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風(fēng)中瘦竹 圖/來自網(wǎng)絡(luò)</p> 七律·悼楊振寧先生 <p class="ql-block"> 巨星隕落天垂淚,秋雨瀟瀟欲斷魂。</p><p class="ql-block"> 叩問緣由觀宇宙,鉆研物理定乾坤。</p><p class="ql-block"> 百年長壽鶴言獻,一代大師鴻影存。</p><p class="ql-block"> 兼跨中西懷拙樸,人生壯麗至謙尊。</p><p class="ql-block">注:“寧拙毋巧,寧樸毋華”,是楊振寧一生最喜歡的治學(xué)格言。</p> 七絕·楊米方程 <p class="ql-block"> 楊米方程循大道,微觀刻劃出新知。</p><p class="ql-block"> 鴻蒙混沌有章法,物理美如平仄詩。</p><p class="ql-block">注:詩中“楊米方程”是楊-米爾斯方程的簡稱,該方程為現(xiàn)代量子力學(xué)中規(guī)范場論的核心。1954年,楊振寧與米爾斯提出的“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理論”,經(jīng)過時間檢驗,被認為是與麥克斯韋方程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礎(chǔ)物理理論之一,是里程碑式的成就,是對世界的深奧貢獻,由此楊振寧稱得上是物理學(xué)巨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9年楊振寧與米爾斯于石溪。</span></p> 七絕·破宇稱守恒 <p class="ql-block"> 物理精微研奧妙,非凡貢獻絕峰登。</p><p class="ql-block"> 雙雄攜手驚寰宇,鼓舞華人展異能。</p><p class="ql-block">注: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xué)獎。</p> 七絕·文理同源 <p class="ql-block"> 楊振寧把治學(xué)概括為“真情、妙悟、鑄文章”三部曲,閱后感悟,得詩一首。</p><p class="ql-block"> 吟詩格物本相類,投入真情蝶夢長。</p><p class="ql-block"> 久久沉思來妙悟,豁然開朗鑄文章。</p><p class="ql-block">注:2013年5月,楊振寧與莫言在北大展開了一場跨越科學(xué)與文學(xué)的精彩對談。他娓娓道來,認為科學(xué)和文學(xué)一樣,都是為了人類更加了解自身、自身所生存的世界、以及人類與世界的關(guān)系。楊振寧還將治學(xué)概括為“真情、妙悟、鑄文章”這三部曲,更細致入微地闡述了科學(xué)與文學(xué)的相通之處。</p> 七絕·歸根翁 <p class="ql-block"> 讀楊振寧五言古詩《歸根》,心有所感,賦詩一首。</p><p class="ql-block"> 揮筆劃圓歸故國,又回起點寄東籬。</p><p class="ql-block"> 老翁猶抱青松志,赤子初心賦古詩。</p><p class="ql-block">注:1、楊振寧自述“我的一生可以看作一個圓”?,其學(xué)術(shù)生涯始于清華園,最終回歸清華園,形成閉環(huán)。2、2003年,楊振寧回國居住,他將自己的住所取名為“歸根居”,還專門賦一首五言詩《歸根》,以“東籬歸根翁”自勉,全詩為:“昔負千尋質(zhì),高臨九仞峰;深究對稱意,膽識云霄沖。神州新天換,故園使命重;學(xué)子凌云志,我當(dāng)指路松。千古三旋律,循循談笑中;耄耋新事業(yè),東籬歸根翁?!?lt;/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5年楊振寧于清華園西院11號楊家院中。</span></p> 七絕·楊振寧星 <p class="ql-block"> 仰望天空星璀璨,其中一顆是先生。</p><p class="ql-block"> 純真閃耀照家國,智慧之光無限情。</p><p class="ql-block">注:1997年,由中國科學(xué)院紫金山天文臺發(fā)現(xiàn)的一顆國際編號為3421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楊振寧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