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03-15,主館</p> <p class="ql-block">10:23,武士的盛裝與武具(平安-江戶時代)</p> <p class="ql-block">武士的盛裝與武具 平安-江戶時代</p><p class="ql-block">平安時代末期至江戶時代的大約七百年間(12世紀(jì)末至19世紀(jì)末)是武士掌握政治實權(quán)的時代。武士以公家(貴族)文化作為模范,在此基礎(chǔ)上吸收佛教和普通百姓的文化,創(chuàng)造了剛健樸實的獨特文化。</p><p class="ql-block">此展室的作品包括武士的肖像畫,歷史上著名武士所書信札,武士用品中占據(jù)最重要地位的刀劍及刀劍外裝,武士在戰(zhàn)場上穿用的甲胄及穿于其外的上衣“陣羽織”弓箭及馬具等武器或武具,并通過武士日常穿著的服飾為您介紹武士的裝束。武器和武具隨時代的變遷而演變,按照武士的身份在制作工藝和形制方面都有所差異。并且,使用多種素材和工藝技術(shù)制作而成,從世界范圍來看也具有豐富多彩的特色。這些器物有時作為武家歷史和地位的象征被將軍或大名用于贈答,有時也被武士敬獻(xiàn)給神社或寺院以表達(dá)自身的信仰之心。</p> <p class="ql-block">本小札勝色威腹卷(江戶時代 18世紀(jì))</p> <p class="ql-block">此甲冑仿照室町時代的腹卷而制作,為典型的復(fù)古風(fēng)格作品,多處裝飾著豪華的金屬配件。</p> <p class="ql-block">徳川家康像(摹本)森田龜太郎摹, (<span style="font-size:18px;">昭和時代1930年),</span></p><p class="ql-block">原本:(傳)狩野探幽繪(江戶時代1647年)</p> <p class="ql-block">刀身與刀裝</p><p class="ql-block">此處主要展示日本刀的刀身以及與之相配的刀劍外裝。刀劍外裝不僅因太刀、刀、脅指、短刀等不同的刀身而形態(tài)各異,還因制作時代、使用目的、使用場所、持有者的身份、時代的流行等因素而存在眾多種類。刀劍外裝在裝飾上運用金屬工藝、漆藝等各色各樣的工藝技術(shù)與材料,在設(shè)計上采用四季應(yīng)時的景物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動物、植物、器物等素材,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日本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黑韋包金桐紋絳卷太刀刀裝(室町時代 15世紀(jì))</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武將上杉家族祖?zhèn)鞯奶?。刀柄與刀鞘上纏繞著紫色平打絳子。刀鞘整體包裝了經(jīng)軟化處理的皮革后髹涂黑漆。此太刀的金屬配件均為金色,其上飾高浮雕折枝桐紋。造型實用且不失華麗是其看點。</p> <p class="ql-block">菊花裝飾腰刀刀裝</p><p class="ql-block">南北朝~室町時代 14 ~15世紀(jì)</p><p class="ql-block">腰刀刀裝是尺寸較短的刀 外裝,基本為不安裝護(hù)手的“合口造”結(jié)構(gòu)。佩帶時插于腰帶間,既用于日常也用于戰(zhàn)場。展品的刀鞘頂端和刀柄等部位的金屬部件上刻有菊花紋飾,刀鞘上包裹著鰩魚皮風(fēng)格的鍍銀銅片。</p> <p class="ql-block">太刀</p><p class="ql-block">長船長光(鐮倉時代1294年)</p><p class="ql-block">長光為確立了日本最大的刀匠該派備前國(岡山縣) 長船派的名匠。本作是豐臣秀吉敬獻(xiàn)之物。通過整體作品風(fēng)格和刀莖上的銘文可知其為長光晚年時的作品。在板木紋的刀身肌理上燒出了較細(xì)的直線狀刃紋。</p> <p class="ql-block">金禮簽太刀刀裝(重要文化財產(chǎn) 太刀 長船長光的刀裝)</p><p class="ql-block">安土桃山時代 16世紀(jì)</p> <p class="ql-block">溜涂打刀刀裝(明智刀裝)室町時代 16世紀(jì)</p><p class="ql-block">這件作品被認(rèn)為是明智光秀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朱漆金蛭卷大小組刀刀裝(安土桃山時代 16世紀(jì))</p><p class="ql-block">展品為豐臣秀吉曾使用過的組刀。</p> <p class="ql-block">6 武士的盛裝與武具 平安-江戶時代</p><p class="ql-block">平安時代未期至江戶時代的大約七百年間(12世紀(jì)末至19世紀(jì)未)是武士學(xué)堪政治實權(quán)的時代。武士以公家(貴族)文化作為模范,在此基礎(chǔ)上吸收佛教和普通百姓的文化,創(chuàng)造了剛健樸實的獨特文化。</p><p class="ql-block">此展室的作品包括武士的肖像畫,歷史上著名武士所書信札,武士用品中占據(jù)最重要地位的刀劍及刀劍外裝,武士在戰(zhàn)場上穿用的甲胄及穿于其外的上衣“陣羽織”,馬箭及馬具等武器或武具,并通過武士日當(dāng)穿著的服飾為您介紹武士的裝來。武器和武具隨時代的變適而演變,按照武士的身份在制作工藝和形制方面都有所差異。并且,使用多種素材和工藝技術(shù)制作而成,從世界范圍來看也具有豐富多彩的特色。這些器物有時作為武家歷史和地位的象征被將軍或大名用于贈答,有時也被武士敬獻(xiàn)給神社或寺院以表達(dá)自身的信仰之心。 </p> <p class="ql-block">十二間星兜缽(平安時代 11世紀(jì))</p> <p class="ql-block">六十二間筋兜缽(室町時代 16世紀(jì))</p> <p class="ql-block"> 一之谷馬藺兜(安土桃山時代 16 ~17世紀(jì))</p><p class="ql-block">相傳為豐臣秀吉之物。曾由三河國 (愛知縣) 岡崎藩士家祖?zhèn)鳌F涠刁w部分比擬一之谷會戰(zhàn)時的陡峭懸崖,故得名。傳說秀吉是太陽之子,而此兜上馬藺葉片形薄板排列成放射狀,如同太陽光束一般,顯得尤為應(yīng)景。</p> <p class="ql-block">仁王胴具足</p> <p class="ql-block">多色絳威胴丸(室町時代 15世紀(jì))</p><p class="ql-block">多色絳威指的是采用三種以上顏色的絳子編綴甲片。展品采用紅、白、紫三色絳子,將髹漆厚重的甲片編綴而成。裙甲為八扇,前胸搭配杏葉等特點展現(xiàn)了室町時代(1392-1573) 胴丸的典型形制特征。</p> <p class="ql-block">武士服裝</p><p class="ql-block">此處展覽的作品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武家裝束,包括作為武士正裝發(fā)展起來的“直垂”,將直垂簡化形成的禮服“素襖”,以及原本作為簡略禮服誕生后又于江戶時代(17世紀(jì))轉(zhuǎn)變?yōu)檎b的上下身禮服等。第二類是與鎧甲一同穿戴的服飾,包括穿著于鎧甲之下的“鎧直垂”和“鎧下著”,武將在戰(zhàn)場上穿著于鎧甲之上的“陣羽織”等。第三類是展現(xiàn)武士時尚一面的各式服裝,包括從戰(zhàn)國時代至安土桃山時代(16世紀(jì)至17世紀(jì))作為家居服裝的“胸服”,以及江戶時代后期(18世紀(jì))為了應(yīng)對消防頁火的需要而發(fā)展起來的“火事裝束"等</p> <p class="ql-block">蒔繪紫藤紋鞍鐙(江戶時代 1734年)</p> <p class="ql-block">野豬皮箭箙</p> <p class="ql-block">矢(江戶時代 19世紀(jì))</p> <p class="ql-block">10:33,</p><p class="ql-block">7 屏風(fēng)與襖繪 安土桃山-江戶時代</p><p class="ql-block">襖與屏風(fēng),盡管今日作為美術(shù)品在博物館與美術(shù)館中展出,原本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欠缺的家具和日常用品。</p><p class="ql-block">日譜中的“襖”指設(shè)于房間之間可自由拆卸的推拉門;屏風(fēng)立于所然之處,用于遮蔽視線,分隔空間。</p><p class="ql-block">房間的氣氛可因更換不同繪畫主題的屏風(fēng)或襖而發(fā)生變化。用在何處、用于何季、定制者為何人,房間與使用場合的性質(zhì)與用途不同,所需之作品亦隨之變換。人們的生活與品味隨時代而變,各個時代也孕育出其多彩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敬請在本展室感受安土桃山至江戶時代的大畫面作品所營造出的空間。</p> <p class="ql-block">觀櫻圖屏風(fēng)</p><p class="ql-block">住吉具慶(江戶時代 17世紀(jì))</p><p class="ql-block">屏風(fēng)描繪了《伊勢物語》第八十二段“諸之院”中的場景,本段因和歌“世間若無櫻花,春日里的人心將何等平靜”而聞名。畫中有吟詠和歌以贊嘆櫻花的惟喬親王和在原業(yè)平一行人。作者住吉具慶曾任德川幕府御用畫師。</p> <p class="ql-block">花車圖屏風(fēng)(江戶時代 17世紀(jì))</p><p class="ql-block">屏風(fēng)上繪有五輛金色的豪華花車(也稱賞花車),車上裝載著藤花、牡丹、燕子花、繡球花和菊花等四季花卉?;ㄜ噲D是自江戶時代初期起流行于大名階層的繪畫主題,主要由狩野派的畫家繪制。</p> <p class="ql-block">8-1 日常用具 (安土桃山-江戶時代)</p><p class="ql-block">十六世紀(jì)來,豐臣秀吉(1537-1598) 實現(xiàn)了國家統(tǒng)一,百余年的亂世落下帷幕,迎來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從朝鮮半島和中國傳來的先進(jìn)工藝技術(shù),和經(jīng)由“南蠻貿(mào)易” (十六世紀(jì)中葉至十七世紀(jì)日本通過葡萄牙與西班牙的商船進(jìn)行的貿(mào)易)輸入的前所未見的西洋及東南亞的種種物品,都為日本的文化帶來了巨大刺激。在這個時代,得勢的新興武士和擁有經(jīng)濟(jì)實力的商人,孕育出不拘于傳統(tǒng)束縛、自由闊達(dá)的文化。</p><p class="ql-block">德川家康(1543-1616) 于江戶(東京)開創(chuàng)幕府后,德川家的治世持續(xù)了近兩百六十年。在這個時代,不僅武士階層和宮廷貴族,積蓄了一定經(jīng)濟(jì)實力的商人階層也開始引領(lǐng)文化潮流,誕生了種種匠心獨具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江戶時代的工藝在整體上有著顯著的發(fā)展。十七世紀(jì)初,瓷器在日本首次燒制成功,金銀彩繪等陶瓷裝飾技法亦日新月異。在繼續(xù)使用螺鈿、蒔繪等傳統(tǒng)漆藝技法之余,江戶時代的漆工大膽使用各種新材料,創(chuàng)作出種種設(shè)計,令人耳目一新。金屬工藝亦愈趨精湛,除了使用更多種類的金屬和合金,也愈發(fā)重視細(xì)節(jié)的表現(xiàn)。染織工藝突飛猛進(jìn),茶屋染、友禪染等染色技法的誕生,實現(xiàn)了色彩豐富的細(xì)致表現(xiàn),使得和服上出現(xiàn)繪畫般的紋飾。</p><p class="ql-block">本展室向您展示為生活增色添彩的陶瓷器、光澤華美????生輝的漆器、設(shè)計精巧妙趣橫生的金屬工藝品,以及使用刺繡、染織技法制成的錦衣華服等。敬請欣賞在和平時代中醞釀成熟的日本工藝。</p> <p class="ql-block">錦衣華服-織染之美與技術(shù)</p><p class="ql-block">這里向您展示武士階層的女性與貴族女性穿用的豪華衣裝。在四季分明的日本,自然風(fēng)物應(yīng)時節(jié)變化,衣物也隨之而變。春秋季人們穿用有內(nèi)襯的小袖,夏日則穿著以被稱為“上布”的高級麻料制成的單層“帷子”或單層絹制的“單衣”。人們使用“友禪”染或刺繡等技法在這些衣物上飾以充滿季節(jié)感的圖案。氣候轉(zhuǎn)涼之際,則會穿用以厚棉為襯的“打掛”。在冬季,江戶(東京)火災(zāi)頻發(fā),這里同時介紹防火滅火時穿著的服裝以及飾有正月吉祥紋樣的“夜著”(和服形棉被)。敬請欣賞這些江戶時代染織品的精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袖紅緞紋提花地竹梅鶯文字圖案</p><p class="ql-block">(江戶時代 18世紀(jì))</p><p class="ql-block">梅花與黃鶯的組合是日本典型的春季圖案。本作以散布“鴦”字來代替黃鶯圖案,饒有趣味。以點狀的細(xì)致型染、刺繡、扎染等手法表現(xiàn)的整體紋樣和樹木紋樣的構(gòu)圖,都體現(xiàn)了江戶時代后期武士階層女性小袖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搔?。ㄙF族女性外套)白緞紋提花地桃樹曲水宴圖案 (江戶時代 18-19世紀(jì))</p><p class="ql-block">這件衣服使用了昂貴的白緞紋提花地,上面有深受宮延貴族喜愛的圖案和豪華的刺繡,應(yīng)該是貴族女性穿著的外套。圖案有桃樹、水中的杯、筆和硯臺,表現(xiàn)了每逢三月初三桃花節(jié)時貴族舉行的曲水宴。</p> <p class="ql-block">打褂(外套)</p><p class="ql-block">黃綠色縐綢地風(fēng)景圖案(江戶時代 19世紀(jì))</p><p class="ql-block">江戶時代后期的武家女性穿著的小袖和打褂一般以梅、松、櫻花等代表季節(jié)的樹木為背景,配合鶴、鷹、御所車等圖案,形成了固定的樣式。本作瀑布的部分使用了19世紀(jì)上半葉用于友禪染的普魯士藍(lán)。</p> <p class="ql-block">彩繪櫻花人物紋大盤</p><p class="ql-block">伊萬里(江戶時代 18世紀(jì))</p> <p class="ql-block">葫蘆形酒壺</p><p class="ql-block">船田一琴(江戶時代 1843年)</p><p class="ql-block">本作為使用鋼與銅銀合金鍛造、焊接而成的葫蘆形酒壺。壺肩部以錯銀表現(xiàn)云間的一輪皓月,壺身部以鎏金表現(xiàn)紛飛的櫻花。作者船田一琴是江戶時代晚期首屈一指的刀劍裝飾金工師后藤一乘的弟子。</p> <p class="ql-block">彩繪櫻樹圖透雕碗</p><p class="ql-block">仁阿彌道八(江戶時代 19世紀(jì))</p><p class="ql-block">江戶時代后期京燒的著名工匠仁阿彌道八留下了多數(shù)模仿乾山的作品。本作為其代表作之一。碗身的內(nèi)外以白泥與紅釉表現(xiàn)了滿開的櫻花,巧妙地配以鏤空,表現(xiàn)出櫻花的空間。碗底以含鐵的顏料書有“道八”的款記。</p> <p class="ql-block">彩繪各樣小方盤</p><p class="ql-block">永樂和全 “永樂”?。ń瓚?明治時代 19世紀(jì))</p><p class="ql-block">作者永樂和全為京都制陶世家永樂普五郎家第十二代傳人,曾活躍于幕府末期至明治時代,除了京都,還在九谷(現(xiàn)石川縣一帶)燒制陶瓷。他擅長在器面上表現(xiàn)布面紋理的技法,以及模仿中國瓷器的描金技法。</p> <p class="ql-block">10:38,迎接春天的書法</p><p class="ql-block">本展廳為大家介紹江戶時代的書法。為了配合當(dāng)下的季節(jié),這次為大家展示的是與“春天”、“櫻花”等主題相關(guān)的作品,以及裝飾華麗、富有春意的作品。</p><p class="ql-block">由圓山應(yīng)舉揮亳的唐詩五言絕句《春曉》,筆致舒展而墨色淡雅,讓人從中感受到春日的柔和和安寧。</p><p class="ql-block">華麗的紙張也讓人聯(lián)想到明媚的春光。本次展示的“調(diào)度手本”指的是書法的范本,不僅內(nèi)頁有精美的裝飾,扉頁也飾有繪畫?!罢{(diào)度”一詞也泛指日常生活中所用的道具、家具等,這些書法范本也會作為室內(nèi)的裝飾品來使用。</p> <p class="ql-block">8-2 書畫的發(fā)展 安土桃山-江戶時代</p><p class="ql-block">經(jīng)歷織田信長(1534-1582)與豐臣秀吉(1537-1598)稱霸一時、海外交流盛行的安土桃山時代(1573-1600),</p><p class="ql-block">日本迎來了兩百年以上沒有戰(zhàn)亂的江戶時代(1603-1868)。</p><p class="ql-block">德川家康(1543-1616)所開創(chuàng)的江戶幕府統(tǒng)治全國,帶來了社會的安定與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享受文化的社會階層,亦從武士及貴族階層擴(kuò)大到富裕的商人和知識人,乃至庶民階層。幕府所施行的鎖國政策雖然使得日本與海外無法自由渡航往來,然而,通過長崎等仍開放的港口與他國間“物”與“人”的交流并未中斷。江戶時代的繪畫創(chuàng)作不僅受到一直以來所憧憬的中國的影響,也受到對西方文化的強(qiáng)烈好奇心的驅(qū)使。江戶時代為迎合不同社會階層的品味和需求,誕生了多種風(fēng)格的書法與繪畫,造就了眾多個性豐富的畫象和書法家,是一個孕育出成熟文化的時代。</p> <p class="ql-block">漢武帝、西王母、長伯房圖</p><p class="ql-block">狩野探幽(江戶時代1671年)</p><p class="ql-block">本作由為江戶狩野派的始祖狩野探幽所繪,以優(yōu)美的畫風(fēng)描繪了中國故事與傳說中的人物。中幅;繪了西漢的漢武帝,右幅的女性是傳說中的仙人西王母,不知左幅抱鶴童子旁的高士為何人,但箱上書有“長伯房”。</p> <p class="ql-block">唐美人圖</p><p class="ql-block">狩野常信(江戶時代 17世紀(jì))</p><p class="ql-block">作者狩野常信是狩野派著名畫家狩野探幽的侄子。本作描繪了佇立于梨花樹下的中國美人,讓人聯(lián)想到白居易《長恨歌》中以“梨花一枝春帶雨”來形容的貴妃。由本作也可知,常信繼承了探幽優(yōu)美的畫風(fēng)。</p> <p class="ql-block">吉野山圖</p><p class="ql-block">狩野永叔(主信)(江戶時代 18世紀(jì))</p> <p class="ql-block">勿來關(guān)圖</p><p class="ql-block">狩野(伊川院)榮信(江戶時代19世紀(jì))</p><p class="ql-block">本作為江戶后期狩野派代表畫家狩野榮信的名作,描繪的題材是平安時代武將源義家的和歌,和歌內(nèi)容為“此地名為勿來關(guān),本以為風(fēng)亦不至,豈知山櫻散落滿路?!?lt;/p> <p class="ql-block">9 能樂與歌舞伎</p><p class="ql-block">在日本,自古以來就有在神社、寺院的儀式上,由盛裝打扮、佩戴面具的表演者向神佛敬獻(xiàn)舞蹈或戲劇的習(xí)俗。平安時代(794-1192),此類薦 饗神佛的表演以宮廷貴族的“舞樂”為中心。到了鐮倉時代(1192-1333),民間流行起“田樂”田樂在之后的室町時代發(fā)展 “猿樂”,猿樂又經(jīng)世阿彌(約1363-1443)改良,演變?yōu)榉腺F族、武士審美喜好的集大成戲劇,并成為室町幕府的官方儀式戲圖“式樂”。式樂,即現(xiàn)代日本作為傳統(tǒng)戲劇上演的“能樂”和“狂言”。</p><p class="ql-block">能樂僅由男性表演,應(yīng)不同的角色要求,表演者佩戴各種面具。由此,面具成為能樂一大特色并獲得極大發(fā)展。且因能樂是武士階層的官方戲劇,大名們(指統(tǒng)治各個地區(qū)的領(lǐng)主)不惜投入巨資置辦豪華精美的能樂衣裝。另一方面,歌舞伎是江戶時代(1603-1868)普通民眾喜聞樂見的戲劇表演形式,表演者不戴面具,動作大膽,語言活潑。歌舞伎的衣裝也大多飾以新穎奇特、自由奔放的紋樣。本展室便介紹日本傳統(tǒng)戲劇中使用的面具和衣裝。</p> <p class="ql-block">能樂《海士》所用面具與裝束</p><p class="ql-block">能樂《海士》的舞臺設(shè)定在古代日本贊岐國志度的海邊,講述了一名海士母親為了孩子的前程,潛入深海從神龍?zhí)帄Z回明珠的故事。劇目前場登場的海士角色佩戴中年女性面具“曲見”,身穿表現(xiàn)貧苦勞動者的水衣。后場中以龍女形象登場時則佩戴表現(xiàn)亡靈的“泥眼”面具,身穿美麗的長絹起舞。敬請一邊聯(lián)想這段動人的母子親情故事,一邊欣賞本期展出的精美面具與裝束。</p> <p class="ql-block">縫箔 白地格子紅葉圖案</p><p class="ql-block">江戶時代 18世紀(jì)</p> <p class="ql-block">能面 曲見</p><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是閑” 燒?。ò餐撂疑健瓚魰r代 16~17世紀(jì))</p><p class="ql-block">從背面的“天下一是閑”燒印可知此為能面具制作世家大野出目家的創(chuàng)始人是閑所作。清晰的表情為是閑作品特征,額頭左右的打痕為模仿金春家曲見范本面所作,但形狀不同,且范本下巴的傷痕以及背面的黑漆厚涂也未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10:44,</p><p class="ql-block">10-1 浮世繪與衣裝 江戶時代(衣裝)</p><p class="ql-block">和服,是以江戶時代(1603-1868)人們作為外衣穿著的“小袖”(指袖日較小的一種和服)為原型發(fā)展而來的日本民族衣裝。</p><p class="ql-block">小袖原是宮廷貴族及武士穿在里層的衣物,約從十五世紀(jì)開始裝變?yōu)槲涫咳粘4┲耐庖?。十七世紀(jì)以后,不僅武士階層和宮廷貴族,富裕的城市工商業(yè)階層的女性們也開始穿著裝飾華麗的小袖。城市女性們參考相繼發(fā)行的時尚圖案書“雛形”,在衣裝店訂制自己喜好的新款小袖,并配上美雨的發(fā)型和梳子、笄、簪等發(fā)飾,盡情享受時尚。我們可以從江戶時代的風(fēng)俗畫及浮世繪美人畫中一窺當(dāng)時流行趨勢的變化。</p><p class="ql-block">城市富裕工商階層的男性則身穿條紋、格子紋或碎花紋的權(quán)致小袖。夾掛在腰帶上隨身攜帶的小物裝放道具“印籠”和裝飾品 “根付”等,也極其講究材質(zhì)、形狀與設(shè)計。可以說,江戶時代城市居民的衣裝打扮中不乏與現(xiàn)代時尚相通之處。</p> <p class="ql-block">10-2 浮世繪與衣裝 江戶時代(浮世繪)</p><p class="ql-block">十七世紀(jì)中葉的江戶時代(1603-1868),人們開始關(guān)注同時代的流行時尚和風(fēng)俗,面向普通民眾描繪游樂景象或理想女性形象的繪畫和版畫被大量制作出來。這類作品稱為“浮世繪”,意指描摹浮華世俗之繪,在當(dāng)時大受歡迎。</p><p class="ql-block">最初的浮世繪,只有畫師用毛筆描繪出來的單件“肉筆畫”作品,其后才出現(xiàn)了可一次性大量印刷同一畫作的木版畫。木版畫起初僅是黑白兩色印刷,隨著刻版和印制技術(shù)的進(jìn)步,繼而誕生了使用多種顏色套印的彩色版畫一錦繪。</p><p class="ql-block">浮世繪雖自描繪民眾追捧的歌舞伎藝人、花街青樓的花魁等題材發(fā)展起來,但其表現(xiàn)對象逐漸多樣化,花鳥、風(fēng)景等也成為畫師們筆下的題材。風(fēng)格各異的浮世繪畫師們創(chuàng)造出了眾多個性豐富、多姿多彩的浮世繪作品,時至今日它們依然充滿魅力。</p> <p class="ql-block">歌舞伎演員賞櫻圖</p><p class="ql-block">宮川一笑 (江戶時代 18世紀(jì))</p><p class="ql-block">宮川一笑</p><p class="ql-block">江戶中期的浮世繪畫師,尤其擅長肉筆(手繪)美人畫。后因獲罪被流放至伊豆新島。</p> <p class="ql-block">玩木馬的孩童與舉傘美人</p><p class="ql-block">鈴木春信(江戶時代 18世紀(j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花下相思</p><p class="ql-block">礒田 湖龍齋(江戶時代 18世紀(j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花筏</p><p class="ql-block">歌川豐國(江戶時代 18世紀(jì))</p><p class="ql-block">歌川豐國</p><p class="ql-block">緊追當(dāng)時的流行風(fēng)尚,創(chuàng)作了各種風(fēng)格人物畫的畫師。</p> <p class="ql-block">青樓賞櫻略圖</p><p class="ql-block">歌川廣重(江戶時代 19世紀(jì))</p><p class="ql-block">歌川廣重是以名勝風(fēng)景畫聞名的畫師,其筆下的風(fēng)景中時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詩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五節(jié)句之內(nèi):三月賞櫻</p><p class="ql-block">歌川貞秀(江戶時代 1835年)</p><p class="ql-block">歐川貞秀活躍于江戶時代后期的畫師,除美人畫外,也創(chuàng)作鳥瞰圖、地圖、橫濱浮世繪等作品。</p> <p class="ql-block">小曲之意二編:欲看櫻花</p><p class="ql-block">歌川國貞(第三代歌川豐國),江戶時代 1858年</p><p class="ql-block">在美人畫、歌舞伎演員畫兩領(lǐng)域大展身手的畫師,擁有浮世繪界最大的作畫量。</p> <p class="ql-block">東都三十六景·吉原仲之町</p><p class="ql-block">歌川國貞(江戶時代 1864年)</p> <p class="ql-block">飛鳥山賞櫻</p><p class="ql-block">勝川春潮(江戶時代 18世紀(jì))</p> <p class="ql-block">風(fēng)舞櫻花</p><p class="ql-block">歌川豐國(江戶時代18世紀(jì))</p> <p class="ql-block">櫻下游女圖</p><p class="ql-block">歌川豐國(江戶時代 18世紀(jì)末-19世紀(jì)初)</p> <p class="ql-block">御殿山賞櫻圖</p><p class="ql-block">歌川豐廣(江戶時代 19世紀(jì))</p><p class="ql-block">品川御殿山的櫻花是寬文年間(1661-73) 由大和吉野移植而來,此處也因此成為了既可遠(yuǎn)觀海景又可賞櫻的勝地。畫中描繪了在可遙望品川海面的小坡上,盛開的櫻花下兩名女子正相偕采摘春日嫩草的場景。</p><p class="ql-block">歌川豐廣</p><p class="ql-block">肉筆(手繪)畫、版畫自不必說,也繪制繪本、書中插圖等作品,是一位創(chuàng)作領(lǐng)域廣泛的畫師。</p> <p class="ql-block">櫻下游女與侍女圖</p><p class="ql-block">川又常正(江戶時代 18世紀(jì))</p><p class="ql-block">川又常正是江戶中期的浮世繪畫師,以不創(chuàng)作版畫、僅繪制肉筆(手繪)畫而知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神奈川沖·浪里》是日本畫家葛飾北齋于19世紀(jì)初期創(chuàng)作的一幅彩色浮世繪版畫作品。</p><p class="ql-block">該畫作描繪的是神奈川附近的海域(即“神奈川沖”)洶涌澎湃的海浪,浪里有三條奮進(jìn)的船只,英勇的船工們正為了生存而與大自然進(jìn)行著驚險而激烈的搏斗,表達(dá)了人們乘風(fēng)破浪、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p><p class="ql-block">整個畫面不僅采用了大膽而直截了當(dāng)?shù)臉?gòu)圖和造型手法,而且采用強(qiáng)烈的動與靜的對比渲染,呈現(xiàn)出瞬間即逝的千姿百態(tài)和令人目眩的豐富表情。</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