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從羅蘭出發(fā),就走在阿里的路上了。</p><p class="ql-block">當游牧俠的車輪碾過普蘭通往札達的道路,仿佛駛入了一幅獨特的高原畫卷。阿里的景色不同于西藏的其他地方。拉昂錯的藍是冷冽的詩,崗仁波齊的雪是沉默的經,瑪旁雍措的波是慈悲的咒,它們在阿里的蒼穹下,鋪就了這段震撼心靈的天路征程。</p><p class="ql-block"> 來到拉昂錯,便被那深藍攫住了呼吸。它靜臥在荒原之上,像一塊被天神遺落的藍寶石,澄澈又孤寂。風掠過湖面,掀起層層漣漪,一種近乎凝滯的靜,讓人心生敬畏。拉昂錯被稱為是“鬼湖”,因湖水咸澀,生命罕至??僧斈隳c遠處雪山的倒影交融時,會覺得這稱呼太過潦草。它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存在著,不迎合,不諂媚,用極致的藍宣告著獨立的靈魂。水鳥掠過湖面,翅膀劃破深藍,留下轉瞬即逝的白痕,像是給這片湖添了幾筆靈動的注腳,讓這“鬼湖”也有了生氣,有了屬于高原的鮮活韻律。</p><p class="ql-block">崗仁波齊如一尊銀色的神邸,那獨特的金字塔形峰頂,覆蓋著終年不化的積雪,在日光下泛著圣潔的光。它不像其他雪山那般張揚,沒有尖銳的棱角,而是溫潤的金字塔輪廓,它是藏地的神山之王,是佛教、印度教、苯教等諸多信仰中的圣地,無數信徒不遠萬里,以身體丈量土地,只為在它腳下完成一次朝圣的輪回。當車逐漸靠近,崗仁波齊的輪廓愈發(fā)清晰,那一道道縱向的冰槽,似是神的刻痕,記錄著千萬年的滄桑。山腳下的經幡堆如彩色的云,在風中獵獵作響,每一面經幡都是一句虔誠的祈愿,它們與崗仁波齊的雪頂遙遙相對,構成了信仰最質樸也最震撼的模樣。這里,神山的靜默與經幡的舞動,在訴說著永恒的虔誠。崗仁波齊,靜立千年,看盡滄桑。</p><p class="ql-block">與拉昂錯的冷冽不同,瑪旁雍措的藍是溫潤的,是滋養(yǎng)生命的慈悲之藍。作為“圣湖之王”,它的湖水清冽甘甜,湖畔水草豐美,水鳥翔集,是高原生命的樂園。站在瑪旁雍措岸邊,看水波輕拍湖岸,聽水鳥啼鳴,遠處的雪山倒映在湖水中,形成了天地對稱的奇觀。傳說瑪旁雍措的湖水能洗滌心靈的塵埃,于是無數信徒來此沐浴、取水,將這份純凈帶回故鄉(xiāng)?!笆ズ钡姆Q謂不僅是地理的存在,更是精神的皈依,是高原對世間最溫柔的饋贈。</p><p class="ql-block">拉昂錯的藍、崗仁波齊的雪、瑪旁雍措的波,不是沿途的風景,而是藏在高原褶皺里的溫柔,是走在路上時,忽然涌上心頭的、關于“純粹”與“信仰”的答案。</p><p class="ql-block">當札達土林的輪廓漸漸清晰,回頭望時,神山圣湖已隱在云霧里,可那份刻在心底的澄澈,卻會跟著往后的路,一直走下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霞義溝土林位于西藏阿里地區(qū)札達縣香孜鄉(xiāng),是札達土林的精華部分。中午時分我們來到了這里。</p><p class="ql-block">歷史上札達縣到普蘭縣之間是一片大湖,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湖盆升高,水位線遞減后湖盆裸露,經長期風化、雨水沖刷,下部的砂礫及黃土層與上部的含鐵等礦物層逐漸形成了如今的土林地貌。色彩豐富,以黃、紅、藍、灰為主。據說在日出日落時分,光線映照下土林色彩更加生動夢幻,向陽面呈金色,溝谷中的土林呈現出神奇的色彩變化。土林造型千奇百怪,有的如城堡、碉樓、宮殿,有的像天外飛來的神鳥、凝固的噴泉等。這里是藏地獨有的、帶著神性的蒼茫與絢爛,在海拔五千米的蒼穹下,鋪展成一部用色彩寫就的大地史詩。當地人說,這是“大地被太陽烤出的斑斕紋路”。確實,阿里的陽光烈得純粹,把土林的色彩曬得淋漓盡致:近看是赭紅如焰,那是鐵質在歲月里沉淀的熾熱;遠觀是明黃似金,像是把高原的陽光都揉進了土層;間或穿插著青灰的巖層,是遠古湖床的骨骼,沉默地標注著這里曾是“古特提斯洋”的遺跡。風是這里最執(zhí)著的雕刻家,億萬年里,它把原本平整的土層鑿出深溝,刻出峰叢,有的如利劍直指藍天,有的如古堡巍峨矗立,有的如經幡在風中舒展,每一道褶皺里,都藏著板塊碰撞、湖水退去的地質密碼。</p><p class="ql-block">阿里的壯闊從不是單一的雪山草原,霞義溝的土林,就是大地把億萬年的故事,都寫進了這斑斕的褶皺里。</p> <p class="ql-block">離開了霞義溝土林,游牧俠繼續(xù)向前奔馳,在阿里路上繼續(xù)著天境行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