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甘南之行我已經(jīng)寫了七篇游記,這篇我介紹一下甘南行親友旅行團。我們這個團帶隊是閨女和姑爺,由親家,親家妹妹、我們家,閨女家四個家庭12口人組成。我們由深圳,江西兩地同時坐飛機到蘭州,兩個孩子租了兩輛商務(wù)車,一輛九座,一輛七座,長時間的旅途,她們是想讓我們坐的寬敞舒服些。今天領(lǐng)隊帶我們?nèi)ジ拭C省博物館參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蘭州城的甘肅省博物館,是西部最早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作為國家一級館,珍藏著逾35萬件文物, 像一位飽經(jīng)滄桑卻精神矍鑠的老者, 靜坐在黃河之畔, 向每一位過客講述著絲路干年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來拜訪這位“老學者”的人潮實在洶涌!那天的情景至今難忘:館外隊伍蜿蜒如長龍,館內(nèi)更是人聲鼎沸, 熱氣裹挾著好奇, 在每一件展品前凝成厚厚的人墻。眼前攢動的人頭、 耳畔嘈雜的聲浪, 讓靜心觀賞成了奢望。幸好有我那身高1 米87的外孫,像開路先鋒般在人潮中辟出一條小徑, 我才得以撥開人群,像是在人海中游泳一樣,與那些聲名遠揚的國寶匆匆一見,我也分不清哪朝哪代,也不懂它的歷史價值,我只是想抓住一切機會,對我喜歡的展品一頓拍照,為的是把這些都收進我的游記,留給未來的記憶?,F(xiàn)在看來,于人山人海中來看甘博的35萬件珍品,我們看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展品必須是輪番展出才能看全,因此走馬觀花也好,打個照面也罷都屬正常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鎮(zhèn)館之寶東漢銅奔馬,這是官稱,老百姓俗稱馬踏飛燕,它三蹄凌空,一足輕踏飛燕,仿佛剛從云霄疾馳而下,飛鳥回首驚望,瞬間的動感被永恒凝固。銅馬通體流暢,姿態(tài)矯健,閨女說這便是“天馬行空”的完美詮釋。這件小小的銅器竟將奔馬的靈動刻畫得如此傳神, 古人的匠心令人嘆服,無愧于成為中國旅游的標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第二件鎮(zhèn)館之寶,仰韶文化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我們親切地叫它“小陶人"。 瓶口塑成少女面龐,圓臉細目,嘴角微揚,發(fā)絲紋路清晰可見。閨女說這是五千年前的器物,我湊近細細觀看, 仿佛看見她在時光彼岸向著我們微笑,隔著五千年的時光,這笑容依然親切, 瞬間消除了歲月的距離。因此人們才能把這小陶人視為珍寶,不遠萬里前來看望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第三件鎮(zhèn)館之寶是元代玻璃蓮花托盞,被我們稱為“小藍碗”, 盞身如晴空般湛藍通透,蓮花狀托座花瓣層疊,燈下泛著幽藍的冰瑩光澤。 誰能想到七百年前的玻璃工藝比現(xiàn)在的玻璃器皿還精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些展覽以時雖因人太多讓我未能細觀全貌,但通過閨女的講解和導覽圖,我才理清了甘博的脈絡(luò):博物館以“甘肅絲綢之路文明”為核心,分布著三大主題展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絲綢之路文明展廳匯聚銅奔馬、漢簡等見證東西方交流的瑰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甘肅彩陶展廳完整呈現(xiàn)從大地灣文化到沙井文化的彩陶演變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生物化石展廳以黃河古象等標本體展現(xiàn)隴原大地的生命演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些展廳以時間為軸,從史前彩陶到漢唐絲路遺珍,構(gòu)建起一條清晰的文明走廊??上М斎照箯d內(nèi)摩肩接踵, 我們只能重點追尋那些最璀璨的星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來想想這次甘博之行,因為人太多讓我走馬觀花有點遺憾,外孫生怕人多碰著姥姥,時刻護著姥姥,還時不時的問“姥姥,看清楚沒有”?他還從多個角度給我給拍馬踏飛燕,讓我選擇。閨女把晦澀的歷史化作生動故事,講給我聽,讓擁擠的展廳變成了歷史小課堂。這一家人的暖心勁,與家人共度的文化時光更加珍貴。這場文化盛宴讓也我認識到:“博物館是離文明最近的地方,這里收藏的不僅是文物,是我們共同的文化基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