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18日上午9:32,我們從介休火車站,乘K609次列車,繼續(xù)沿“同蒲鐵路”南下,火車運行2小時22分鐘,抵達“臨汾市”。</p> <p class="ql-block">【臨汾市】,古稱平陽,山西省轄地級市,是山西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山西西南部,黃河中游東岸。</p><p class="ql-block">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臨汾”。</p><p class="ql-block">面積約2萬平方千米,人口約為400萬人。 </p><p class="ql-block">【臨汾】是 《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它是感受華夏古老文明和自然奇觀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臨汾】歷史非常悠久且震憾,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p><p class="ql-block">悠久的是:十多萬前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就在此生活;</p><p class="ql-block">震憾的是:公元前約四千年(相當于古史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臨汾】稱為“平陽”,是帝堯都城,為最初的中國,有“華夏第一都”之譽。</p> <p class="ql-block">1?臨汾市襄汾縣的“丁村遺址”,是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完美地填補介于北京猿人(舊石器早期)和山頂洞人(舊石器晚期)之間的人類化石存在的缺環(huán),為研究中國古人類的演化提供了直接證據(jù)。</p><p class="ql-block">“ 丁村遺址”代表了遠古的人類起源,是華夏大地上古老血脈的見證。</p><p class="ql-block">“丁村遺址”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2021年,丁村遺址入選全國“<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span>”。</p> <p class="ql-block">2?陶寺遺址(臨汾.襄汾陶寺村)</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3900年,相當于古史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p><p class="ql-block">·最早的“中國”:許多權威考古學家認為,陶寺遺址是堯的都城“平陽”。它被認為是最早的中國,作為國家形態(tài)的“中國”概念,就從這里開始。</p> <p class="ql-block">這兩個遺址一脈相承,共同將【臨汾】的歷史縱深從十多萬年前一直延伸到五千年的文明曙光,奠定了其無可撼動的“華夏根祖”地位。</p><p class="ql-block">我們來臨汾,拜謁了“堯廟”,又瞻仰了“洪洞大槐樹”,就是來“尋根問祖”的。</p> 一、堯廟 <p class="ql-block">【堯廟】位于臨汾市區(qū)南3公里,是中國首座 國祭帝堯,民祭堯、舜、禹三位華夏先祖的廟宇,俗稱"三圣廟"。</p><p class="ql-block">因其崇高的歷史地位,它被譽為“中華祖廟”。</p><p class="ql-block">它是《國家 AAAA 級旅游景區(qū)》、《山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堯廟】始建于西晉,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每年正月民間祭祀帝堯的廟會是臨汾的傳統(tǒng)節(jié)日。</p><p class="ql-block">廟內松柏蒼蒼,氣氛肅穆,主要有廣運殿、五鳳樓、虞舜殿、大禹殿、寢宮、堯典壁廊、堯字壁廊、祭祖堂、儀門、鐘樓、鼓樓、堯井、元代石碑等,古建筑群氣勢雄偉,莊嚴肅穆,蔚為大觀,柏抱楸、柏抱槐、鳴鹿柏、夜笑柏等古樹歷經千年郁郁蔥蔥。</p> <p class="ql-block">【堯廟】歷代均為國家級祭祀之所,并進行過多次修葺與擴建,清康熙帝和光緒帝以及慈禧太后都曾御駕臨此。</p> <p class="ql-block">入宮內,中間甬道是由龍鳳圖案雕刻而成,全國廟宇中也只此一家,圖案采用傳統(tǒng)的升龍降鳳,雕刻古樸拙厚,全長200余米,系供君主走的。</p> <p class="ql-block">路兩側的“文物雕塑”是陶寺文化遺址出土的堯時期生活器具和文化遺跡的復制展示。包括飲酒器、食器、禮儀樂器、廚具、炊具等,為后人了解遠古社會生活提供了直觀豐富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中國最早的詩歌,出現(xiàn)在【臨汾】。</p> <p class="ql-block">中國最早的圍棋,出現(xiàn)在【臨汾】。</p> <p class="ql-block">儀門。</p> <p class="ql-block">道路東側的鐘樓內有"中華帝堯鐘",重達21噸,高366公分。</p> <p class="ql-block">道路西側的鼓樓內有"天下第一鼓",直徑3.11米,高1.2米,寓意"敢諫鼓", 2000年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p> <p class="ql-block">“五鳳樓”亦稱"光天閣",意為堯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方民之福。后人把堯與四位大臣譽為"五鳳"建樓紀念,遂稱"五鳳樓",為堯與四大臣議事之地。</p><p class="ql-block">五鳳樓始建于唐乾封年間,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筑,二樓有邊梯可上,面寬七間,圍廊二十間,樓下三孔磚券門洞直通廣運殿。古代祭堯時,君主從中間步入,大臣由兩側通行。</p> <p class="ql-block">【堯廟】元代獨聯(lián).甚為珍貴。</p><p class="ql-block">"王春正始放懷舜日堯天"為下聯(lián),系元代制品,現(xiàn)復制展示,廣征上聯(lián)。</p> <p class="ql-block">中國的第一口井——堯井臺</p><p class="ql-block">井,使人類可以遠離河流而居;</p><p class="ql-block">井,是人類生活由依賴自然走向文明的重大發(fā)明。</p> <p class="ql-block">【堯】開鑿水井,開始了地下水資源的利用,人類逐漸以井而居,形成村落,由此產生的聚居文化被稱為“市井文明”。</p><p class="ql-block">為紀念帝堯的歷史功績,宋元時期在堯廟鑿井建臺,以示紀念,清代又增建井亭?,F(xiàn)又恢復元代格局,重新修建。</p> <p class="ql-block">“柏抱楸”植于晉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后古柏中長出楸樹新枝,形成柏抱楸的奇觀。</p> <p class="ql-block">“柏抱槐”植于晉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傳說后人從慈恩寺移植回一株槐樹,栽在柏腹,形成柏抱槐,與柏抱楸比翼成趣。</p> <p class="ql-block">“鳴鹿柏”植于晉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相傳唐代建好廣運殿,畫師正為帝堯塑像,有一對梅花鹿歡蹦而至環(huán)繞此柏,長鳴如歌,此后人們稱之“鳴鹿柏”。</p> <p class="ql-block">“夜笑柏”植于晉代,相傳高僧法顯從印度引種而來。此柏晝歇夜長,樹壽綿長。</p><p class="ql-block">時逢臘月夜晚遇風會發(fā)出笑聲故曰“夜笑柏”。</p> <p class="ql-block">“誹謗木”,堯帝為了廣泛聽取民眾的意見,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過錯和朝政的弊端,下令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之外樹立起木柱征求意見,相當于今天的意見箱。</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華表”,就是“誹謗木”進化而來的。</p><p class="ql-block">(誹謗的詞意與今天不同,是中性詞)</p> <p class="ql-block">“廣運殿”,又名堯殿,是主體建筑和核心大殿,也是祭祀堯帝的主要場所。</p><p class="ql-block">因堯功德齊天,遂取天為廣,運以配地,故名“廣運殿”。</p> <p class="ql-block">“龍盤” 彩陶,原通高8.8厘米,口徑37厘米、放大比例為2.7:1。</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襄汾陶寺文化遺址,為堯時期的蟠龍圖象,被稱之為"中國第一龍"</p> <p class="ql-block">殿前匾額“廣運殿”為乾隆皇帝御筆親書。</p> <p class="ql-block">“廣運殿”始建于唐顯慶三年,后歷經十六次毀廢與重建。廣運殿面寬十一間,進深七間,高二十七點五米,圍廊三十二間,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殿內氣勢宏大的拜祖臺莊嚴古樸,高達2.8米的堯帝及其四位大臣的塑像,氣勢恢宏,巍然屹立,光彩照人,再現(xiàn)民族先祖形象。</p> <p class="ql-block">4300多年前,【堯】定都平陽,劃定九州,欽定歷法,廣鑿水井,推進農耕,實行禪讓,教化民眾,協(xié)和萬邦,奠定了中國最早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堯】被尊為"五帝"之一,是炎黃之后華夏上古文明的開創(chuàng)者,為中國第一部史書《尚書》的開篇首載帝王。</p> <p class="ql-block">“禪讓政治”堯帝最偉大的功績之一就是開創(chuàng)了“禪讓制”。</p> <p class="ql-block">“廣運殿”西側是“虞舜殿”,又名重華殿,因舜名重華而得名。始建于明代,后因戰(zhàn)火損毀。</p><p class="ql-block">新建的虞舜殿,面寬七間,高十五點五米,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筑。</p><p class="ql-block">殿內虞舜塑像,取材于"舜耕歷山"的故事,造型古樸自然,展現(xiàn)了民族先祖對農業(yè)文明的偉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廣運殿”東側是“大禹殿”,又名文命殿,因禹名文命而得名。始建于明代,后因戰(zhàn)火損毀。</p><p class="ql-block">新建的大禹殿,面寬七間,高十五點五米,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筑。殿內大禹塑像,取材于"大禹治水"的故事,突出了民族先祖對農業(yè)水利的歷史貢獻。</p> <p class="ql-block">“寢宮”是帝堯夫婦居住休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唐麟德年間。距今一千三百三十余年,歷代屢遭廢毀都得以重修。</p><p class="ql-block">寢宮面寬五間,前置廊檐。</p><p class="ql-block">宮內正中供奉著帝堯和鹿仙女的座像。</p> <p class="ql-block">【堯廟】的西院墻是"堯字壁",壁上鐫刻堯字1000個,為全國最大的堯字書法長廊。</p> <p class="ql-block">【堯廟】的東院墻是"堯典壁",壁上鑲有碑石380塊,鐫刻3萬余字,圖文并茂,是我國第一座鐫刻有關堯舜禹重要歷史文獻的大型紀念壁。</p> <p class="ql-block">尋根者,此對聯(lián)總結了一切。</p> 二、洪洞大槐樹 <p class="ql-block">在中國2843個縣份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洪洞縣”,那里有一棵大槐樹。</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樹】之所以聞名全國,甚至成為全球華人“尋根祭祖”的圣地,因它是“家”的象征與“根”的標識。</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樹】現(xiàn)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2008年,“大槐樹祭祖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由于戰(zhàn)亂和天災,中原地區(qū)人口銳減。明朝政府決定從人口稠密的山西,特別是平陽府(今臨汾)一帶,向中原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移民。</p><p class="ql-block">而洪洞縣是當時重要的山西移民聚集地,高大挺拔的古槐下就是當時的移民登記處和遷徙出發(fā)處。</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樹】移民時期,明朝政府實行了發(fā)給移民耕牛、種子、農具以及3-5年不征稅賦,鼓勵農民生產的措施。</p> <p class="ql-block">從明洪武三年至永樂十五年,長達五十年之久,【洪洞大槐樹】下就發(fā)生大規(guī)模官方移民18次之多…</p> <p class="ql-block">移民遍布河南、山東、河北等18個省市526個縣份,涉及1230個姓氏,保守地計算也在百萬人之上,也有人說達兩百萬人之多。</p> <p class="ql-block">經過六百年的輾轉遷徙,繁衍生息,由這里遷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數(shù)以億計。</p><p class="ql-block">至今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我們按導覽圖的紅線順序參觀。</p> <p class="ql-block">“根雕大門” 是尋根祭祖園的正門,為槐根造型,東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滄桑、偉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勁有力,寓意大槐樹移民后裔“同門、同根、同祖、同心”。</p> <p class="ql-block">“根字影壁” 是景區(qū)的標志性景觀,這個大大的隸體“根”字是由我國原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老先生題寫。</p> <p class="ql-block">字體蒼勁有力,穩(wěn)健端莊,隱含象形,寓意深邃。飽含著濃濃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鄉(xiāng)之意。道盡了凝結于歸鄉(xiāng)游子胸懷間那種復雜的故園家國之感。</p> <p class="ql-block">移民情景雕塑</p><p class="ql-block">通過朝堂決議、大槐樹下、講不完的故事三組移民情景雕塑向我們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樹下的移民歷史。</p><p class="ql-block">第一組雕塑是朱元璋聽取朝中大臣的奏議,下令開始遷民的場景,我們叫它“朝堂決議”。</p> <p class="ql-block">這第二組雕塑就是講述“大槐樹下”老人在與他的子女話依依惜別之情。</p> <p class="ql-block">第三組“講不完的故事”可以看到當年外遷時的那位青年壯丁已經變成了老人,還在給他的子孫后代講述著遷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解手”一詞出自大槐樹移民</p><p class="ql-block">為避免移民逃跑,官府下令將所有人從背后捆手,用長繩聯(lián)結在一起。在押解途中,要上廁所,只能向押解的官兵請求“解手”,久而久之,大家就習慣用“解手”來稱呼上廁所。</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你能看到把廁所,稱為“解手場”。</p> <p class="ql-block">背手?:這個習慣也是大槐樹移民的后裔們特有的。 在向外地移民時,官兵們?yōu)榱朔乐拱傩仗优?,將他們的手反綁著走路。久而久之,這些人走路時習慣性地背著手,覺得這樣走路還挺舒服的。</p><p class="ql-block">連手?:在洪洞縣,很多人把朋友稱為“連手”。這源于移民外遷時,大家的手都被串在一條繩子上,手連著手,長途跋涉,同甘共苦。后來,“連手”這個詞就被用來形容極其親熱要好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過廳。</p> <p class="ql-block">移民浮雕圖</p><p class="ql-block">三組浮雕以大槐樹為背景,自左至右為:移民國策、移民惜別、移民遷徙。中間有文字隔開,以文釋畫,文畫互彰。具體講述了大槐樹移民的起因、槐鄉(xiāng)人們別離鄉(xiāng)土、遷徙途中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牌坊。</p> <p class="ql-block">碑亭(古大槐樹處)</p><p class="ql-block">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樹的遺址上。</p><p class="ql-block">碑高一丈零五,寬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盤龍細雕之中篆書“紀念”二字,碑陽鐫刻“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字,這五個字不是用筆寫的,而是用刷子刷出來的。</p> <p class="ql-block">民國初期的舊照。</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樹,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由二代大槐樹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樹也有近百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石經幢“是祭祖園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現(xiàn)存明代遷民的唯一歷史見證。</p> <p class="ql-block">千年槐根</p><p class="ql-block">據(jù)考古人員鑒定,此根大約生長在宋元時期,距今約1000年左右,遠在明初移民之前?;备叨?.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备P枝錯節(jié),形象奇特,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是一棵罕見的大型古槐真根。</p> <p class="ql-block">一代大槐樹(仿)</p><p class="ql-block">新塑大槐樹根據(jù)古大槐樹的記載所建,重現(xiàn)了當年大槐樹的風采。</p><p class="ql-block">“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鶴窩”。</p><p class="ql-block">這棵萬民為之縈懷的大槐樹是移民聚集地,官方辦理移民手續(xù)、隊伍集結出發(fā)的處。</p><p class="ql-block">當移民們背井離鄉(xiāng)、漸行漸遠時,最后映入眼簾的就是這棵高大挺拔的古槐。它因此成為了億萬移民后裔心目中“家”和“根”的終極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去時,這里正在上演著大槐樹下,登記入冊,告別出發(fā)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臺灣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來此尋根問祖時,栽下的一顆槐樹。</p> <p class="ql-block"> 景區(qū)每天都會舉行多場 《大槐樹移民》實景演出,通過戲劇的形式,再現(xiàn)當年官府頒詔、移民告別故土等情景,讓歷史變得可視可感。</p> <p class="ql-block">“獻殿”是祭祀時用來擺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員的主要活動場所,位于祭祖活動區(qū)中軸線位置上。</p> <p class="ql-block">祭祖廣場。</p> <p class="ql-block">中間是“祭祖堂”,左側(西)是“中華姓氏苑”,右側(東)是“移民實證展覽館”。</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 為仿明代建筑,為整個祭祖園的核心。</p><p class="ql-block">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闊112米,進深55米,總占地面積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銅鼎香爐,堂內設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僅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題,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內景。</p> <p class="ql-block">1230個姓氏的牌位都供奉在此。</p> <p class="ql-block">總而言之,去【洪洞大槐樹】,我們看的不是一棵樹,而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民族遷徙史;祭拜的不僅是祖先,更是自己心中那份對“根”的眷戀與情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