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成都的鬧市區(qū),隱匿著一座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國唯一的地上皇陵——成都永陵博物館。它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史稱“永陵”,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它宛如一顆歷史的明珠,靜靜地訴說著前蜀王朝的輝煌與滄桑。</p> <p class="ql-block"> 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圖,小字行哥,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人,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公元907年―918年在位。</p> <p class="ql-block"> 王建少年時為無賴,以屠牛驢和販私鹽為業(yè),鄉(xiāng)里稱其“賊王八”。黃巢起義時期投效唐朝軍隊,成為忠武八都的都將之一。因救護唐僖宗有功,成為神策軍將領。后被排擠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后不斷發(fā)展壯大勢力。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投奔成都,為陳敬瑄所阻,于是開始攻打西川。歷經(jīng)三年苦戰(zhàn),王建奪下西川,被封為西川節(jié)度使。此后,王建接連降服或擊敗武泰節(jié)度使王建肇、東川節(jié)度使顧彥暉、武定節(jié)度使拓跋思敬,占有兩川、三峽,取得山南西道。天復三年(903年)被唐昭宗封為蜀王,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jù)勢力。天復七年(907年),唐朝滅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為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建年號“天復”。武成元年(908年),加尊號英武睿圣皇帝;永平元年(911年),加尊號曰英武睿圣光孝皇帝;次年又加號曰英武睿圣神功文德光孝皇帝;通正元年(916年),改國號為漢;天漢元年(917年),復國號為蜀。</p> <p class="ql-block"> 光天元年(918年)六月,王建卒,年七十二,在位十二年,他是我國封建時代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在位時,王建利用蜀地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采取休養(yǎng)生息、勸課農(nóng)桑、輕省徭賦等保境安民的策略,使其統(tǒng)治區(qū)域內(nèi)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與文化持續(xù)發(fā)展。他注重禮制、廣納賢才,容納直言、守土衛(wèi)疆,在當時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亂頻仍的情況下,西蜀偏安一隅,成為亂世之中的一方凈土。</p> <p class="ql-block"> 王建死后謚號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廟號高祖,葬于如今的成都永陵。</p> <p class="ql-block"> 踏入景區(qū),映入眼簾的是兩排威嚴矗立的石像,高約3.2米,由青石制成,身著文官服飾,佩劍持笏,仿佛再現(xiàn)了永陵神道昔日的風貌。</p> <p class="ql-block"> 沿臺階緩下,步入地宮,穿過地下廊道,邁進地宮中室,這里平面呈前、中、后三室布局,全長23.4米,最寬處為6.1米,最高處為6.4米。</p> <p class="ql-block"> 三室之間以木門作間隔,前室為羨道,中室設棺床,后室石床上安放王建真容石刻像。棺床四周雕刻的“二十四伎樂”,生動地再現(xiàn)了五代時期的富廷樂舞場面,棺床東西兩側(cè)圓雕的抬棺十二力士與棺床二十四樂伎形成剛與柔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中室最為巨大,正中間擺放一座長方形的石棺床,王建的尸骨就曾停放在此處。不過現(xiàn)在棺槨與遺骨早已不見,只留下了內(nèi)外5層的棺槨遺跡。</p><p class="ql-block"> 棺床北側(cè)有一石缸,原為長明油燈。缸內(nèi)盛油置燈,此即“長明燈”,又稱“萬年燈”。</p> <p class="ql-block"> 后室石床上,王建石雕坐像,五官立體,方面闊鼻,雙耳碩大,耳垂豐滿,頭戴幞頭,身著圓領長袍,雙手于袍內(nèi)交握,置于身前。墓室內(nèi)擺放墓主人的石像,這在全國的帝王陵中都是實屬罕見。</p> <p class="ql-block"> 中室入口面南朝北雙開木門兩扇,共有青銅鎏金乳釘132顆、異獸銜環(huán)銅輔首及鏤花月形飾片各1只。</p> <p class="ql-block"> 永陵堪稱陵墓建筑史上的一處典型,歷經(jīng)千年風雨而至今固若金湯,僅在同時期(推斷為后唐軍隊)被盜一次,且蘊含關(guān)鍵信息的文物俱未遺失,后來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shù)盜墓賊企圖從上至下打盜洞,皆因券頂極其堅固而失敗。</p><p class="ql-block"> 清代民國時期,永陵一度被訛傳為漢司馬相如撫琴臺,直到1940年此處挖建防空洞,才被意外發(fā)現(xiàn)而重見天日。</p><p class="ql-block"> 走出地宮,繞永陵墓而行。陵墓呈半球狀,直徑約80米,高約15米,這是迄今所知唯一的一座墓室修筑在地表之上的帝王陵墓,歷時千年完好無損,堪稱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例典范。</p> <p class="ql-block"> 陵墓周圍有永慶殿、神武殿以及文物古跡等。</p> <p class="ql-block"> 平安橋始建于清同治年間,最初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后在民國時改建為石橋。它橫跨在館內(nèi)的金水河上,連接著文物保護區(qū)與博物館等區(qū)域,見證了歲月變遷。</p> <p class="ql-block"> 步出文物保護區(qū),走過平安橋,便是永陵博物館。通過“前后蜀歷史文化陳列”,再現(xiàn)了千年前的社會歷史生活畫卷。</p> <p class="ql-block"> 玉大帶是國寶級文物,也是迄今所知唐五代時期唯一一件完整的能夠確定為王建本人所使用的玉帶。它由七方銙、一方鉈尾、兩節(jié)革帶和一對銀扣組成。七方銙材質(zhì)為上乘和田玉,玉質(zhì)潔白溫潤,為玉中之上品,歷千年歲月依舊盈內(nèi)含光。銙和鉈尾上雕刻著龍戲珠圖案,龍姿矯健,是難得的玉雕藝術(shù)品。玉大帶及謚寶現(xiàn)存于成都博物館內(nèi)。</p> <p class="ql-block"> 王建墓出土的謚寶,一級文物,是刻有帝王謚號的印璽。王建稱帝前,蜀中曾流傳“兔子上金床”的讖語,暗示屬兔的人要當皇帝。故王建稱帝后以兔子皇帝自居,并將璽印制作成兔頭龍身紐(以示兔子成了真龍?zhí)熳樱跉v代帝王璽印中造形最為獨特。</p> <p class="ql-block"> 王建與前蜀的興起,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復雜而富有戲劇性的故事。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王建趁亂而起,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歷史篇章。雖然前蜀最終未能持久,但王建的政治智慧和對文化的重視,仍然值得后人銘記和反思。歷史如潮,興衰成敗皆為過往,但每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都在訴說著時代的變遷與人性的光輝。</p> <p class="ql-block"> 十二武士抬棺模型矗立在永陵廣場。個個身著盔甲,神情嚴肅,雙手插入棺床底部,呈抬棺狀。</p> <p class="ql-block"> 廣場上氣質(zhì)非凡的24伎樂石刻,那身上飄蕩的舞裳以及側(cè)身微斜、喬媚舞姿與嫣然微笑,那豐腴秀美的面龐、抱琴弄弦動作優(yōu)美的神情,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活靈活現(xiàn),完整再現(xiàn)了唐代宮廷樂舞場景。</p> <p class="ql-block"> 永陵博物館園林保護區(qū),將傳統(tǒng)園林藝術(shù)與歷史文化完美融合。園內(nèi)綠樹成蔭,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曲徑通幽處,處處透露著寧靜與雅致、清新與自然。</p> <p class="ql-block"> 公園轉(zhuǎn)角處,有一尊踏春雕塑。一位體態(tài)豐腴的貴婦人騎于駿馬之上,蜀中春游的旖旎景象重現(xiàn)于此。這雕塑無聲地訴說著五代十國時期成都的富庶與閑適,與現(xiàn)代成都“安逸舒適”的文化標簽不謀而合。</p> <p class="ql-block"> 環(huán)繞著千年地宮的,是充滿生機的現(xiàn)代生活圖景:市民們吹拉彈唱、載歌載舞,母親帶著孩子在園中玩耍,老人們在涼亭中打牌下棋、擺龍門陣……這里不再是冰冷的陵墓陳列,而是連接著公園的綠意、市民的笑語、城市的脈搏,成都人文化生活里一個溫暖而獨特的坐標。</p> <p class="ql-block"> 李白贊嘆“萬戶千門入畫圖”的錦城繁華,杜甫筆下“錦城絲管日紛紛”的成都美好,這些都能在永陵公園找到最鮮活的實景。</p> <p class="ql-block"> 帝王枕畔卻是尋常人家,最厚重的歷史也可以擁有最溫暖的人間煙火。成都永陵,一座真正“活”在成都人生活里的千古皇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