中唯一具有西洋風(fēng)格的建筑。并取河清晏之義,取名清晏舫。</p> <p class="ql-block"> 北京頤和園不僅是一座皇家園林,它是一首流動的詩,一幅活動的畫,一個關(guān)于歷史、文化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典范。在這里,你可以讓心靈與自然對話,與歷史共鳴,找到那份久違的寧靜與祥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圖編輯:憶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 . 10 . 26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