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酒脈貫古今,山河入壇來——《金盆地·種酒賦》的文化解碼與精神縱深</b></p><p class="ql-block"><b>■褚成炎/文</b></p><p class="ql-block">當黃黨生的筆鋒落于“重陽佳日,金盆地種酒文化節(jié)啟幕”一句時,這篇《金盆地·種酒賦》便不再是普通的辭賦文本——它更像一壇封藏著蜀地千年記憶的陶壇,輕輕啟封,便漫出岷江的水汽、三星堆的銅銹香、陸游的詩酒氣,還有當代川酒人踩曲的足音、封壇的鼓樂。短短數百字的賦文,以“種酒”為針,將古蜀酒脈、古法釀造、古今禮俗與時代創(chuàng)新縫綴成卷,若要讀懂其中真味,需循著“溯源——觀釀——知禮——見新——悟魂”的脈絡,一點點撥開文字的酒霧,看那些藏在“青銅縱目”“重陽下沙”背后的蜀地密碼與中國酒魂。</p><p class="ql-block"><b>一、溯源:從三星堆到陸游,賦文中的“川酒時光軸”</b></p><p class="ql-block">賦開篇便擲下重筆:“青銅縱目,三星堆影,蠶叢魚鳧,古蜀地孕酒脈精魂”。這并非文人的泛泛懷古,而是精準錨定了川酒文化的“根”——古蜀文明。1986年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出土時,那些鑄著云雷紋的青銅觥爵、龍虎尊,還有殘留著谷物發(fā)酵痕跡的陶甗,早已為“古蜀有酒”寫下實證。黃黨生筆下的“務農酒”“無汗酒”,恰是對這段考古記憶的文學轉譯:所謂"務農酒",是蠶叢、魚鳧教民務農時,用蜀地糯粱釀造的祭祀酒——春耕前敬土地,秋收后謝五谷,酒壇擺在田埂上,酒香混著稻穗的甜,是古蜀人“以酒通神”的樸素智慧;而“無汗酒”,則藏著蜀地先民的釀造巧思:蜀地濕熱,若按尋常法子釀酒易腐壞,他們便在窖池旁挖暗渠引岷江水降溫,讓高粱在20℃的恒溫里慢慢發(fā)酵,釀出的酒清冽不燥,即便盛夏飲之也“無汗”,這便是《華陽國志》里“蜀人多釀法,善控溫”的最早注腳。</p> <p class="ql-block">賦文接著將時光軸拉向南宋:“承陸游詩酒豪情,攬‘醉到來年九月九’之志”。為何獨選陸游?只因這位“詩酒趁年華”的文人,與金盆地所在的崇州(古稱蜀州)有著解不開的羈絆。乾道八年,陸游任蜀州通判時,曾在文井江畔寫下“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更在重陽登高時飲得當地米酒,留下“閑愁如飛雪,入酒即消融”的詩句。黃黨生將陸游視作金盆地的“酒祖”,不是憑空附會——陸游筆下的“醉到來年九月九”,恰與金盆地“重陽種酒、三年啟封”的習俗暗合:古蜀人藏酒于土,陸游戀酒于蜀,而今日金盆地人“種酒于土,藏酒于窖”,恰是把三千年的酒脈,從三星堆的青銅爵里,接到了陸游的酒盞中,再埋進文井江畔的黃土里。</p> <p class="ql-block">更妙的是“如古蜀金烏銜日,沉睡千年而光華不減”一句。三星堆出土的金箔“太陽神鳥”,本是古蜀人對光明與永恒的崇拜;黃黨生將深埋黃土的酒壇比作“金烏銜日”,既是視覺上的貼合——陶壇裹著金泥封皮,埋在土里像金烏銜著的紅日,更藏著文化隱喻:古蜀的金烏沉睡千年仍閃耀,壇中的老酒封藏三載也醇香,二者都是“時光帶不走的蜀地精魂”。這種溯源,不是堆砌考古名詞,而是讓三星堆的銅、陸游的詩、今日的酒,在“重陽種酒”這個節(jié)點上相遇,讓川酒的“老”,有了可觸可感的歷史溫度。</p><p class="ql-block"><b>二、觀釀:從“八卦踩曲”到“琥珀流光”,賦文中的古法釀造活態(tài)圖</b></p><p class="ql-block">若說“溯源”是看酒的“前世”,那賦文第三段“觀其釀”,便是把川酒古法的“今生”鋪成了一幅可聞可嘗的畫卷。黃黨生沒寫枯燥的工藝步驟,而是用“女工踏八卦”“壯漢揮鐵锨”的鮮活場景,讓釀造過程從紙面上“活”了過來。</p> <p class="ql-block">先看“春分踩曲,女工踏八卦以引地氣”。這不是文人的想象,是金盆地延續(xù)百年的老規(guī)矩。春分時節(jié),文井江的水汽剛漫過堤岸,曲房里的小麥、豌豆已磨成粉,混著岷江雪水揉成面團。穿藍布對襟衫的女工要先對著八卦圖行個禮——不是迷信,是老匠人傳下的“規(guī)矩”:蜀地多丘陵,地氣沿山勢走,八卦的乾、坤、震、巽四卦,恰對應文井江兩岸的東南西北四向,女工踩著卦象走,腳力要“輕如踏麥、重如夯土、勻如流水”:踩輕了曲塊松散易爛,踩重了透氣不暢,踩偏了引不來地底下的菌群。她們踩出的曲塊,斷面像蜂巢似的,密密麻麻的小孔里,藏著窖池里最需要的放線菌、酵母菌——這便是“引地氣”的真意:不是引虛無的“氣”,是用人力順應地理,讓曲塊成為“微生物的溫床”。賦文里“老窖菌群躍動,如三星堆神鳥振翅”,讀來生動,細想卻精準:百年老窖池的池壁上,那些滑膩的、帶著醬色的菌群,在溫度升高時會微微顫動,遠遠看去,真像三星堆青銅神樹上的神鳥振翅欲飛,既寫了菌群的鮮活,又勾著前文的古蜀元素,一筆兩用。</p> <p class="ql-block">再看“重陽下沙,壯漢揮鐵锨而聚天陽”?!跋律场笔轻u酒釀造的核心一步,金盆地選重陽,藏著蜀地的氣候智慧:九月的崇州,秋陽不烈不燥,氣溫穩(wěn)在22℃左右,剛收的川黔紅纓子糯高粱,還帶著地里的潮氣,最適合“下沙”。壯漢們揮的鐵锨不是普通工具,木柄要長三尺三,锨頭要寬七寸,揮起來得“過肩、沉腰、甩臂”,把高粱往窖池里拋——不是隨便倒,要拋成“小山丘”,讓秋陽能曬到每一粒高粱,這便是“聚天陽”:讓高粱吸足日光的溫度,發(fā)酵時才能生出醇厚的醬香。賦文“坤沙坤泥為骨,若金沙玉罍承露”,里的“坤沙”是關鍵:金盆地用的是整粒高粱,當地人叫“坤沙”,像金沙遺址出土的玉罍(酒器)一樣,“整”才有風骨——玉罍整器承露才甘洌,整粒高粱發(fā)酵才出香。原料上,“取岷江雪水,納青藏冰泉”,不是夸張:金盆地的取水口在岷江上游的青城山段,雪水融化后經巖層過濾,硬度只有8度,釀出的酒不澀不苦;而“融川黔糯粱之醇”,是因為川南的糯粱支鏈淀粉高,黔北的糯粱皮厚耐煮,混著用,酒才有“綿柔里帶剛勁”的口感。</p> <p class="ql-block">最絕的是寫酒的口感:“一品江山酒,琥珀流光,藏川西菌香、雪山凈魄、古法沉香,一滴飲盡巴山夜雨,半盞醉臥劍門秋霜”。這不是虛寫的“好喝”,是把味覺、嗅覺、視覺和蜀地山河全揉在了一起?!扮炅鞴狻笔强矗豪鲜斓尼u酒在杯中掛壁,陽光照過來,像文井江的水映著秋陽,泛著琥珀色的光;“川西菌香”是聞:老窖里的放線菌帶來的香氣,淡得像青城山雨后的松菇香;“雪山凈魄”是嘗:岷江雪水釀出的清甜,咽下去像含了口雪山融水,涼絲絲的;“古法沉香”是余味:百年窖池的陳香,在嘴里留得久,像踩過的老曲、發(fā)酵的紅粱、封壇的黃土味,全裹在里面。而“一滴飲盡巴山夜雨,半盞醉臥劍門秋霜”,更是把味覺化作了畫面:喝一口,嘴里的綿柔像巴山夜里的細雨,潤得人舒服;再喝半杯,酒里的烈勁上來,又像劍門關的秋霜,清冽又有風骨——這哪里是寫酒,是把整個川西的山河,都釀進了這杯酒里。</p><p class="ql-block"><b>三、知禮:從“祭酒祖”到“埋陶壇”,賦文中的古今禮俗傳承錄</b></p><p class="ql-block">賦文第四段寫重陽祭祀:“歲在重陽,鼓樂齊鳴。余剛率眾肅立,祭酒祖陸游,敬天地、謝五谷、祈山河”。這段文字短,卻藏著金盆地“種酒”的核心——不是藏酒,是“以禮敬酒”,而這禮,是從古蜀傳下來的“活傳統(tǒng)”。</p> <p class="ql-block">先看祭祀的“人”與“物”:“余剛率眾肅立”,余剛是金盆地酒業(yè)的掌舵人,他帶領的“眾”,不只是釀酒師傅,還有勾調師、窖池守護者,甚至來參加文化節(jié)的游客——這不是企業(yè)內部的儀式,是讓所有人都參與的“文化共祭”?!凹谰谱骊懹巍?,前文已說過緣由,但更重要的是“敬天地、謝五谷、祈山河”的順序:先敬天地,是學古蜀人“以酒通神”——三星堆祭祀坑里,酒器總是和玉璋、神樹擺在一起,敬天地是感謝風調雨順;再謝五谷,是謝高粱、小麥、水稻(釀酒用的曲料含稻米),古蜀是農耕文明,“民以食為天,酒以谷為魂”,謝五谷是不忘本;最后祈山河,是祈文井江不竭、青城山常綠,畢竟“岷江浩蕩,文井清流”才是釀酒的根本——這順序,和三星堆祭祀“先敬天、再敬地、后敬人”的邏輯一模一樣,是把三千年的禮俗,原原本本地搬進了當代。</p> <p class="ql-block">再看祭祀的“景”與“意”:“古樂聲中,青銅酒器映日,陶壇深埋黃土,如三星堆縱目窺天機,似金沙神鳥銜酒星”。這里的細節(jié)全是“古今對撞”:古樂用的是仿三星堆的編鐘和陶鼓——編鐘鑄著縱目面具紋,敲起來“咚——咚——”的,像祭祀坑里的回聲;陶鼓蒙的是牛皮,拍一下,震得文井江的水都顫;青銅酒器是按三星堆爵形器復刻的,爵口對著太陽,酒倒進去,陽光照得酒液金燦燦的,像爵里盛著小太陽。而“陶壇深埋黃土”,埋的不是空壇,是裝了新釀基酒的壇,壇口封著金泥,泥上印著每個人的名字,埋的深度要1.5米——老匠人說“一米五,接地氣,不凍不澇”,這深度,和三星堆祭祀坑埋酒器的深度幾乎一致?!叭缛嵌芽v目窺天機”,是說陶壇埋在土里,像三星堆縱目面具一樣,“看著”時光流逝,等著三年后啟封;“似金沙神鳥銜酒星”,是說壇里的酒,像金沙神鳥銜著的星星,藏在土里也會發(fā)光——這禮,不是擺樣子的“表演”,是讓每個人都親手“種”下對文化的敬畏:你埋的不只是一壇酒,是對古蜀的記憶,對山河的感謝,對未來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賦文說“此禮非獨敬過往,更祈未來”,點出了儀式的核心:古蜀的祭祀是“祈豐收”,今天的祭祀是“祈酒脈永續(xù)”——敬過往,是不丟三星堆的酒器、陸游的詩;祈未來,是讓后代還能喝到用古法釀的酒,還能知道“種酒”不是藏酒,是藏文化。這種禮俗,比任何文字記載都鮮活,因為它讓每個人都成了“文化的傳承人”。</p><p class="ql-block"><b>四、見新:從“分子觀窖”到“冰魂鑄魄”,賦文中的時代創(chuàng)新答卷</b></p><p class="ql-block">若《種酒賦》只寫懷古,便落了俗套;黃黨生最妙的筆,是寫“古法為根,科技為翼”,讓川酒的“老”,長出了時代的“新翅膀”。</p> <p class="ql-block">先看“科技之新”:“興奮觀窖,解碼千年菌譜;區(qū)塊鏈溯流光,令酒魂有跡可循"。這里的"興奮觀窖",其實是“分子觀窖”——金盆地和四川農大合作,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看”窖池:用顯微鏡照池壁的菌群,能數出上千種微生物,其中38種是金盆地百年窖池獨有的(比如“金盆地己酸菌”),這便是“解碼千年菌譜”——古蜀人不知道菌群,但他們用“重陽下沙、春分踩曲”的法子,留住了這些菌;今天用科技解碼,是讓古法“有理可依”,不是“老祖宗說的就是對的”,而是“老祖宗的法子,科學能證明是對的”。每以前買老酒,怕“以新充老”;現(xiàn)在有了區(qū)塊鏈,“酒魂有跡可循”,消費者能清清楚楚看到酒的“一生”——這是用最現(xiàn)代的技術,守護最古老的“誠信”,讓“種酒”不只是文化,更是可信的產業(yè)。</p> <p class="ql-block">再看“合作之新”:“施家老宅醬酒遺跡,訴說百年滄桑;萬畝種酒園中,封壇如種星辰”,這是“老遺跡”變“新景點”:施家老宅是崇州清末的釀酒作坊,土墻還留著當年的窖池印,甑桶(蒸酒的工具)銹跡斑斑,金盆地沒把它拆了建廠房,而是修成了“醬酒非遺館”——游客能摸一摸老甑桶,看匠人用古法蒸酒,甚至能買一勺剛蒸出的“新酒”嘗嘗?!叭f畝種酒園”,不是夸張,是文井江畔的一片坡地,坡上按八卦分了區(qū),每個區(qū)能埋上千壇酒,壇口露個小土堆,上面插著寫名字的木牌,遠遠看去,像坡上種滿了小星星——這是把“藏酒”變成了“可體驗的風景”,以前釀酒是“閉門造車”,現(xiàn)在是“開門迎客”。</p> <p class="ql-block">更亮眼的是“IP之新”:“攜華夏航空,振翅九霄,將川酒香韻,播撒寰宇;聯(lián)短道速滑名將劉洋,以冰魂鑄酒魄,令‘可以帶走的成都’,香飄四?!薄_@兩步棋,走得又準又活。和華夏航空合作,不是簡單的“飛機上賣酒”,而是把小壇種酒做成“航空伴手禮”——乘客坐飛機來成都,下飛機時能帶走一壇印著“金盆地”和“成都”的小酒,酒里有文井江的水、青城山的氣,這才是“可以帶走的成都”;和劉洋合作,妙在“冰魂鑄酒魄”的契合:短道速滑要“快、穩(wěn)、狠”,金盆地釀酒要“慢、準、醇”——快與慢、冰與火(酒是“火”性),反而撞出了新意:推出的“冰魂酒”,包裝印著劉洋滑冰的剪影,酒精度降到42度(比普通醬酒低8度),適合年輕人喝,既借體育IP破了圈,又讓川酒從“老派”變成了“年輕態(tài)”。精度降到42度(比普通醬酒低8度),適合年輕人喝,既借體育IP破了圈,又讓川酒從“老派”變成了“年輕態(tài)”。</p> <p class="ql-block"><b>五、悟魂:從“種酒”到“種山河”,賦文中的中國酒魂與川酒擔當</b></p><p class="ql-block">賦文的結尾,黃黨生寫下“種酒者,非獨藏歲月,更種情義、種山河”。這一句,是整篇賦的“魂”——種酒不是商業(yè)行為,是川酒人對文化、對山河、對時代的“情義”。</p><p class="ql-block">先悟“種情義”:“一壇酒,納崇州煙雨、蜀地風物;千頃園,聚匠人初心、時代新聲”。一壇酒里的“情義”,是女工踩曲時“輕一點,別弄壞了曲”的小心,是壯漢下沙時“拋勻點,別浪費了粱”的實在,是勾調師“多放半勺五年老酒,讓客人喝著舒服”的厚道——這些都是“匠人情義”。還有對客人的情義:游客來種酒園,能親手勾調自己的酒,能在壇上寫“給兒子的成年禮”,能拍短視頻發(fā)朋友圈,金盆地不賺“快錢”,反而搭臺子讓大家“玩酒、懂酒”,這是“文化情義”。這種情義,和古蜀人“務農酒分眾人喝”、陸游“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情義,是一脈相承的——中國酒從來不是“獨飲”的,是“共飲”的,是藏著人情味兒的。</p> <p class="ql-block">再悟“種山河”:“金盆地以酒為筆,繪酒旅融合長卷:游客踏歌文井江畔,親手勾調瓊漿,打卡光影詩境,短視頻傳醉美瞬間”。這里的“種山河”,不是把山河裝進酒里,是用酒讓山河“活”起來:文井江以前只是條“灌溉河”,現(xiàn)在因為種酒園,成了“網紅打卡地”;青城山以前只以“道教名山”出名,現(xiàn)在多了“川酒源頭”的標簽;崇州以前是“成都后花園”,現(xiàn)在成了“能種酒的地方”——游客來喝一杯酒,順帶游了江、爬了山、逛了城,酒成了連接“人”與“山河”的紐帶。這才是“種山河”的真意:不是占有山河,是用文化讓山河被更多人看見、熱愛,讓“岷江浩蕩,文井清流”不只是賦里的句子,是每個人都能摸到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最后看賦的結尾:“今之世,消費為潮,文化為脈。金盆地以種酒立誓:守正創(chuàng)新,融川酒振興之勢,乘消費升級之風。愿以酒為舟,渡山河萬里;以文化為帆,領行業(yè)之先。待他日,啟封壇中玉液,必是星河璀璨,人間共醉!”這不是空喊口號,是川酒的“時代擔當”:四川是“白酒大省”,但川酒不只有“六朵金花”,更需要像金盆地這樣的“新銳”,用“種酒”這樣的文化IP,讓川酒從“賣酒體”變成“賣文化”;消費升級的時代,人們喝的不只是酒,是酒里的故事、文化、情義——金盆地守的“正”,是三星堆的酒脈、陸游的詩、古法的釀;創(chuàng)的“新”,是區(qū)塊鏈的溯源、航空的合作、劉洋的IP;這“正”與“新”,正是川酒振興的底氣。</p> <p class="ql-block">讀罷《金盆地·種酒賦》,再看文井江畔的種酒園,便懂了黃黨生的筆力:他寫的不是酒,是蜀地的“根”——從三星堆的青銅到今天的陶壇,從陸游的詩到游客的笑,從岷江的水到區(qū)塊鏈的碼,所有的“古”與“今”、“老”與“新”、“物”與“情”,都藏在“種酒”這兩個字里。待來年重陽,那些埋在土里的陶壇啟封時,倒出的不只是琥珀色的酒,更是三千年蜀地的記憶、當代川酒的活力,還有中國人對“酒”最樸素的熱愛——敬天地、謝五谷、愛山河、重情義。這,便是《種酒賦》最深處的真味,也是中國酒魂最鮮活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褚成炎,著名學者、詩人、作家、劇作家、評論家,中醫(yī)藥大家,大國大醫(yī)貢獻獎獲得者?!?lt;/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金盆地·種酒賦 》 </b></p><p class="ql-block"><b>■黃黨生/文</b></p><p class="ql-block">天地生酒,江海藏魂。岷江浩蕩,文井清流,沃野千里,金盆地藏天地氣韻;青銅縱目,三星堆影,蠶叢魚鳧,古蜀地孕酒脈精魂。重陽佳日,金盆地種酒文化節(jié)啟幕,以酒為媒,貫通古今,融農耕之智、山河之靈、匠人之魂,鑄就川酒華章,名動九州。 </p><p class="ql-block">溯五千年酒脈,自三星堆青銅觥爵,見古蜀人“務農酒”“無汗酒”之智;承陸游詩酒豪情,攬“醉到來年九月九”之志。金盆地人,循先賢足跡,以重陽為始,種酒于土,藏酒于窖,承《酒誥》之禮,續(xù)《酒經》之道。一壇一壇老酒,深埋黃土,靜候歲月,如古蜀金烏銜日,沉睡千年而光華不減。 </p><p class="ql-block">觀其釀,春分踩曲,女工踏八卦以引地氣;重陽下沙,壯漢揮鐵锨而聚天陽。老窖菌群躍動,如三星堆神鳥振翅;坤沙坤泥為骨,若金沙玉罍承露。取岷江雪水,納青藏冰泉,融川黔糯粱之醇,匯百年窖池之韻。一品江山酒,琥珀流光,藏川西菌香、雪山凈魄、古法沉香,一滴飲盡巴山夜雨,半盞醉臥劍門秋霜。 </p> <p class="ql-block">歲在重陽,鼓樂齊鳴。余剛率眾肅立,祭酒祖陸游,敬天地、謝五谷、祈山河。古樂聲中,青銅酒器映日,陶壇深埋黃土,如三星堆縱目窺天機,似金沙神鳥銜酒星。此禮非獨敬過往,更祈未來——愿酒脈永續(xù),人間長飄萬古醇香。 </p><p class="ql-block">古法為根,科技為翼。興奮觀窖,解碼千年菌譜;區(qū)塊鏈溯流光,令酒魂有跡可循。施家老宅醬酒遺跡,訴說百年滄桑;萬畝種酒園中,封壇如種星辰,待三秋后啟封,驚鴻一現(xiàn)。更攜華夏航空,振翅九霄,將川酒香韻,播撒寰宇;聯(lián)短道速滑名將劉洋,以冰魂鑄酒魄,令“可以帶走的成都”,香飄四海。 </p><p class="ql-block">種酒者,非獨藏歲月,更種情義、種山河。一壇酒,納崇州煙雨、蜀地風物;千頃園,聚匠人初心、時代新聲。金盆地以酒為筆,繪酒旅融合長卷:游客踏歌文井江畔,親手勾調瓊漿,打卡光影詩境,短視頻傳醉美瞬間,令古窖新生,令非遺煥彩。 </p><p class="ql-block">今之世,消費為潮,文化為脈。金盆地以種酒立誓:守正創(chuàng)新,融川酒振興之勢,乘消費升級之風。愿以酒為舟,渡山河萬里;以文化為帆,領行業(yè)之先。待他日,啟封壇中玉液,必是星河璀璨,人間共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簡介:黃黨生,自由撰稿人,曾歷任多家報刊、大型網站、記者、編輯、主編、總編等;現(xiàn)擔任多家網絡平臺主編(主播)?!?lt;/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