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藍臉鸚(yīng)雀 (英文名:Blue-faced Parrotfinch,學名:Erythrura trichro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鸚雀屬的小型鳥類。色彩斑斕的小型梅花雀。廣泛分布在北澳大利亞、日本、印尼、密克羅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所羅門群島和瓦努阿圖等地。通常棲息于森林邊緣和草木茂盛的地帶,尤其是竹林附近。雄鳥擁有醒目的藍色面部和紅色尾巴,雌鳥顏色較暗淡。藍臉鸚雀體長約12厘米,體重12至16克。雄鳥的頭部深藍色,背部和翅膀上部綠色并帶有金色光澤,尾羽和臀部鮮紅,外側尾羽橄欖棕色。下體從下巴到尾下覆羽皆為綠色。雌鳥相似,但顏色較暗淡,頭部藍色更淺且范圍較小,臀部至尾部顏色較暗紅。幼鳥上體呈暗綠色,臀部至尾部暗紅,前額和面部無藍色,胸部淺綠色,腹部淡黃色,喙黃色,上緣黑色,下頜基部黑色。發(fā)出細薄而高音的"tsit-tsit"叫聲,飛行時尤為明顯,有時描述為短促、細薄、下降的"ti-tu, ti-tu-tu"或"t t t t"聲。在新幾內(nèi)亞,其歌聲為高音金屬顫音后接下降再上升的哨音。藍臉鸚雀以其藍色面部、綠色體羽和紅色尾羽最為顯著。與同屬其他物種相比,面部顏色更為鮮明,尾部顏色更加鮮艷。</p> <p class="ql-block">藍臉鸚雀:形態(tài)特征:具有鮮明的藍紫色面部,身體主要為綠色,喙呈黑色,腳爪偏粉色。棲息環(huán)境:常棲息于熱帶和亞熱帶的森林、草地及農(nóng)田邊緣,以植物種子、果實等為食。分布范圍: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qū),是一種色彩艷麗的小型鳥類,因獨特的外觀常被鳥類愛好者關注和記錄。</p> <p class="ql-block">在清透的灰調背景下,藍臉鸚雀似大自然的調色師,以紫藍繪就臉頰,用翠綠暈染身軀,立于枝椏間,任水珠垂落如水晶簾,每一處色彩與細節(jié),都是自然饋贈的靈動詩篇。</p> <p class="ql-block">棲息于山地森林、蒙特森林邊緣、雨林和茂密的次生林中,偏好靠近草地和竹林果區(qū)。海拔分布范圍廣泛,從海平面至山地,最高可達2300米。季節(jié)性遷移,如在澳大利亞,非繁殖季向沿海低地移動,繁殖季返回內(nèi)陸高地。繁殖期在瓦努阿圖為10月至翌年2月/3月,在澳大利亞為11月至翌年4月(雨季前后)。筑巢材料由雄鳥攜帶,向雌鳥展示并進行求偶儀式。巢呈橢圓形,梨狀,頂部寬底部窄,由卷曲苔蘚、暗纖維和藤蔓構成,內(nèi)部鋪以枯草,通常位于樹梢、榕樹或面包果樹葉叢中。每窩產(chǎn)3至6枚蛋,孵化期約12至14天,雛鳥裸身,皮膚粉紅,第8天轉黑,口角有藍色反光乳頭,黃色上顎有五個黑點,舌上有兩個側斑和一個舌下半月形斑,出巢期約為21天,離巢后父母繼續(xù)喂養(yǎng)10天。分布于印尼蘇拉威西島山區(qū)至澳大利亞東北部,瓦努阿圖和新喀里多尼亞的忠誠群島。在澳大利亞,主要見于昆士蘭州北部;在新幾內(nèi)亞,分布于1000至3000米的山地;在瓦努阿圖和所羅門群島,分布較為零散。</p> <p class="ql-block">攝影/編輯:狂飆3號</p><p class="ql-block">美篇號:23381190</p><p class="ql-block">拍攝地址:山東濰坊</p><p class="ql-block">拍攝時間:20240916</p><p class="ql-block">謝謝欣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