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津之行的行程安排一個接一個,個個都是精華,幸好幾個景點相鄰不遠,都在意風(fēng)區(qū)附近。游覽完鐘書閣,右轉(zhuǎn)彎穿過一條馬路不遠就是梁啟超紀(jì)念館。紀(jì)念館坐落于民族路(44號—46號)由兩座意式樓房建筑組成,坐北朝南,一院相連、比肩而立。東側(cè)建筑為“故居”,西側(cè)建筑為“飲冰室”,梁啟超晚年在這里著書立說,生活了14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里,不僅是兩座建筑的遺跡,更是一個時代的見證,體現(xiàn)了一位歷史大思想家的靈魂駐足之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懷著敬仰的心情,踏入紀(jì)念館,迎面而來的是莊重典雅的梁啟超塑像,高2.38米,重400多千克,佇立于兩座樓前之間。塑像目光堅毅執(zhí)著,再現(xiàn)了其憂國憂民的深思形象。銅像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留下了滄??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啟超(1873—1929),漢族,廣東新會人,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享譽中外的學(xué)術(shù)大師,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戊戌變法領(lǐng)袖之一,曾倡導(dǎo)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啟超舊居老樓建于民國三年(1914年),由梁啟超自己設(shè)計的一座意式磚木結(jié)構(gòu)兩層樓房。主樓為水泥外墻,塑有花飾,異型紅色瓦頂,石砌高臺階,建筑面積1121平方米。上靠屋頂有寬敞的閣樓,一、二層各有9間房,二樓由互通的隔扇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半部主要是書房、會客廳和起居室、圖書資料室,為梁啟超專用,西半部為其家屬居住,樓下是過廳、小書房、客廳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國十三年(1924年)底,梁啟超又在舊居室右側(cè),建起了風(fēng)格典雅又富麗堂皇的“飲冰室”書齋。樓高二層,帶半地下室,建筑面積 949.5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飲冰室”(不要誤會是喝飲料的地方),這是意大利建筑師白羅尼歐專門為梁啟超設(shè)計的意式風(fēng)情二層小樓。據(jù)資料介紹,梁啟超于民國元年(1911年)從日本回到中國,以“飲冰”為名,源于《莊子·人間世》一句話: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吾其內(nèi)熱乎。梁啟超自號“飲冰室”主人,以表其憂國憂民之心,臺灣詩人余光中來梁啟超故居參觀時,曾說過一句話:“其室名冰,其人猶熱”,確是恰如其分。梁啟超在這里著書立說,生活了14年,他倡導(dǎo)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一部著作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進飲冰室,一股濃厚的歷史人文氣息撲面而來。大廳左側(cè)墻上懸掛著一幅一米左右的巨幅肖像,畫里的人物卻不是主人自己,而是他的得意門生、立志“為四萬萬同胞爭人格”的護國將軍蔡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舊居門前兩側(cè)的二棵高大的石榴樹,時值秋天收獲的季節(jié),碩果累累,掛滿枝頭,象征著梁啟超“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庭教育傳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啟超紀(jì)念館的陳列展覽由梁啟超的故居樓和“飲冰室”書齋組成。以《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為主題,故居展室分為“勤學(xué)苦讀的神童”、“戊戌變法的主將”、“君主立憲的鼓吹者”、“反袁護國的組織者”、“享譽中華的學(xué)術(shù)巨擘”和“寓居津門的飲冰室主人”六個部分,12個展室,有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護國戰(zhàn)爭、巴黎和會等。展室里陳列著梁啟超的書信、書籍、歷史文獻以及活動照片等歷史資料。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梁啟超先生傳奇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進入一樓的展室走廊,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篇章鑲嵌在頂棚,燈光輝映,熠熠生輝,氣勢非凡。至今,振聾發(fā)聵,響徹神州大地,震撼每一個愛國者的心靈,激勵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奮發(fā)圖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啟超有九個子女,他通過言傳身教,將自己的情懷和趣味,融入了幾代后人的血脈,書寫了“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族傳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啟超對子女的家庭教育堪稱典范。長子梁思成為建筑學(xué)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學(xué)家,兩人均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梁思禮,火箭專家,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長女梁思順精通日語、英語,曾是梁啟超的私人秘書兼翻譯;三子梁思忠,美國西點學(xué)校畢業(yè),曾參加淞滬會戰(zhàn),英年早逝;四子梁思達,經(jīng)濟學(xué)家,長期從事經(jīng)濟研究和工商管理工作;次女梁思莊,曾任燕京大學(xué)圖書館主任、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副館長;三女梁思懿,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國外聯(lián)絡(luò)部副部長,多次代表中國參加國際紅十字會議;四女梁思寧,早年就讀于南開大學(xué),1940年參加新四軍。他的9個子女,7個留學(xué)海外,均學(xué)有所成,卻全部歸國報效桑梓。梁思禮曾感慨地說:“從小父親就給我們講愛國故事,要我們長大后愛國如家,因此我們都傳承了父親的愛國基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位中國近代史上的風(fēng)云人物,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聲疾呼、每一次行走,都留下了歲月的足跡,鐫刻著歷史的思想文化,文墨飄香,萬眾矚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樓的部分展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啟超從小便展示出了不同于常人的天賦,四五歲時便能閱讀四書,12歲時參加科考便中了秀才,五年后又中了舉人。1887年進入廣州學(xué)海堂讀書,1890年拜康有為為師,并在其創(chuàng)辦的萬木草堂學(xué)習(xí),長達5年之久。從學(xué)海堂到萬木草堂,是梁啟超由書齋走向社會跨出的重要一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萬木草堂的學(xué)習(xí)生涯中,梁啟超不僅了解了天下大勢和民族危難,第一次提出了“中華民族”新概念,立志為改良救國、振興中華而奮斗,由于他廣泛涉獵中西書籍,大大地開拓了知識面,也為他以后在思想輿論界大展身手及政治生涯和學(xué)術(shù)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光緒帝召見梁啟超,“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并讓梁啟超負責(zé)辦理京師大學(xué)堂譯書局事務(wù)”。在“百日維新”期間,有關(guān)新政的奏折、章程,有不少出自他的手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啟超師從康有為,參與領(lǐng)導(dǎo)戊戌變法(1898),世稱“康梁”,主張君主立憲制,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盡管變法失敗,但其《變法通議》等著作系統(tǒng)提出了“變則存,不變則亡”的革新理念,為后來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國近代史上維新變法的主將和反袁護國等諸多重大事件的策劃者與參與者,梁啟超的言行,不僅表明了他的社會政治主張,更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近代中國一段激烈動蕩、紛繁復(fù)雜的歷史進程。凡是熟悉中國近代史的讀者,對清末年間發(fā)生的“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等事件,大都耳熟能詳,對這些事件中的風(fēng)云人物梁啟超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讀懂先生,也就讀懂了中國近代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啟超和蔡鍔的蠟像,展現(xiàn)了一段百年風(fēng)云?!白o國運動”是梁啟超重要的政治活動。辛亥革命勝利后,在國外流亡十幾年的梁啟超決定回國,回國的第一站就選在了天津。梁啟超于1915年定居天津后,在其寓所和書齋,會晤蔡鍔等人共商討袁大計,梁啟超的居所也就成了“護國運動”的策源地。梁啟超歸國七年,從“反袁護國”到“護法迷途”,其政治實踐雖敗,卻以血肉之軀驗證近代中國憲政困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歐洲回國后,梁啟超潛心于文化教育和學(xué)術(shù)研究。組織共學(xué)社,講學(xué)社,受聘南開大學(xué),主持清華大學(xué)國學(xué)研究院擔(dān)任京師圖書館與北京圖書館館長。此外,他還在全國進行巡回演講。在學(xué)術(shù)研究方面,特別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非凡成就,涉獵之廣,造詣之深,著述之豐,影響之大在當(dāng)時學(xué)術(shù)界鮮有匹敵,成為一代宗師,享譽中華的學(xué)術(shù)巨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張列表記載,從1921年10月到1923年1月的十六個月里,梁啟超就在全國各地演講三十四場,平均每個月演講兩場還多,而且演講內(nèi)容豐富,“先秦政治思想史”“美術(shù)與科學(xué)”“情圣杜甫”“市民與銀行”“人權(quán)與女權(quán)”“歷史統(tǒng)計學(xué)”等等。梁啟超擅長用淺顯流暢的文字和語言,來闡述重大的時事問題和深刻的道理,有很強的鼓動性和感染力。據(jù)史料記載,每次演講,會場內(nèi)外都是人山人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今日之責(zé)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梁啟超先生著名的《少年中國說》激勵著一代代中國少年發(fā)奮圖強,熱愛國家,報效祖國!此時此刻,仿佛聽到那種酣暢淋漓、蕩氣回腸的疾呼在耳邊響起,令人熱血沸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啟超紀(jì)念館處處體現(xiàn)出“無負今日”的人生至理名言,我深深的被這四個字吸引,朋友們也都紛紛駐足拍照留念?;赝簡⒊}寫的“無負今日”的名言,此時此刻,我頓時領(lǐng)悟到了“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的精神內(nèi)涵,這“熱血”已從先生的政治激情升華為對生命本身的熱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生難得不負今日,看看得過且過的每一天時光匆匆流逝,不由感嘆梁啟超先生務(wù)實的人生態(tài)度,看著一本本梁啟超先生的著書、一篇篇激揚文字,都是以無負今日的人生態(tài)度追求卓越。深切感受到梁啟超熾熱的愛國心、報國志、家庭教育的溫馨和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啟超叱咤政壇,犀利的筆鋒,如同一把寶劍,強于十萬兵。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滋潤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他的影響,讓一代偉人橫空出世,英雄輩出。毛主席曾說過,年輕時影響他最大的就是梁啟超;周總理在南開中學(xué)求學(xué)時,曾聽過梁啟超的演講,親筆書寫了梁啟超的詩篇《自勵詩》來激勵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啟超一生勤奮,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無與倫比”的文化圣手,留給后人許多遺產(chǎn),在學(xué)術(shù)、文學(xué)、哲學(xué)等方面,各種著書達1400萬字,在將近36年政治活動又占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他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代表作品是《中國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中國歷史研究法》、《新中國未來記》。 梁啟超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無論是致力于維新事業(yè),謀求救國救民之路,還是晚年致力于教育興國,他都一直走在時代潮流的最前沿,探索于民族獨立與富強的道路以及文化的傳播等做出了重要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啟超紀(jì)念館處處體現(xiàn)出“無負今日”的人生至理名言,我深深的被這四個字吸引,朋友們也都紛紛駐足拍照留念?;赝簡⒊}寫的“無負今日”的名言,此時此刻,我頓時領(lǐng)悟到了“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的精神內(nèi)涵,這“熱血”已從先生的政治激情升華為對生命本身的熱愛。人生難得無負今日,時光匆匆流逝,珍惜當(dāng)下,不負遇見,過好每一天,千帆過盡自從容,溫柔一笑已半生,過好每一天,無負今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這是梁啟超對自己一生的概括,這也恰是在歷史長卷中刻下永不褪色的箴言:當(dāng)政治理想幻滅時,唯有文明星火方能穿透漫漫長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啟超以“一生求變”的姿態(tài),在救亡與啟蒙的雙重使命中留下了豐富遺產(chǎn)。他既是舊時代的批判者,也是新道路的探索者。在當(dāng)代,他思想中的改革勇氣、文化自覺與開放精神,仍是當(dāng)今社會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源遠流長。梁啟超的精神呼喚著一代又一代人肩負起時代責(zé)任,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啟超紀(jì)念館處處體現(xiàn)出“無負今日”的人生至理名言,我深深的被這四個字吸引,朋友們也都紛紛駐足拍照留念?;赝簡⒊}寫的“無負今日”的名言,此時此刻,我頓時領(lǐng)悟到了“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的精神內(nèi)涵,這“熱血”已從先生的政治激情升華為對生命本身的熱愛。人生難得無負今日,時光匆匆流逝,珍惜當(dāng)下,不負遇見,千帆過盡自從容,溫柔一笑已半生,過好每一天,無負今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