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蛇山之巔,始建于三國東吳黃武二年(223年),現(xiàn)樓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于1985年重建,通高51.4米、飛檐五層、四邊套八邊形,屋面覆金色琉璃瓦。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江南三大名樓”,享有“天下絕景”之譽;因崔顥《黃鶴樓》而名動千古,登臨可遠(yuǎn)眺長江與江城風(fēng)光。</p><p class="ql-block"> 2025年國慶假期第二天跟團游武漢之行,黃鶴樓名氣太大是必打卡景點,盡管知道國慶假期登黃鶴樓只能是看人從眾,并且七年前因出差已經(jīng)登上過黃鶴樓,但即然已經(jīng)來了,有機會感受一下盛世繁華熱門景點的人山人海也是人生的一種體驗,還是決定隨人流再登一次樓。</p> <p class="ql-block"> 行程中還有乘輪渡過長江項目,早晨從天河機場附近的酒店乘大巴來到了武漢關(guān)碼頭。多年前到北方上學(xué),第一年暑假回家鄉(xiāng)路過武漢時邀了老鄉(xiāng)同學(xué)在這里下車玩了一天,特意從對面碼頭乘了一次輪渡過來游游漢口的漢正街。后來多次到武漢出差,過江是常有的事,但有長江大橋,有了地鐵,輪渡顯得過時就沒再乘過。然而輪渡自有其妙處——它讓你慢下來,讓你看見江水的流動,讓你感受風(fēng)的溫度,讓你意識到自己正橫渡一條偉大的河流。</p> <p class="ql-block"> 上船找個座位坐了下來,一晃多年過去感慨萬千。江水依舊流著,輪渡依舊來回,人們依舊匆匆。武漢人乘輪渡過江,向來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他們未必會去窗邊欣賞這江,這船,這風(fēng)景,然而他們的生命,早已與這江水融為一體。輪渡不過是他們生活中的一環(huán),平凡得幾乎被忽略,卻又不可或缺。</p> <p class="ql-block"> 汽笛響了,先是低沉的一聲,繼而高亢,船便緩緩離岸,向?qū)Π恶側(cè)?。江水在船下流著,黃濁而湍急,翻起小小的浪花,拍打著船身,發(fā)出"啪啪"的聲響。江面甚寬,岸邊的高樓大廈影影綽綽,像是浮在霧氣中一般。這江水自古如此,多少人曾在此過渡,多少事曾在此發(fā)生,而江水依舊東流,不為任何人停留。</p> <p class="ql-block"> 過江不過二十分鐘,船便靠岸了,人們魚貫而下,各奔東西。我站在江這邊的中華路一號碼頭門前看到了老長江大橋的身影,此橋蘇聯(lián)人援建,橫臥于大江之上已有七十余載。它不甚言語,只是沉默地負(fù)著車馬人流,從晨至昏,由冬而夏。雖顯老舊,依然挺立,一座承載記憶的橋,一座永遠(yuǎn)不會老去的橋。</p> <p class="ql-block"> 國慶假期大武漢的堵車和停車難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最后經(jīng)首義廣場步行去了黃鶴樓公園的東門。廣場南端“走向共和”主題群雕以錫金銅澆注,重近20 噸,以宏闊的構(gòu)圖組織人物與動勢,將武昌首義的醞釀、爆發(fā)與創(chuàng)建共和的歷史進程凝為可感的瞬間,成為廣場上的視覺中樞。七年前同一地點的相片放上去感受一下人生易老天難老。</p> <p class="ql-block"> 廣場北端孫中山銅像巍然屹立,它是歷史的豐碑,也是精神的象征。這座銅像建于1931年,孫中山先生身著長袍馬褂,右手自然下垂持禮帽,左手微微回收執(zhí)手杖,面南肅立,儀表莊嚴(yán)而安詳 。其通高約6米,像高2.4米,像座高聳,正面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像”七個豎寫大字 。整體造型莊重典雅,生動地展現(xiàn)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風(fēng)范和深邃思想。</p> <p class="ql-block"> 來到了廣場上的"紅樓"前,這里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jì)念館。紅磚紅瓦的百年建筑本身,就是1911年那個風(fēng)云激蕩清晨的最佳見證者——在這里,革命黨人打響了推翻帝制的“第一槍”,讓民主共和的理念第一次照進中國大地。有一年出差帶著兒子專門看過這個紀(jì)念館,今天還要趕去登黃鶴樓就只在門前打個卡了。</p> <p class="ql-block"> 這棟"紅樓"同時也是武漢起義政府軍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址原為清政府于1908年籌建、1910年落成的湖北省諮議局大樓。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后,革命黨人在此設(shè)立湖北軍政府,后改為鄂軍都督府。主體建筑為二層磚混結(jié)構(gòu)西式樓房,坐北朝南,平面呈“山”字形,上層頂端正中伸出一座圭形教堂式的望樓,頗具西方古典建筑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博物院包括北區(qū)的武昌起義紀(jì)念館和南區(qū)的辛亥革命博物館。2010年新建的辛亥革命博物館以“V”字型的幾何天際,將楚國紅的熱烈與高臺大屋頂?shù)那f嚴(yán)融為一體。以2.2萬平方米的體量,托舉“敢為天下先”的首義精神,既寓“首義之勝”,亦昭“民族復(fù)興”的愿景。</p> <p class="ql-block"> 來到了黃鶴樓公園東門處,源源不斷的人流向里面涌進。東門立于高臺之上,建筑語言延續(xù)了荊楚傳統(tǒng)建筑的精髓,飛檐翹角間流淌著楚文化的浪漫基因。門楣上"黃鶴樓公園"五個大字,筆力遒勁中透著對歷史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進園后路旁有公園游線示意圖。記得七年前也是走東門進的園,然后經(jīng)岳飛銅像走四季牌坊直上山頂?shù)近S鶴樓。今天知道排隊的人會多,路上盡量快點趕去排隊,登樓后下來再玩別的地方,所以也是走的這條直登山頂?shù)穆贰?lt;/p> <p class="ql-block"> 前行到岳飛廣場的入口處有"樓峰江帶"牌訪。牌坊為四柱三間、雕梁畫棟、龍翔鳳舞的仿木結(jié)構(gòu),高10.7米,寬7米,采用青灰石雕塑而成,具有典型的徽式風(fēng)格。牌坊的名稱“樓峰江帶”取自清代乾隆年間一位不知姓名的游人留下的楹聯(lián),意思是如山峰般的樓房,像帶子似的江流。牌坊另一側(cè)題字是“煙生南浦”,源自唐代詩人賈島的《黃鶴樓》中的詩句“岸映西州城半出,煙生南浦樹將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來到岳飛廣場。廣場的核心,是一座高達(dá)8米的岳飛銅鑄像,身著戎裝,扶鞍勒馬、神態(tài)英武,鎧甲紋飾與衣褶線條在陽光下鏗鏘有力。背后青天如洗,白云似涌,英雄氣概仿佛破空而出,凝成這座城市最有力量的精神坐標(biāo)。這尊雕像并非憑空而立。據(jù)史料記載,岳飛曾在武昌(今武漢)屯兵七年(1134-1141年),這里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他以鄂州(武昌古稱)為大本營,四次北伐抗金。</p> <p class="ql-block"> 雕像身后,是一方靜謐的“精忠報國”主題浮雕墻,浮雕墻上,刀刻斧鑿間還原著岳飛在武昌的經(jīng)典場景:有他身披重甲檢閱岳家軍的威嚴(yán),有他伏案書寫“天日昭昭”奏章的悲憤,更有百姓簞食壺漿送別大軍的熱淚——那些被歷史銘記的細(xì)節(jié),在石與影的交錯中愈發(fā)清晰。岳飛廣場雖不似黃鶴樓那般以飛檐斗拱聞名,卻以滾燙的家國情懷、厚重的歷史回響,成為黃鶴樓公園里最“熱血”的人文地標(biāo)。</p> <p class="ql-block"> 浮雕墻一側(cè),有岳武穆遺像亭(又名“精忠報國亭”)。亭為六角重檐,琉璃瓦頂,亭中石碑上刻著岳飛手書“還我河山”的拓本(原跡藏于杭州岳王廟),那力透紙背的筆鋒,依然能讓人感受到將軍提筆時的悲憤與豪邁——“河山”二字,一筆一畫皆如刀刻,橫豎撇捺間藏著金戈鐵馬的鏗鏘,點鉤折轉(zhuǎn)里凝著“直搗黃龍”的決絕。</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往山頂前行,四座以青灰石雕琢的徽式二柱坊沿軸線次第展開,坊間相距50米,形制為二柱坊,單坊約高8米、寬7米。遠(yuǎn)觀重檐舒翼、近看雕工入微,橫額上方刻有鶴舞、鶴翔、鶴鳴、鶴棲,與畫壁上的“三友鷹鯉鶴”“日映黃鶴”“雙獅戲逐”等圖樣相映成趣,仿佛一部立體的詩劇序章,把登臨者的腳步引入黃鶴樓的四季風(fēng)華。</p> <p class="ql-block"> 來到了蛇山高觀山山頂,此處有"白云閣"雖比黃鶴樓僅低10米,卻有著別樣的風(fēng)姿。建筑風(fēng)格融合了宋、明、清各時期的特色,造型典雅秀逸又古樸莊重。塔樓式的外觀呈“T”字型,坐北朝南,依山就勢而建,重檐歇山十字脊屋面,搭配褐色玻璃瓦,撐拱和云板精美華貴,仿佛一幅立體的古典畫卷。地面一層與二層銜接處的白色臺基,寓意著閣飄浮在白云之間,如夢如幻。</p> <p class="ql-block"> 白云閣不僅有著迷人的自然風(fēng)光,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名源于崔顥“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詩句,閣內(nèi)懸掛的匾額、楹聯(lián),如“無心出岫”“視通萬里”“江漢朝宗”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p> <p class="ql-block"> 白云閣旁有一"湧月臺",其名取意“月出江天、清光涌動”,與園中勝景相契。史載舊臺始建于清末,位于蛇山半山,1955年因修建長江大橋拆除,1992年于今址重修,立柱鐫刻“江流有聲”“月色無玷”,舊影與今貌相互映照,成為園中一處承載記憶的坐標(biāo)。登臨此處,可見白云閣影、松影參差,江風(fēng)入懷。憑欄遠(yuǎn)眺,長江與漢水交匯的宏闊氣象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前行來到"千禧鐘"。為迎接21世紀(jì)新千年,1999年武漢于蛇山高處制作一座青銅巨制靜靜俯瞰江城。鐘體為銅合金,通高約5米、口部直徑約3米,鐘體約20噸;鐘身內(nèi)外皆有紋飾,頂部設(shè)楚風(fēng)楚韻紋飾帶,下部以十幅浮雕濃縮武漢三千五百多年發(fā)展史,一鐘在手,半城史在。其體量與工藝,被譽為永樂大鐘之后我國鑄造的最大銅鐘,為武漢的重要禮器。</p> <p class="ql-block"> 來到了黃鶴樓的東面,從這里開始準(zhǔn)備排隊登臺。從這邊看整座樓閣如展翅欲飛的黃鶴,以恢弘的姿態(tài)矗立于長江之畔。飛檐翹角在陽光中格外清晰,金色琉璃瓦折射著天光,與遠(yuǎn)處長江的浩蕩水光交相輝映。站在這里仿佛能聽見崔顥的嘆息、李白的豪情、毛澤東的壯志……這些聲音穿越時空,在江風(fēng)中輕輕回蕩。</p> <p class="ql-block"> 國慶假期的黃鶴樓,早已不是文人墨客筆下那個"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的清幽之地,而化作了一幅流動的、喧騰的、熱氣騰騰的盛世浮世繪。樓前廣場上,黑壓壓的人群擠滿了每一寸空地,主樓入口處更是水泄不通,連轉(zhuǎn)身都困難,密密麻麻的游客頭頂,遠(yuǎn)處美景與近處人潮奇妙地融為一體,構(gòu)成了一幅獨特的"人海觀樓圖"。我作為其中一員,抱著體驗人生的好奇,耐心等待著登樓一睹"天下江山第一樓"的風(fēng)采。</p> <p class="ql-block"> 終于進入了一樓大廳。一進門,最奪目的就是這幅巨大的陶瓷壁畫《白云黃鶴圖》。它高9米、寬6米,用756塊彩色陶板拼成,描繪了黃鶴樓的“仙緣傳說”:畫中仙人乘黃鶴飛過樓頂,樓下百姓舉杯相送,遠(yuǎn)處江天浩渺,黃鶴翩然起舞。這幅畫既呼應(yīng)了“駕鶴登仙”的古老故事,也定格了黃鶴樓作為“仙樓”的浪漫氣質(zhì)。</p> <p class="ql-block"> 前胸貼著后背,緩慢挪移上到了二樓,大廳中寬松一點,在大理石鐫刻的唐朝閻伯理筆下的《黃鶴樓記》前打了個卡。文章篇幅不長,開篇便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黃鶴樓的地理位置,將黃鶴樓的神話傳說娓娓道來。接著筆鋒一轉(zhuǎn),開始描述黃鶴樓的建筑風(fēng)貌,短短幾句,將黃鶴樓的高大雄偉、氣勢恢宏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站在此處,仿佛真能感受到閻伯理當(dāng)年撰寫這篇文章時的激情與自豪。</p> <p class="ql-block"> 人流裹挾著過三樓。大廳有《八仙圖》壁畫:這幅壁畫描繪了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八仙形象,作為融合宗教、藝術(shù)與民俗的瑰寶,其價值不僅在于筆墨的精妙或色彩的絢爛,更在于它跨越時空的文化生命力。黃鶴樓作為文化名勝,通過這樣的壁畫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神話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四樓上五樓又顯得人特別多,將大廳擠得水泄不通,正好到外面走廊上留個影。從這上面遠(yuǎn)眺江城,視野開闊,遠(yuǎn)山近水一覽無余?!包S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贝揞椩娭械囊饩?,深遠(yuǎn)雋永,耐人尋味。</p> <p class="ql-block"> 五樓大廳的《江天浩瀚》壁畫。這壁畫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其金碧重彩的技法,樓家本教授運用泥金勾勒水紋,使長江之水在燈光下呈現(xiàn)出“金色浪潮”的瑰麗效果,象征著中華文明的燦爛與不朽。這種以金為骨、以彩為肉的表現(xiàn)方式,既繼承唐代壁畫雍容華貴的傳統(tǒng),又融入了現(xiàn)代藝術(shù)的磅礴氣息,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p> <p class="ql-block"> 陰差陽錯終于從五樓乘了電梯下來了。在國慶假期的人山人海中登臨黃鶴樓,確實是一種獨特而復(fù)雜的體驗。那份想追尋“昔人已乘黃鶴去”的仙氣與詩意,卻迎面撞上摩肩接踵的熱烈煙火氣,這條通往樓頂?shù)穆?,不僅需要腳步的丈量,更需一份耐心與豁達(dá)。當(dāng)終于“擠”上頂層,那股清涼的江風(fēng)撲面而來,所有的疲憊與焦躁似乎瞬間被撫平。那一刻深深體會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真諦,也會覺得之前的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p> <p class="ql-block"> 這一登樓花了近兩個小時,導(dǎo)游催促去東門外的小巷中午餐,趕緊匆匆忙忙往外走。盡量沒有走老路,來到了崔顥題詩處。崔顥在黃鶴樓上的題詩,不僅成就了一首千古絕唱,更締造了中國文學(xué)史上一段引人入勝的佳話。公園內(nèi)在此處建有題詩浮雕,雕刻崔顥飄逸形象及其《黃鶴樓》全詩,由書法家沈鵬書寫。</p> <p class="ql-block"> 隨人流回到了東門外,緊迫的心情稍緩落。國慶假期站在黃鶴樓頂,看長江如巨龍奔涌,大橋上車流如織,這座千年名樓在國慶假期的熱鬧中,確實別有一番韻味。事后得之國慶假期前四天,黃鶴樓就接待了約18萬人次的游客,其熱度躋身全國景區(qū)前十。當(dāng)天我們團登上樓頂?shù)闹挥腥?,真要點贊一下自己的勇氣。黃鶴樓承載的,不僅是眼前的風(fēng)景,更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的情思與這座城市的記憶。這次登樓不僅是感受到了前胸貼后背,也感受到這份獨特的文化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