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篇 中國漢字傳奇</b></p><h1><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十四章 鐘繇楷書盛世傳承</b></h1> 東漢(公元25年-220年)末年,中華書壇上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漢字字體——楷書。楷書是由隸書發(fā)展而來的字體。和隸書相比,楷書發(fā)生了幾個明顯的變化:楷書字形結構由扁平變成了正方,所謂“方塊漢字”指的就是楷書。此外,楷書的筆畫沒有明顯的蠶頭燕尾,比隸書更為平直,寫起來也就更加便捷。最后,楷書的字形比隸書更加簡化。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方塊漢字:篆隸楷字體對比</h5> “楷”有楷模、標準的意思。據(jù)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干挺直而不屈曲?!笨瑫簿褪钦w書法,稱為“正書”或“真書”。這種字體端正大方,登堂入室之后一舉成為了漢字的標準。自魏晉、特別是有唐以來,大凡官方文書、科舉試卷、詩文著錄、典籍抄本、佛道經卷等,多用小楷寫成,楷書在古代文事活動中,起著基礎而又舉足輕重的作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曹魏時期的書法家鐘繇,AI繪圖</h5> 三國曹魏時期的鐘繇(yóu)是書法史上第一位楷書名家,被后人稱為“正書之祖”。 這位鐘繇可不是一位簡單的書家人物。他聰慧過人,文武雙全。漢獻帝時期歷任尚書郎等職;后被曹操委以重任,鎮(zhèn)守關中,功勛卓著,晉升曹魏相國。他平河東,收撫南匈奴,是曹魏的開國功臣。曹丕稱帝后,任廷尉,遷升太尉和太傅,位列三公之列。魏文帝曹丕在一次退朝后對旁人說:“這三公,都是一時的偉人,后世大概難以為繼了?!痹凇度龂萘x》、《軍師聯(lián)盟》等現(xiàn)代影視劇中,都有鐘繇的形象出現(xiàn)——騎著高頭大馬,威風凜凜,與古畫中的文人形象大相徑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鐘繇影視形象</h5> 在中國書法史上,鐘繇與王羲之合稱“鐘王”。書法界有一種說法,說“書圣”王羲之的書法學自衛(wèi)夫人,而衛(wèi)夫人則學自鐘繇。鐘繇書法中最有名的是楷書,他寫的楷書并非為了要“創(chuàng)作”一幅作品,其實就是“日常書寫”的公文,留傳下來就成了“作品”,可惜至今沒有保存下他的哪怕是一件真跡。鐘繇的代表作是《宣示表》,代表了楷書“起源”,字體寬博渾厚,點畫遒勁顯樸,筆畫雄健有力。但一般認為,這幅字是根據(jù)王羲之的臨本摹刻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鐘繇《宣示表》 北京圖書館宋拓大觀帖本</h5> 鐘繇另一幅《薦季直表》刻本,書于魏黃初二年(221年),是他向曹丕推薦自己的友人關內侯季直的表奏。其中大多字是拙拙的,有人甚至說是“萌萌的”。 鐘繇的時代正是楷書演變的過渡時期,所以他的楷書既帶著一點隸書的感覺,又帶著一點行書的感覺,但總體來說是楷書。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鐘繇小楷《薦季直表》</h5> 鐘繇之后,最有名的是楷書四大家。他們是唐代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還有元代的趙孟頫(fǔ),分別為歐體、顏體、柳體、趙體的創(chuàng)始者。在四大家中,有三個都是唐朝人,唐朝重視楷書,取用官吏要求“楷法遒美”,足見唐朝的盛世傳承是楷書發(fā)展的高峰。 初唐時期的書法家歐陽詢,隋時官太常博士,唐時封為太子率更令,也稱“歐陽率更”。他聰敏勤學,少年時就博覽古今。篤好書法幾乎達到癡迷的程度。據(jù)說有一次歐陽詢騎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晉代書法名家索靖所寫的石碑。他騎在馬上仔細觀看了一陣才離開,但剛走幾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馬觀賞,贊嘆多次,而不愿離去,便干脆鋪上氈子坐下反復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連坐臥了三天三夜才離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唐書法家歐陽詢,AI繪圖</h5> 歐陽詢的書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氣勁峭,法度嚴整,被后代書家奉為圭臬,以“歐體”之稱傳世。他書寫的《九成宮醴泉銘》,有“天下第一楷書”之稱,呈現(xiàn)方嚴峻整之勢,但沒有死板僵硬感,在平整中追求險絕,富有靈性跟意趣,學歐書多以此為范本。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局部)</h5> 柳公權是唐朝中期的著名書法家和詩人。長期官居侍書,共歷仕七朝,最后才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柳公權小時候,見一位沒有雙臂的老人,用腳夾著一支大筆寫字,揮灑自如。他感到自己的字太差了,便跪在地上拜老人為師。老人在紙上寫道:“寫盡八缸水,礬染澇池墨,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從此,柳公權牢記老人教誨,發(fā)奮練字,終于成為著名書法家。 <h5 style="text-align:center;">唐朝中期著名書法家柳公權,AI繪畫</h5> 柳公權的書法以楷書著稱,初學王羲之,后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吸取了顏真卿、歐陽詢之長,溶匯新意,自創(chuàng)獨樹一幟的“柳體”楷書,以骨力勁健見長,后世有“顏筋柳骨”的美譽。當時公卿大臣家為先人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權親筆所書的碑文,人們會認為是不孝行為。柳公權書法聲譽遠播海外,外夷入貢時,都專門準備錢財來購買柳公權的書法。唐文宗曾稱贊其書法連鐘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公權“柳體”楷書《玄秘塔碑》(局部)</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唐代書法家顏真卿,AI繪畫</h5> <p class="ql-block">楷書大家顏真卿的故事最為動人。顏真卿歷任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顏真卿一門忠烈,他堂兄叫顏杲(gǎo)卿,是安祿山親手提拔的常山太守。安史之亂時,顏杲卿舉兵討賊,后來城破被俘,安祿山把他捆在天津橋的柱子上凌遲處死。到了顏真卿的晚年,李希烈在汝州造反,朝中奸臣陷害顏真卿,讓他前往招撫。顏真卿毫不猶豫地出發(fā)。最后,顏真卿也被李希烈派人絞死,臨死前罵賊不止,和兄長一樣壯烈殉國。他遇害后,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上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顏真卿去世時是76歲,已是風燭殘年,卻爆發(fā)出剛強的氣概。</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顏真卿書法《自書告身帖》</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顏真卿《多寶塔碑》,西安碑林</h5> 需要指出的是,顏真卿的顏體楷書后來在宋代活字印刷中演變?yōu)樗误w字,沿用至今。它非常巧妙地、合理地把中國書法楷書的本質特征,用刻刀及傳統(tǒng)印刷術的形式反映出來,并得到中華民族的認同。宋體字不但有中國書法的魅力,還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韻味, 在電腦網(wǎng)絡時代也大放異彩。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印刷版宋體字</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