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板,“大廟中軸”這幾個字書寫得不敢恭維,有失皇氣、正氣! <p class="ql-block">主題:<b style="font-size:20px;">大廟中軸~歷史文化專題展</b></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太廟,禮樂恢弘,古樹新芽,東方神奇。</p><p class="ql-block"> 中軸,中華脊梁,民族魂魄,舉世文遺。</p><p class="ql-block"> 太廟位于中軸之左,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精神理念,也見證了時代變遷。</p><p class="ql-block"> 太廟位于故宮東南側(cè),與社稷壇以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這一布局方式強調(diào)了禮儀傳統(tǒng)于都城規(guī)劃的重要性,塑造了富于秩序性的城市景觀。太廟位置之核心、規(guī)模之宏大、建筑之莊嚴(yán),無不表現(xiàn)出明清帝王對祖先祭祀的重視。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后的太廟,一直是明清兩朝最為崇高和神圣的國家祭祀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里成為了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古老的太廟在新的時代迎來了新的生機。</p><p class="ql-block"> 一條軸線,左祖右社,建筑典范。太廟歷史文化專題展以歷史為線索,從建筑禮制和祭祀文化兩個角度,介紹北京太廟的歷史與文化。</p> 1、太廟概述 <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 《資治通鑒》:"太者,大中之大也。","太"字的本意為大而又大《說文》:"廟,尊先祖貌也。""廟"字的最初含義正是指用來祭祀祖先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北京太廟,國家之大廟,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與紫禁城同時建成,是中國現(xiàn)存唯一一座皇室宗廟。</p><p class="ql-block"> 中國的祭祖文化源遠流長。周代以來,宗廟制度日趨完善,并成為天子都城所必備的禮制建筑。北京太廟正是這一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千年發(fā)展后的成果與巔峰。在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遺產(chǎn)點中,作為世界現(xiàn)存最大、最完好的祭祖建筑群,中國五千年傳統(tǒng)祭祀禮樂最高場域,太廟在公眾視野中備受關(guān)注。左祖右社,開啟這座文化坐標(biāo)的浩瀚歷史。</p> 太廟溯源~鳳雛村西周建筑遺址平面圖 <p class="ql-block"> 周代,隨著宗法制度的確立,宗廟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具有了強烈的政治意涵。《禮記》、《周禮》等典籍均闡釋了此時人們心中理想的宗廟形態(tài)。</p><p class="ql-block"> 20世紀(jì)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陜西省岐山縣發(fā)現(xiàn)了一座西周早期的大型遺址,一般認(rèn)為它是周人用來祭祖的宗廟。陜西省岐山縣遺址顯示,原建筑群呈院落式布局,平面設(shè)計井然有序、不同的功能設(shè)計得當(dāng),宗廟建筑的形制已經(jīng)較為完善。</p> 歧山風(fēng)箏村西周建筑復(fù)原鳥瞰圖 太廟大事記:1420年、1536年、1541年、1545年、1644年、1688年、1737年、1924年、1931年、1950年、1952年、1964年、1988年、1998年、2006年、2015年、2020年 <p class="ql-block">“王莽九廟”位序圖(黃展先生給)</p><p class="ql-block"> 按《周禮》記載,天子宗廟由數(shù)棟獨立的建筑組成,周圍繚以垣墻。</p><p class="ql-block"> 20世紀(jì)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西漢長安城南郊發(fā)現(xiàn)了一組大型禮制建筑群,包含十二座建筑。北側(cè)十一座建筑規(guī)模相仿,周圍繚以垣墻;垣墻南側(cè)正中又有一座規(guī)模更大的建筑??颊魑墨I,為王莽代漢后建立的宗廟。</p><p class="ql-block"> "王莽九廟"是目前所見的第一個依據(jù)《周禮》進行的廟制實踐活動。</p> <p class="ql-block">祖先的類型:近祖(5代內(nèi)),遠祖(6代),始祖(第一代……N代)</p><p class="ql-block">遷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國古代氏族通常由一個男子五代以內(nèi)(含第五代)的男性子孫及其配偶和未出嫁的女性子孫組成。若以氏族中的第五代為準(zhǔn),其直系近祖有四種: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間推移,氏族繼續(xù)分化。此時,各氏族的遠祖也不止一代人。其中最遠的一代遠祖,也就是整個部落共同的遠祖,便成為了本部落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匠人營國:介紹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城圖與太廟位置 <p class="ql-block">北京太廟布局圖:</p><p class="ql-block"> 北京太廟建筑,始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現(xiàn)有格局在弘治五年(1492年)確定。后雖經(jīng)歷了嘉靖朝大規(guī)模的改造和重建,但主體建筑格局并未發(fā)生變化。太廟現(xiàn)存建筑建成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清乾隆元年至四年(1736年至1739年)經(jīng)歷了大修。</p> <p class="ql-block">【乾隆京城全圖】太廟部分</p><p class="ql-block"> 這張地圖截取自繪成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乾隆京城全圖》。在圖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太廟的主體建筑有前、中、后三殿,它們縱向排列在一條軸線上,被兩重圍墻環(huán)繞。前有戟門、金水河,格局嚴(yán)謹(jǐn)、對稱。此外,在太廟南側(cè)還設(shè)置了一系列附屬建筑,如制作和儲藏祭品的神廚、神庫,以及管理機構(gòu)所用建筑。</p> <p class="ql-block">中軸線上的太廟、社稷壇、故宮的分布:</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全長7.8千米。這條軸線串聯(lián)起了北京城內(nèi)最為重要的建筑,形成了北京城東西對稱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中軸線的構(gòu)成,包括坐落在其上的大型建筑(如故宮、景山等),其左右形成對稱格局的一系列壇廟建筑(如天壇與先農(nóng)壇、太廟與社稷壇)亦包括在其中。</p> 2、太廟歷史 <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太廟仿南京太廟而成;</p><p class="ql-block"> 民國時期,太廟作為和平公園和故宮分院對公眾開放;</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太廟成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在新的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功能。</p> 明代太廟 太廟寑殿 弘治增建 太廟!祧廟 太廟祧廟 <p class="ql-block">嘉靖改制:</p><p class="ql-block"> 明世宗朱厚熄,憲宗之孫、孝宗之侄、武宗之堂弟。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崩而無嗣,朱厚熄以"兄終弟及"的祖訓(xùn)入繼大統(tǒng),次年改元嘉靖,開啟了他四十五年的統(tǒng)治。</p> <p class="ql-block"> 朱厚熄即位后,楊廷和等文官認(rèn)為朱厚熄須過繼給孝宗,稱孝宗為皇考、稱親身父母為叔父母。這一要求遭到朱厚熄的反對,并由此展開了"大禮議"事件。過程中波及了明初制定的國家祭祀體系。通過改造北京的壇廟、重新更定祭祀典禮,嘉靖皇帝最終成功地追封其父朱佑標(biāo)為睿宗皇帝,并使他進入太廟受到祭祀,影響了太廟的建設(shè)和格局。</p> <p class="ql-block"> 世宗將其生父襯廟的過程并非一帆風(fēng)順。正德十六年,世宗追尊其父為興獻帝;嘉靖三年,追尊為興獻皇帝。嘉靖四年在太廟東門外建世廟,與太廟歷代皇帝分開祭祀。</p><p class="ql-block"> 嘉靖十三年(1534年)南京太廟被火焚毀。嘉靖帝借此"神諭"改造北京太廟,按《周禮》制度新建七廟,每廟供奉一位皇帝。新廟開工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二月,至次年(1536年)十二月竣工。改造前,太廟諸帝共居一廟,獨興獻帝在外;改造后,太廟諸帝各享一廟,與興獻帝情況相同。這相當(dāng)于變相提高了興獻帝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嘉靖二十年(1541年)四月,太廟群廟因雷火被全部焚毀。由于此時世宗已成功將其生父襯廟,稱為"睿宗",因此在重建時又恢復(fù)了弘治以來的太廟格局和制度。重建工程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興工,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六月全部完成,并一直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清代沿用:</p><p class="ql-block"> 乾隆元年諭:國家式崇太廟,妥有列祖神靈,歲時祇薦明,典禮允宜隆備。今廟貌崇嚴(yán),而軒欞棱桷久未增飾,理應(yīng)敬謹(jǐn)相視,慎重繕修,以昭黝堅示新之敬。著該部會同內(nèi)務(wù)府詳議具奏。欽此。</p> <p class="ql-block">從圖中可見,光緒年間的這次分隔,保留中殿中央一開間為一室不變,將東西兩側(cè)的八個開間,分別分隔為兩個小室。由此,中殿從原本的九室增加為十七室。清代的修繕,基本保留明朝的建筑特點。</p> <p class="ql-block">太廟新生:</p><p class="ql-block"> 1912年,清帝遜位,太廟作為封建皇帝祭祀祖先的功能停止。1924年,溥儀出宮,太廟隨之移交北洋政府,后作為和平公園與故宮分院對外開放。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宮分院對外開放。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4月30日,太廟作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正式開放。勞動人民文化宮正式開放。</p> 民國時期太廟享殿內(nèi)部陳設(shè)情況 <p class="ql-block">1950年1月,政務(wù)院決定將太廟撥交北京市,作為首都勞動人民文化活動的場所。這是當(dāng)年故宮博物院將太廟移交至北京市時的清冊。</p> <p class="ql-block">改建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p><p class="ql-block"> 1950年,太廟作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開放。這座封建時期的皇家宗廟,在新的時代成為了勞動人民的學(xué)校和樂園。在這一刻,它正式屬于人民。此后,各類演出、培訓(xùn)、展覽等文體活動此起彼伏。趙樹理的題詞精準(zhǔn)地概括了這一歷史性的改變:"古來數(shù)誰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數(shù)誰大,勞動眾弟兄。世道一變化,根本不相同。還是這所廟,換了主人翁。"</p> <p class="ql-block"> 2015年,太廟藝術(shù)館成立,以"承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民族特色品牌"為目標(biāo),舉辦各類展覽及文化活動,服務(wù)首都職工和市民及藝術(shù)愛好者、文物工作者等數(shù)百萬人次,使太廟成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動中外文化藝術(shù)展示互鑒的專業(yè)展覽、展示場所。</p> 1999年、2008年 3、太廟祭祀 <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p><p class="ql-block"> 祭祀祖先自古以來便是最為重要的典禮之一。明清時期,國家的祭祀分大祀、中祀和群祀(清代稱小祀)三個等級。大祀典禮最為隆重,且一般須由皇帝親自主持。太廟祭祀便屬大祀。</p><p class="ql-block"> 復(fù)雜的祭祀典禮,既表達著皇帝敬天法祖的心情,也彰顯著皇權(quán)的威嚴(yán)與正統(tǒng)。</p> <p class="ql-block"> 享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祖大典的場所。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稱"時享",歲末祭典稱"袷祭",凡婚喪、登極、親政、冊立、征戰(zhàn)等家國大事之祭典稱"告祭"。</p><p class="ql-block"> 殿內(nèi)按東昭西穆制設(shè)有帝后金漆寶座,帝座雕飾蟠龍,后座雕飾翔鳳。座上置有泥金托座,托座上有孔,為祭祀時安放神牌之用,在每代帝后神座前各設(shè)籩豆案一張,案上設(shè):(每位)玉爵三、金箸二、金匙一、登、釧各一,登鋼內(nèi)分別盛以太羹、和羹;案上還陳設(shè)有簠、簋各二,盛以稻、粱和黍、稷:另設(shè)有籩、豆各十二,籩內(nèi)分別盛以形鹽、槁魚,棗、粟、榛、萎、芡、鹿脯、白餅、黑餅,糗餌、粉瓷:豆內(nèi)盛放有韭蘊、醯醯、菁俎、鹿醢、芹蘊、兔醢、筍蘊、魚醢、脾析、豚拍、酏食、糝食之供品。案前設(shè)俎一,具牛、羊、豕一,其前立花香案,設(shè)鍍金香爐、銅燭臺及香盒;再前為帛篚。案前右側(cè)設(shè)祝版案,左側(cè)設(shè)福昨桌。祀時,案前伴有樂舞。</p><p class="ql-block"> 祭典時將祖先牌位從寢殿移至此處神座安放,然后舉行隆重而莊嚴(yán)的儀式。整個大殿氣勢雄偉,莊嚴(yán)樸素。當(dāng)年舉行大典時,香煙繚繞、儀仗簇?fù)怼㈢姽凝R鳴、韶樂悠揚、佾舞翩遷,是中華祭祖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p> 展柜 展柜 上圖:清嘉慶朝《清會典》前殿時享圖(即神主牌安放順序)<div>中圖:清光緒朝《清會典》前殿時享圖</div> 皇帝從故宮前往太廟舉行祭祀典禮的路線圖 建筑亮點: <p class="ql-block">謝謝瀏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備注:</p><p class="ql-block">1、圖片、視頻2025年10月19日拍攝;</p><p class="ql-block">2、圖片拍攝、文字撰寫/綜合整理:趙汝明。</p><p class="ql-block">3、原創(chuàng)圖文,未經(jīng)允許,不可轉(zhuǎn)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