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仁威祖廟是一座供奉"真武大帝"的道教場所。據(jù)記載:仁威祖廟始建于宋皇祐四年(1052年)。因當(dāng)時泮塘地處珠江口位置,每年夏秋之交,常受到臺風(fēng)、洪澇影響,造成糧食失收,因而集資興建此廟,以求鎮(zhèn)水,保佑一方平安。</p> <p class="ql-block">仁威祖廟位于廣州市荔灣區(qū)泮塘路與中山八路交叉路口,往西南約200米(廟前街小區(qū)),即荔灣湖公園東北側(cè)的廣州西關(guān)美食街泮塘路旁。</p> <p class="ql-block"> 仁威祖廟位置圖</p><p class="ql-block">周邊交通便捷,途徑多條公交線路,<span style="font-size:18px;">乘8路、25路公交車即到仁威廟站;乘55路公交車到泮塘站,下車后步行五分鐘就到了。地鐵5號線或11號環(huán)線中山八路站B出口,下車后往泮溪酒家方向步行十幾分鐘左右。</span>周邊除了有多家典型特色西關(guān)美食店外,游覽觀光景點還有荔灣湖公園、荔灣博物館、永慶坊、泮塘五約及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qū)等。</p><p class="ql-block">免費開放時間:8:00-17:00(16:50分已謝絕入場)農(nóng)歷初一、十五開放時間:6:30-17:00。</p> <p class="ql-block">仁威廟為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廟,因紀念“仁”“威”兄弟及北帝司水而得名,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屬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原為泮塘恩洲十八鄉(xiāng)最大廟宇,經(jīng)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及清代乾隆、同治年間多次擴建,形成廣三路深五進格局,現(xiàn)存木雕、磚雕、陶塑等裝飾工藝,屋頂采用五級風(fēng)火山墻與綠灰筒瓦,正脊陶塑為清代佛山石灣文如壁店燒制。</p> <p class="ql-block">主體建筑沿中軸線布局,采用五級風(fēng)火山墻與綠灰筒瓦,正脊陶塑人物為清代佛山石灣陶塑代表作。木雕、磚雕、灰塑等裝飾工藝細膩,如八仙賀壽、龍鳳呈祥等吉祥紋飾遍施金彩。1997年修繕后成為荔灣文化地標(biāo)。 ?</p> <p class="ql-block">民俗活動主要是農(nóng)歷三月初三為北帝誕慶典日,活動包括赴廟拜祭、巡游、演戲酬神等,融合民間信仰與娛樂。近年因城市化改造面臨傳承壓力,但仍是當(dāng)?shù)刂匾幕枴??</p> <p class="ql-block">正殿門前的華表是本廟特有的裝飾性建筑,重修于清代道光八年(1828年),是廣州地區(qū)絕無僅有的古石雕精品。廟內(nèi)現(xiàn)僅存三件古物:一是名為"北帝寶蓮圣杯"石雕酹酒皿,二是在殿中懸掛的"播液發(fā)靈"橫匾,于同治六年(1876年)由鹽步(當(dāng)時叫蟾步)鄉(xiāng)民所送。</p> <p class="ql-block">仁威祖廟道教廟宇,初建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明朝天啟 清朝乾隆、同治年間進行過較大規(guī)模的修葺和擴建。該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主體建筑略呈梯形,東西40米,南北深54至60米,建筑以青云巷相隔,分為左、中、右三路,深四進,以廊廡相連形成幾個院落。中路主體建筑,順縱軸線設(shè)龍柱華表、頭門、拜亭、正殿和中殿,布局平衡緊湊。</p> <p class="ql-block">仁威祖廟以其精湛的嶺南古建筑藝術(shù)而稱著,精美的木雕,粗獷的石雕,玲瓏剔透的磚雕,以及工細勁秀的陶塑、灰塑讓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另一塊"海不揚波"木匾在歷史時期風(fēng)吹雨淋十余載,但木質(zhì)仍很堅硬,可見當(dāng)時取材之講究。反映了鄉(xiāng)民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民豐物阜的良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廟宇建筑莊嚴古樸、富有鮮明的嶺南傳統(tǒng)工藝的特色,極具欣賞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主體建筑為磚木結(jié)構(gòu),梁枋雕刻八仙賀壽、龍鳳呈祥等紋飾,清代增建后二進及東序房舍。近代曾作為學(xué)校、塑料廠使用,1983年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移交廣州市道教協(xié)會管理,<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為宗教活動場所管理開放。</span>2023年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仁威廟的結(jié)構(gòu)是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廣三路深五進,另有偏東一列平房。前三進建筑,當(dāng)中為主體建筑,東、西為配殿,第四進為齋堂,第五進為后樓。</p> <p class="ql-block">沿著南北中軸線,依次為頭門、正殿、中殿、后殿和后樓,左右為東、西序。頭門面闊11米,深8米。</p> <p class="ql-block">門外兩側(cè)各立一花崗巖石柱,柱頭雕有石獅子,柱身雕祥云和二龍戲珠,線條流暢,形象十分生動,俗稱為“龍柱”。</p> <p class="ql-block">仁威祖廟的主體,其主體建筑東西闊40米,南北深54~60米.是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屋舉9架梁,房頂是5級疊階梯形的風(fēng)火山墻,上蓋綠灰筒瓦,采用藍色琉璃瓦剪邊。</p> <p class="ql-block">屋頂正脊和兩側(cè)山墻頂?shù)耐唢椞账苋宋?、脊飾亭臺樓閣和舞臺戲曲人物都是清代廣東佛山石灣文如壁店燒制。上有“同治丁卯”(同治六年.即1867年)字樣,隱約可見。</p> <p class="ql-block">屋梁、枋、駝峰、雀替等都做成木雕的工藝構(gòu)件,雕刻成麒麟等吉祥紋飾,遍地金彩。</p> <p class="ql-block">檐板雕刻更是精細,吉祥紋、戲曲人物都雕刻得生動傳神。</p> <p class="ql-block">墀頭上的磚雕花紋也是精雕細刻,獨具匠心。蓮花形的斗拱、支柱梁架的叉手、托架都被雕成倒掛螯魚狀。</p> <p class="ql-block">雀替、駝峰和封檐板等更是通透玲瓏,上漆貼金,是潮州金漆木雕的風(fēng)格。多層次復(fù)雜的通雕,把浮雕、沉雕和圓雕匯集于同一個畫面上。</p> <p class="ql-block">正殿面闊9架用4柱,以穿斗與抬梁相結(jié)合的梁架結(jié)構(gòu),采用勾連搭的形式,把正殿梁架與四檀卷拜亭的梁架有機地連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斗拱、梁架、雀替、駝峰等所有構(gòu)件與頭梁架的風(fēng)格一致。駝峰上的雕刻有獅子舞球、龍鳳呈祥、鯉魚跳龍門、喜上眉梢等吉祥紋飾。</p> <p class="ql-block">正殿前橫向梁枋的下面雕群仙賀壽、福壽雙全等紋飾。底部則雕有流暢的如意紋圖案,其造型優(yōu)美,雕工精細,層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明間兩金柱間的漆空枋雕有八仙等人物。所有梁枋的底部都雕有花紋,雕工極其精細。人物和動物造型栩栩如生。木雕上均涂以金彩。</p> <p class="ql-block">第三、四進的建筑及東、西序的房舍造工略欠精細,而建筑式樣及風(fēng)格與正殿基本一致。</p> <p class="ql-block">廟中的建筑雕飾,集丹青、木刻、磚雕、灰雕等各種藝術(shù)于一體,其雕飾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集中了嶺南古建筑藝術(shù)的精華,被譽為“桂殿蘭宮”。</p> <p class="ql-block">同時,整座廟宇造型各異,有方形、八角形,也有覆盆狀的。柱子有石柱、木柱,柱的截面有方形、八角形、圓形,也有轉(zhuǎn)角柱。</p> <p class="ql-block">仁威廟中的木雕、石雕、磚雕都各有特色。陶塑、灰塑工細勁秀,具有濃郁的嶺南地方特色和風(fēng)格,仿如陳家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廟內(nèi)還有碑記多塊。</p> <p class="ql-block">建筑風(fēng)格</p><p class="ql-block">仁威廟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風(fēng)格,講究富麗堂皇,并且是中國各種雕刻藝術(shù)事例匯聚的結(jié)晶。它的主體建筑略呈梯形,占地2200平方米,坐北朝南。廟內(nèi)的木雕十分精致,頭門均做成木雕的工藝構(gòu)件,雕刻吉祥紋飾,遍施金彩。而頂部為五山風(fēng)火山墻。正脊是石灣文如塑造的陶塑人物瓦脊,上有"同治丁卯"字樣。它的精美的木雕、粗獷的石雕、剔透的磚雕,曾被譽為“桂殿蘭宮”。----仁威廟的建筑藝術(shù) 。</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初八是仁威廟誕,在廟會期間,鄉(xiāng)里活動豐富多彩,像盛大的宗教節(jié)日,人人都會履行參神、進香、唱八音等喋喋不休、孜孜不倦的心靈沐浴。</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當(dāng)年仁威廟是恩洲十八鄉(xiāng)最古老、最宏大的廟宇,其占地達五百余畝,廟前就有一個大水塘。而廟內(nèi)楹聯(lián)很多,其中有“旭日珠江源接香浦石門四海同沾帝力,龍津連泮水通虹橋荔岸千秋共浴仁威”;又有一聯(lián)如“仁敷四海,威鎮(zhèn)三城”(上聯(lián)指孔子,下聯(lián)指關(guān)公)等都是聯(lián)跡經(jīng)典,仿佛仁威剛?cè)岵?,互為觀照。顧盼咀嚼之間,令人萌生奇思異想;那無論是喜慶或寂寥的日子,平凡或重大的日子,快樂或憂愁的日子,豐收或饑荒的日子……仁威廟總在默默地迎候?qū)3糖皝頍惆萆竦纳颇行排?,他們祈求逢兇化吉,交個好運;他們祈求日子太平,風(fēng)調(diào)雨順……而令人無限神往的境界是,廟外有廣袤的飄送芳香的荷塘,迎風(fēng)婀娜綻開著出淤泥而不染的淡紅花朵,向人微笑、頷首;而廟內(nèi)香爐中升起裊裊煙環(huán),奇香盈室,灰渺繚空的曼妙青煙為遒聯(lián)雅跡罩上一層氤氳的柔光靈霧……這氛圍,簡直像是古代名士的墨齋寶居了!可它卻是鄉(xiāng)間民眾的慈航善葦,即便渡不盡那漫長歲月中許多苦厄眾生,卻足以成就為支撐民生信仰的精神家園了。</p> <p class="ql-block">白茫茫的淫雨霏霏,淹沒了仁威廟前的荷香水塘,心靈枯槁的熱火歲月,廟堂影像形同廢墟,沒有漣漪的水,塵封了祈語如織的波紋,只剩得廟宇的灰飛,滿地愁思地搖曳、殘喘。昔日光景到了20世紀的20年代,孫科任廣州市長,鄉(xiāng)民害怕征用該廟,就將仁威廟堂改為一所學(xué)校。到建國初期,這里又辦起工農(nóng)業(yè)余學(xué)校、西村第一中心小學(xué)、泮塘小學(xué),還有部分房舍做了泮塘街派出所。60年代“鬧革命”,派出所撤銷,干脆又在廟中辦起了塑料廠……一座神廟的命運在風(fēng)雨中飄搖,廢物利用似的茍且存活都不行,“破四舊”的“革命小將”們索性毫不留情地將廟里的神像砸得粉身碎骨??尚业氖牵恋泥l(xiāng)民為了保護仁威廟那些精致雕刻的梁柱,連夜用灰泥將梁柱的雕刻覆蓋起來,才令這些精美的民間藝術(shù)精品得以保存下來。直到1983年8月,廣州市人民政府才為仁威廟的不公待遇“平反”,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香火鼎盛的仁威廟宇正逐步恢復(fù)它歷史的原貌及尊顏。</p> <p class="ql-block">歷史活動</p><p class="ql-block">據(jù)說,昔日農(nóng)歷三月初三是廟誕,廟會活動豐富多彩,其中參神、進香、唱八字等是廟誕期間的主要活動。鄉(xiāng)里有耆老會主持鄉(xiāng)中大事。</p><p class="ql-block">鄰近的公共汽車站寫有仁威廟的中英文名(Yan Wai Temple)</p> <p class="ql-block">清代有一段時期取締祖祠,鄉(xiāng)民為保存這間廟,專意在后座供奉孔子和關(guān)公。其時廟內(nèi)有一副對聯(lián):“仁敷四海.威鎮(zhèn)之城”——其中上聯(lián)頭字“仁” 指孔子,下聯(lián)“威”則指關(guān)公關(guān)云長。過去這里還有多副對聯(lián),現(xiàn)大部分已失散。</p> <p class="ql-block">其中有副對聯(lián):“旭日湛珠江源接香浦石門四海同沾帝力;龍津連泮水派通紅橋荔岸千秋共浴仁威?!钡降诙硒f片戰(zhàn)爭,外敵人侵,遂又在此復(fù)倡團練,以抵抗“外洋滋擾”。仁威廟實際上已成為清末廣州地區(qū)抗擊外國侵略者的一個重要據(jù)點。</p> <p class="ql-block">歷史上,仁威廟一直是廣州市西部和南海、番禺、順德等地信仰道教群眾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仁威廟的宗教活動仍延續(xù)不斷,“文革”后,仁威廟得到修復(fù),廣州市道教信徒多次要求恢復(fù)為道教活動場所。</p> <p class="ql-block">2002年12月,經(jīng)廣州市、荔灣區(qū)政府批準(zhǔn),仁威廟移交給廣州市道教協(xié)會,作為宗教活動場所管理開放。仁威廟成為廣州市繼三元宮、黃大仙祠、純陽觀之后的第四間經(jīng)政府登記開放的道場。</p> <p class="ql-block">從荔灣湖公園東北的仁威廟前街一路走來,穿街頭過巷口,在低矮的屋檐下擠過許多擺賣的攤檔,一個千年的古廟----仁威廟就在眼前了。廟前臨湖水,華表肅立,兩旁是古老的民居,恍如時光倒流,令人懷疑是不是身在廣州。</p> <p class="ql-block">歷史上泮塘地域涵括了恩洲十八鄉(xiāng)。由于當(dāng)?shù)剜l(xiāng)民以打魚、種植“薺、蓮、菇、菱、茭”五秀特產(chǎn)馳名省內(nèi),于是人們?yōu)榱烁卸餮?、平禍減災(zāi),特別流行供奉玄武帝君。</p> <p class="ql-block">玄武為蛇龜合體的形像,為中國古代北方之神,與青龍、白虎、朱雀合稱為四方元神。因為北方是水住,武帝司水,所以人們稱玄武為北帝,喚它為水神。</p> <p class="ql-block">后來民間廣為傳頌,古代泮塘鄉(xiāng)有兄弟二人,兄名叫仁,弟名叫威,某一天兄弟二人去打魚,發(fā)現(xiàn)一塊怪石,就拾回家中奉為神像,居然從此之后他們一路生活順景,樣樣活計得心應(yīng)用,日子富裕又美滿,更覺出“神像”妙不可測。</p> <p class="ql-block">這欣喜的怪事在鄉(xiāng)間風(fēng)傳開來,聞訊大喜的百姓們奔走相告,信者云集,參拜仁威怪石的人眾多,于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一呼百應(yīng),索性集資修建起“仁威廟”。----仁威廟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據(jù)《續(xù)修南??h志》載述,仁威廟始建于宋皇祐四年(1052年),而明代天啟年間、清代乾隆年間和同治年間又相繼進行過大規(guī)模修建,清乾隆年間重修前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進房舍,后兩進和東序則是乾隆年間增建的。最值得強調(diào)的乃仁威廟的始建和修建都是由泮塘十八鄉(xiāng)鄉(xiāng)民自發(fā)捐資的!這是民間百姓自己建構(gòu)的一座祈福圣殿和心靈廟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