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與君合作愉快</p><p class="ql-block">――紀念張孝博老師</p><p class="ql-block">我和孝博君同畢業(yè)于杭州師范學校,他高我一屆,是我的學長。在校時他的音樂才能就有所顯露,學友中小有名氣。</p><p class="ql-block">作者與張孝博老師1988年在上海中福會少年宮合影。</p><p class="ql-block">和孝博相知相熟是在我們工作以后,那時我在少年宮分管學校文藝這塊,孝博在這方面無疑是位高手,少兒文藝活動有他的參加,每項工作都無往而不勝,我們的合作就此開始了。</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初,我在學著寫歌詞,因為毛主席于1958年曾視察了上城區(qū)的小營巷,于是寫了一首《毛主席視察到我家》:</p><p class="ql-block">“小營巷,飛彩霞,</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視察到我家,</p><p class="ql-block">愛國衛(wèi)生細檢查,</p><p class="ql-block">親切慈祥把話拉,</p><p class="ql-block">爸爸媽媽多高興,</p><p class="ql-block">我們樂呀樂開花。</p><p class="ql-block">小營巷,飛彩霞,</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視察到我家,</p><p class="ql-block">幸福日子永不忘,</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教導牢記下,</p><p class="ql-block">除害滅病為人民,</p><p class="ql-block">愛國衛(wèi)生搞呀搞得頂呱呱?!?lt;/p><p class="ql-block">說實話,這歌詞寫得不怎么,屬于標語口號一類作品,但題材重大,孝博君為我的詞譜了曲。由于孝博君的曲調頗有兒童趣味,頗具地方特色,所以歌曲一寫出就在學校里傳唱開了,沒多久《杭州日報》也全文刊登了此歌曲譜,那是1973年2月3日。從此,這首歌就象長了翅膀在杭城流傳開了,當時你走在大街小巷,時時會聽到“小營巷,飛彩霞……”優(yōu)美的旋律。前年,杭州檔案館征集有關毛主席視察小營巷的歷史資料,孝博君獻出了他珍藏三十余年的“舊報紙”,這泛黃的報紙承載了無比厚重的真情。</p><p class="ql-block">我和孝博君合作的另一首兒童歌曲是《我們是親愛的好朋友》,這是一首二重唱,歌曲通過中國小朋友和非洲小朋友打乒乓球的情節(jié),頌揚了小小銀球傳友誼的主題。這是一首表演歌曲,唱時有一定難度。上城區(qū)文藝班的楊小亮等同學演唱過這首歌,浙江電臺還錄了音,多次播放,受到專家們的好評。第五集《戰(zhàn)地新歌》選中了此歌,在當時可謂影響強烈,猶如當今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我們是親愛的好朋友》雖流傳不太廣,但卻凝聚著孝博君不少心血。三十余年來,這首歌多次被收入“優(yōu)秀少兒歌曲大全”。每次,孝博君都要來和我商榷一次歌曲的修改,力求詞曲的完美結合。</p><p class="ql-block">還有一首我與孝博君合作的歌曲是我無意中發(fā)現的。那是我調離上城區(qū)多年后的2004年,一天區(qū)少年宮的朋友請去參觀他們的少年軍校,在榮譽室里陳列著一首歌曲,題目是“少年軍校校歌”,陪同參觀的馬婷婷老師忽然大聲說:“老朱,這首歌是你寫的詞??!”我上前細看,果然是我的歌詞,孝博君譜的曲子。馬老師說:“這首歌我們全上城的孩子都會唱呢!”其實這首歌我自己也沒有聽過,孝博也沒和我說起過。后來我在網上聽到了這首歌的錄音,是一首優(yōu)美而雄壯的進行曲,我很滿意,孝博君確實是技藝超群,出手不凡。</p><p class="ql-block">與孝博君合作是件十分愉快的事。他每每看到一首有意的歌詞時,會充滿熱情地和你說,他要譜寫這首歌,他會征得你的同意。一旦歌曲的主旋律出來后,他會立馬給你打來電話,在電話哼給你聽,有時他會要求你加一個字,或減一個詞,有些歌曲他添加了襯詞,如“啦啦啦”“啊――啊――”等他也會聽取你的意見。這個過程就是詞與曲摩合的過程,對我寫詞者來說也是學習兒童音樂的過程,可謂收獲匪淺。孝博君親手培養(yǎng)了一個童聲合唱團,他們每排練好一首創(chuàng)作歌曲,都要請原創(chuàng)者光臨聆聽,提出寶貴意見或建議。這種對作者的尊重,讓我十分感慨。</p><p class="ql-block">與孝博君的合作不僅這三首歌,在很多方面我們都有過合作。包括組織演出,舉辦比賽,文藝創(chuàng)作以及教學研究等。幾十年了,每次合作都很愉快。如今他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讓我們記憶猶新,他譜寫的歌曲也會常常在耳邊回響。他把一生獻給了教育,他用真情譜寫的歌曲也必將百世流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