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8日上午,我與姐姐們一同來到晉江,探訪那座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美譽的安平橋。初見古橋,長堤如龍臥水面,石欄苔痕斑駁,橋上風(fēng)聲與潮聲相和,仿佛能聽見八百年前匠人鑿石的回響。</p> <p class="ql-block">正當(dāng)我們細(xì)細(xì)體味這份古意時,天空突然暗了下來,不一會兒,大雨傾盆而下。我們急忙躲進(jìn)橋邊的小亭中避雨。雨幕濃密如簾,橋身在雨霧中若隱若現(xiàn),仿佛穿越了時空。沒想到這場雨一下就兩個小時,但這絲毫沒有打擾到自然的節(jié)奏。</p> <p class="ql-block">雨中的小鳥依舊忙碌,它們在濕潤的空氣中輕盈穿梭,一會兒掠過亭檐,一會兒又落在亭舍對面的枝頭,或鉆入草叢覓食。雨珠打在羽毛上,閃著微光,似乎在述說生命的韌性與自在。我們靜靜看著,心也隨之安寧。古橋在雨中沉默,小鳥在雨中歌唱,而時間在這一刻變得溫柔而悠長。</p> <p class="ql-block">英文名:Sooty-headed Bulbul</p><p class="ql-block">學(xué)名:Pycnonotus aurigaster)</p><p class="ql-block"> 白喉紅臀鵯,又名灰頭鵯,是鵯科鵯屬的一種鳴禽。白喉紅臀鵯原生分布于中國南部,向南延伸至東南亞大陸,包括泰國、馬來半島、爪哇與巴厘島;但在印尼群島范圍內(nèi)也被廣泛引入。在中國境內(nèi),其分布范圍自云南西部向東延伸至福建,向北至江西北部和浙江南部。</p> <p class="ql-block">外型特征</p><p class="ql-block"> 白喉紅臀鵯體型中等,長19-21厘米,重40-50克。翼展28厘米。冠羽較短,尾巴較長,頭部頂冠、臉部、喉部和下顎呈暗褐色至黑色;身體其余部分多為淡灰褐色,翅膀較褐,尾部較黑。尾羽末端為白色,尾下覆羽為紅色。雌雄相似。幼鳥的尾下覆羽可能呈粉紅色或黃色。腿和喙為黑色,虹膜為深褐色。</p> <p class="ql-block">生活習(xí)性</p><p class="ql-block"> 白喉紅臀鵯的自然棲息地為亞熱帶或熱帶濕潤低地森林。常見于城鎮(zhèn)、種植園和森林邊緣。小群或成對活動。它們因其清脆的鳴聲而容易引人注意;鳴叫后常會飛到新的棲木。群體活動時飛行速度較快、范圍廣,有時會在相距較遠(yuǎn)的地點間穿梭。相反,單只或成對個體有時會長時間停留在較高的觀察點上,如電桿或枯樹頂部。在半空中和地面覓食,以植物果實、漿果為主食,兼食昆蟲。留鳥,活動范圍固定,不長距離遷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生長繁殖</p><p class="ql-block"> 白喉紅臀鵯的繁殖始于三月,主要繁殖季為四月至六月,有時可延續(xù)至七月。雌鳥通常負(fù)責(zé)筑巢,但雌雄兩性也可能參與收集材料。碗狀巢筑于灌叢或小樹上。巢由細(xì)枝、樹葉構(gòu)成,內(nèi)墊細(xì)草莖。每窩產(chǎn)卵2-3枚。雌鳥負(fù)責(zé)孵化,孵化期為12-15天。雛鳥孵化后,父母雙方共同喂養(yǎng)雛鳥,直到它們長出羽毛。幼鳥在孵化后9 - 21天內(nèi)會離開巢穴,但通常在12 - 16天左右。它們剛離開巢穴時,可能飛行能力尚不成熟,但仍需要父母照顧一段時間。白喉紅臀鵯壽命可達(dá)11年以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