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2日,秋陽正好,風暖晝長?!昂戏适械谄咧袑W”八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如同我們心中從未褪色的少年記憶,牽引著腳步向校園深處走去——我們要見的,是那個讓我們牽掛了三十年的人,劉孝峰老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時光回溯到1995年9月1日,彼時的老七中還帶著舊時光的溫潤氣息,青磚黛瓦間藏著少年們的懵懂與憧憬。剛滿十三歲的我,背著嶄新的書包踏入初中校園,第一次見到了劉孝峰老師。他1992年入校,1995年首次擔任班主任,我們有幸成為他的第一屆學生。記得他那時身姿挺拔,眼神清亮,語速適中不急不慢,哪怕面對我們這群調(diào)皮搗蛋的少年,也總能保持溫和而堅定的語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才知曉,這份從容不僅源于天生的沉穩(wěn),更來自對知識的深耕與教學的積淀——多年后他竟多次受邀參與中考、高考命題,2021年便曾躋身合肥市中考出題組,用專業(yè)素養(yǎng)為萬千學子的升學之路錨定方向,而這份絕佳的情緒管理與嚴謹治學態(tài)度,早在年少時就為我們埋下了從容求索的種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初中三年,是劉老師用愛與責任,為我們編織了最珍貴的青春畫卷。那時他正面臨赴澳門中學交流的機遇,三年間隔著山海牽掛,一邊要適應異地教學的新環(huán)境,一邊始終放不下家中正讀初中的兒子,生怕青春期的孩子荒廢學業(yè)??杉幢惴稚矸πg,他對我們的學業(yè)從未有過半分松懈。他總有著獨特的教學智慧,深知我們語文底子扎實,便常利用語文課的時間,幫我們梳理數(shù)學的邏輯脈絡、夯實英語的語法根基,還笑著寬慰大家“語文不用愁,把精力多分給短板學科”。這份“偏科”的教學方式,看似“不務正業(yè)”,實則是因材施教的用心——而那年合肥市作文競賽,我有幸斬獲三等獎,更令人驚喜的是,我們班的獲獎人數(shù),竟抵得上其他所有班級的總和,成為校園里一段難忘的佳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初二那年,聽聞他要請辭班主任,全班同學如遭晴天霹靂。那些日子,他課堂上對課文的深度解讀、對習題的精妙拆解(如今想來,早已暗藏命題人的思維邏輯),課后的悉心叮囑、犯錯時的溫和教誨,早已成為我們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我們自發(fā)組織起來,一次次跑到辦公室求情,拉著他的衣角訴說不舍,直到他拗不過我們的執(zhí)著,笑著答應繼續(xù)帶領我們走完初中旅程。那份失而復得的喜悅,至今想來仍心頭溫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帶我們走出課堂,擁抱更廣闊的天地。某個春日,他騎著自行車,帶領我們從老七中出發(fā),一路歡聲笑語駛向大蜀山。少年們的車輪碾過柏油路,揚起的不僅是塵土,更是無憂無慮的時光。還有那次萬佛湖之行,路上偶遇成群的牛群,哞哞的叫聲與我們的笑聲交織,成為記憶中最鮮活的注腳。他從不說空洞的道理,卻在這些親近自然的旅程中,教會我們觀察世界、熱愛生活——就像他后來命題時總能從生活中提煉考點,讓知識始終扎根于現(xiàn)實土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初三畢業(yè)前夕,我們策劃了一場特別的告別。幾個同學相約去劉老師家,每個人親手燒了一道拿手好菜。彼時廚藝稚嫩的我們,做出的菜或咸或淡、火候不均,但劉老師卻吃得津津有味,臉上滿是欣慰的笑容。那頓飯沒有山珍海味,卻盛滿了師生間最純粹的情誼,成為青春里最溫暖的告別儀式。如今身為初中語文老師的我,才明白這份包容背后,是他對教育本質(zhì)的深刻理解——正如他命題時既注重基礎積累,又鼓勵思維創(chuàng)新,始終以尊重與耐心守護每個靈魂的成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十年光陰彈指而過,我們從懵懂少年長成各自領域的中堅力量,而我更有幸“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接過他手中的粉筆,成為一名初中語文老師。每當站在三尺講臺,講解課文難點、設計作文題目時,我總會想起劉老師當年的模樣——他的溫和、耐心與堅守,尤其是他參與命題時展現(xiàn)的嚴謹與遠見,都化作了我教書育人路上的燈塔。我學著他的樣子,用從容的語氣拆解知識脈絡,用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的差異,用溫暖的陪伴守護成長點滴,更學著他將生活融入教學,讓課堂既有深度又有溫度,將他給予的愛與責任,傳遞給一代又一代少年。而劉老師當年的牽掛也有了最美的回響,他的兒子不僅中考順利考入七中,更在多年后金榜題名,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傳承了他的書香文脈與治學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再次相見,劉老師已頭發(fā)花白,歲月在他眼角刻下痕跡,卻未曾改變他溫和的氣質(zhì)。他每天仍堅持乘坐六點零五的地鐵上班,這份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讓我們肅然起敬。談及過往的命題經(jīng)歷、澳門交流的歲月,還有兒子的成長歷程,他沒有絲毫張揚,唯有師者的謙遜與赤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帶著我們參觀新七中,校園草木蔥蘢,湖水澄澈,兩只黑天鵝在湖中嬉戲,時而游弋水面,時而駐足草地,形影不離,宛如我們師生間跨越三十年的情誼。繞湖而行,他細細講述學校的變遷,言語間滿是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與執(zhí)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進他的辦公室,新一代七中學子勤學好問的身影映入眼簾。他們圍在老師身邊請教問題,眼神中滿是求知的渴望,一如當年的我們。辦公桌上整齊疊放著教材與題庫,扉頁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是他深耕教學的見證。我們圍坐在一起,聊起初中時語文課上補數(shù)學英語的趣事、作文競賽獲獎的驚喜、懵懂少年的執(zhí)著,聊起他當年如何用生動的講解點燃我們對語文的熱愛,也聊起他澳門交流時的牽掛與堅守、兒子金榜題名時的欣慰。劉老師靜靜聆聽,時不時補充幾句細節(jié),那些被時光塵封的往事,在他的講述中愈發(fā)清晰動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相聚的時光總是短暫,分別的時刻悄然來臨。劉老師送我們至學校大門,“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八個大字印在大門背面,格外醒目。這八個字,正是他三十余年教育生涯的真實寫照——學高者如他,深耕教學、屢擔命題重任;身正者如他,溫和堅守、用愛育人。我舉起相機,拍下了劉老師與趙慧軍并肩而立的背影,那背影里有歲月的沉淀,更有師生間的默契。在大門口,我們請保安幫忙拍下三人與劉老師的合影,“合肥市第七中學”的鎏金大字在陽光下閃耀,將這一刻的溫暖定格成永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目送劉老師轉身離去,他的背影逐漸消失在黃色的柵欄后,心中滿是不舍與感恩。突然想到送劉老師派克鋼筆上的字:“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師恩”十個字仿佛帶著溫度,提醒著我這份師生情誼的重量,更鐫刻著師者傳承的力量。那束橘色包裝的鮮花,正如我們熾熱而綿長的思念,獻給這位用一生踐行教育初心、既登命題殿堂又守三尺講臺,既牽掛學子成長又守護家庭溫情的好老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十年杏雨春風,三十年師恩難忘。劉孝峰老師不僅教會我們知識,更教會我們?nèi)绾巫鋈恕⑷绾螆允?;他既以命題人的遠見為學子引路,又以班主任的溫情為青春護航,更以父親的擔當為家庭賦能。如今,我也成為一名初中語文老師,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我將永遠以他為榜樣,帶著他給予的愛與力量、嚴謹與溫暖,溫暖每一個少年的青春歲月。愿時光溫柔以待,愿師恩永續(xù)傳承,愿我們與劉老師的情誼,如那湖中的黑天鵝般,形影不離,歲歲年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