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碰精品人妻黄色片欧美|亚洲精品线路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久热|日本黄色网址视频|亚洲欧美国产激情|成人在线综合欧美国产一区在线|黄色三级片网址国产一级黄|一级黄片不卡在线观看|伊人亚综玖玖亚洲色图怡红院|日本精品资源日本有码一级片

蘇州常熟:文廟·言子祠

鄉(xiāng)間小道

<p class="ql-block">常熟文廟坐落在古城區(qū)東南學前街25號,始建于北宋1054—1056年,是宋元明清四朝孔廟,也是南宋年間縣學的所在地。后歷經(jīng)多次擴建修繕,到清代形成三軸線格局,長期作為區(qū)域教育文化中心,培育眾多名相賢臣。?清末部分建筑毀于戰(zhàn)火,2016年完成復(fù)建并舉辦丙申祭孔大典,正式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復(fù)建后的文廟占地面積12700平方米,由東、中、西三個既相互連貫又相對獨立的區(qū)域組成。中為文廟,主要有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兩側(cè)有東西廡),是祭祀孔子的場所;西為邑學,主要有泮宮坊、學宮門、禮門、泮池、杏壇、明倫堂、尊經(jīng)閣,是常熟古代的最高學府;東為言子祠,主要有言祠坊、祠門、儀門、言子專祠、崇圣門、崇圣殿,用以祭祀言子。</p> <p class="ql-block">從西邊停車場過來,首先看到的是興賢坊。經(jīng)興賢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學前街東行至</span>言祠坊,這里是文廟的售票處(10元/人)和入口。從祠門進人東路言子祠。</p> 言子祠 <p class="ql-block">常熟言子祠,初名吳公子游祠,為常熟現(xiàn)存最早的官式祠廟建筑,亦為中國唯一設(shè)于文廟區(qū)域內(nèi)專祀孔子弟子言偃的獨立祠宇,位于江蘇省常熟市學前街25號文廟內(nèi),為明代建筑遺存。始建于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由知縣孫應(yīng)時任內(nèi)創(chuàng)建,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知縣王爚遷建言子祠于文廟之后,是為將言子祠納入文廟建筑序列之始。常熟言子祠對儒家文化研究與地域文脈傳承具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言子祠現(xiàn)存三進:第一進儀門、第二進言子專祠、第三進崇圣殿,均為明代建筑。</p><p class="ql-block">言子祠元大德年間(1297–1308年),改稱吳國公祠。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重建于文廟東側(cè),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清康熙年間,圣祖南巡御書“文開吳會”額,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南巡御書“道啟東南”額,均曾懸于祠中。同治十一年(1872年),兩江總督曾國藩主持再修。2017年起,常熟市投入4800萬元實施言子舊宅修繕及周邊環(huán)境整治工程,2019年9月起正式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16日,常熟言子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6月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祠門,面闊三間硬山頂,磚木結(jié)構(gòu),圓作抬梁式木構(gòu)架。門柱楹聯(lián):“東南開道脈,今古挹文瀾”,這是常熟言氏家族的家風家訓(xùn)的核心理念。對面為言祠坊。</p> <p class="ql-block">進入祠門,便是言子祠的第一進庭院,正面是儀門,西側(cè)是言祠西廂。 </p> <p class="ql-block">常熟縣教育言子諸孫記 </p><p class="ql-block">宋嘉熙元年(1237)</p><p class="ql-block">宋端平元年(1234),知縣王爚 修言子祠,并延師以教言氏后裔。袁甫撰并書,王遂題額。袁甫,字廣微,嘉定七年(1214)進士第一,仕至兵部侍郎,兼吏部尚書。著有《蒙齋集》等。碑左下角有雍正三年(1725),七十一世孫言廉題跋。</p><p class="ql-block">原在邑學戟門西官廳。2008年出 土于言子專祠禮門前。</p> <p class="ql-block">儀門,明代建筑,上有"靈萃勾吳"匾額,意為言子是南方的精英。兩邊楹聯(lián):“里巷弦歌洽,鄉(xiāng)邦師道尊”。</p> <p class="ql-block">第一進西廂房內(nèi)展出言子的功績圖片。門柱楹聯(lián):“禮學四方遵教化,炫歌百里喜相傳”。</p> <p class="ql-block">言子(前506-前443年), 名偃,字子游,又稱叔氏,常熟人。孔子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后世尊其為“南方夫子”。功績圖展示言子一生的主要業(yè)績和貢獻。</p> <p class="ql-block">北學孔門</p><p class="ql-block">言偃22歲,辭別妻兒,離開常熟北上尋師,在衛(wèi)國拜見孔子,成為孔門唯一的南方弟子。次年隨孔子到魯國都城曲阜,刻苦求道,敢于發(fā)表獨立見解,深得孔子贊賞。名列文學科冠首、孔門十哲。</p> <p class="ql-block">撰寫《禮運》</p><p class="ql-block">言偃25歲,侍師參加魯國公室臘祭,記孔子“禮運” 之教,獨得大同、小康之傳,其所撰《禮記·禮運》篇, 提出了理想社會敬德保民、禮治、任賢三個政治特征和人 口繁庶、生活富裕、教育發(fā)達三個社會目標。</p> <p class="ql-block">弦歌治政</p><p class="ql-block">言偃26歲,出任武城宰。武城“邑民不滿千家,地不過百里,無山林保障之美、金玉珍怪之富”,民風粗鄙好武。 言偃以弦歌禮樂治政,政績卓著,孔子給予高度評價。武城 一躍成為經(jīng)濟富實、文化繁榮、社會安定的魯國名邑。</p> <p class="ql-block">編輯《論語》</p><p class="ql-block">言偃28歲,孔子卒。29歲起守墓三年內(nèi),與學友冉雍 (仲弓)、卜商(子夏)編輯孔子生前言論及事跡,成《論語》一書,為保存儒家文獻、傳播儒家思想作出巨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西河論學</p><p class="ql-block">言子39歲至40歲間,曾到魏國西河講學,與學友卜商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展開激烈爭論。他提倡“重本輕末”,認為“仁”是教育的根本、人生的根基,而卜商所提倡的教育應(yīng)從灑埽、應(yīng)對等細枝末節(jié)做起,是舍本逐末、本末顛倒。西河論學,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次爭鳴。言偃“重本輕末”思想,強調(diào)人格自覺,后來直接演化為孟子的仁義學說,在中國教育史、哲學史上影響深遠。</p> <p class="ql-block">傳道江南</p><p class="ql-block">言偃61歲,遵先師“吾道其南”遺訓(xùn),返江南故土傳道講學,“從之游者以千計”,直至64歲去世。葬于虞山東嶺,與仲雍墓并列。他是儒家思想在江南傳播的第一人,是江南文化的宗祖,后世尊為“南方夫子”??滴醯?、乾隆帝贊他“文開吳會”、“道啟東南”。</p> <p class="ql-block">穿過儀門,來到第二進的言子專祠。專祠為方三間單檐歇山頂,面闊和進深均約10米,構(gòu)架為四架梁接前后乳栿四柱八架椽,柱材為金絲楠木。為明成化二十 二年(1486)撤宋元舊構(gòu)重建,清末又毀于戰(zhàn)亂,同治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言子專祠正中供奉的是言子像,畫像上方有“南方夫子”的匾額,次間的匾額分別是乾隆南巡題寫的“道啟東南”和康熙南巡所題的“文開吳會”。側(cè)面梁上橫匾:“體圣”和“瞻拜”,柱上楹聯(lián):“周季弦歌聞下邑,天南道學起東吳”。</p> <p class="ql-block">言子專祠用于祭祀言子和展示言子功績,西墻有言子簡介、歷代封號和言子大事記;北墻的西部是言子家族的名人、言子贊語;東墻上有言子大宗世系圖,自言偃那一代開始,到清朝八十二代為止,言氏家族所有的嫡長子的名錄。</p> <p class="ql-block">第二進與第三進間的東院墻建有碑廊,這里陳列著修復(fù)文廟時發(fā)掘出來的21塊碑刻。</p> <p class="ql-block">平江府常熟縣吳公祠記</p><p class="ql-block">宋慶元三年(1197),縣令孫應(yīng)時 建子游祠于邑學明倫堂東,朱熹撰 記。孫應(yīng)時(1154-1206)。字季 和,淳熙二年進士,初為黃巖尉,后 知常熟,有惠政。著有《燭湖集》。此石原刻久亡,元刻亦佚。</p><p class="ql-block">此碑為明宣德年間,邑人張洪重書刻石,并按以跋語。現(xiàn)亦殘削。</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言如 泗重刻,姚大勛書,亦不存。2008年出土于言子專祠前。</p> <p class="ql-block">重修常熟縣學記 </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明</p><p class="ql-block">嘉靖三十六、七年間(1557- 1558),巡按御史尚維持重修邑學。 邑人沈應(yīng)魁撰記,邑人瞿景淳篆額, 邑人陸堂書丹,吳郡吳鼒刻。常熟縣 事蒲州馮舜漁、縣丞陳元等同立石。 沈應(yīng)魁,字仲文,嘉靖二十九年 (1550)進士,仕至廣西按察僉事。</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學戟門。2008年出土于 言子專祠前。</p> <p class="ql-block">學制復(fù)舊重新原案 </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兩邑 士紳具詳上府,重新學宮。并據(jù)批 復(fù),由言如泗率同子貴池令言朝楫督修,言朝栻、言朝標校字,言朝樾書丹。鐫刻于廷貴。后附捐資、董理人員姓氏。</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學戟門內(nèi)。2014年11月出土于大成殿廣場。</p> <p class="ql-block">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學碑(滿漢文)</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三年(1725)</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以 青海平定,遂親制碑文,勒石太學。 天下文廟,盡皆摹刻樹立,我邑亦立。</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學戟門內(nèi),后佚。2014 年11月重修文廟時,此碑上半部出土于大成殿廣場,下半部于2015年4月出土大成門耳房前。</p> <p class="ql-block">順著碑廊,來到到崇圣門,就是言子祠的第三進了。崇圣門為進入崇圣殿的儀門, 將崇圣殿區(qū)域與言子專祠的禮儀空間分隔開來。門內(nèi)東側(cè)有明嘉靖時期的《常熟縣儒學創(chuàng)建啟圣公祠記》碑。</p> <p class="ql-block">門上橫匾:“崇圣門”,門柱楹聯(lián):“文學一科冠夫子,馨香千古訟南人”,出自乾隆皇帝的對聯(lián)聯(lián)語,稱贊了文科之冠,受千古歌頌的南方人言子。</p> <p class="ql-block">常熟縣儒學創(chuàng)建啟圣公祠記</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初</p><p class="ql-block">知縣徐濙創(chuàng)設(shè)崇圣祠,邑人陳察撰記,長洲劉商書并刻。陳察(1471 ~1554),字原習,號虞山,常熟 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授南昌推官。正德初,擢南京御史、左僉 都御史,巡按云南。著有《虞山集〉</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學崇圣祠。2014年發(fā)現(xiàn) 于文廟舊址。</p> <p class="ql-block">崇圣殿(言子書院)建筑面闊三間14.4米,進深三間14.4米。歇山頂,高12.25米。原為孔廟建筑序列,供奉孔子前四世祖先及孔子父親叔梁紇、母親顏征在的地方?,F(xiàn)辟為“言子書院”。門額上橫匾:“言子書院”,由言子后裔當代著名的常熟籍書法大家言恭達先生篆體書寫。</p> 文? 廟 <p class="ql-block">結(jié)束言子祠的朝圣游覽,穿過便門,進入中部的文廟祭祀?yún)^(qū)域。還是按由南往北的順序來介紹。</p> <p class="ql-block">中軸線的最南側(cè)便是欞星門,欞星門為六柱五間沖天式牌坊,中間坊額上刻“欞星門”,兩邊上的坊額分別為“德侔天地”和“道冠古今”。</p><p class="ql-block">欞星門為宋代《營造法式》中烏頭門形制,兩柱沖天石柱中夾兩扇木門,三座門并立,中間連以紅色宮墻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比喻孔子是天上下凡星宿在人間施行教化,象征著儒家學派人才濟濟棟梁輩出。將欞星門置于文廟之前表示以祭天的最高禮儀敬奉孔子。</p> <p class="ql-block">欞星門內(nèi)是中路文廟的第一進庭院,迎面是大成門,兩側(cè)為東西廂房。庭院中間有香爐和孔子像,旁邊有一通碑刻。</p> <p class="ql-block">《重修常熟文廟記》碑,常熟市人民政府2016年6月立。</p> <p class="ql-block">大成門(戟門)為古建筑中的禮儀之門,因古代官宦人家在門兩邊放置槍戟儀仗而得名。古時狀元更換祭祀服飾后由此門經(jīng)過,所以又有“過殿”、“儀門”之稱。初建于南宋端平三年(1230),明弘治間(1488-1505)重建。此處建筑于1982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大成門門柱楹聯(lián):“先知先覺為萬古倫常立極,至誠至圣與兩間化同流”。整副對聯(lián)充溢著景仰與贊美之詞,此對聯(lián)原是曲阜孔廟大成門的楹聯(lián),為清雍正皇帝所撰。</p> <p class="ql-block">大成門東西兩的邊墻上分別是元大德十一年的《詔書》碑和嘉靖三十七年的《常熟縣重修廟學記》碑。</p> <p class="ql-block">常熟縣重修廟學記 </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六、七年間(1557- 1558)、巡按御史尚維持主持重修邑 學。邑人瞿景淳撰記,蘇州府通判張枚、縣丞陳元等同立石、瞿景淳 (1507-1569),字師道,號昆湖, 常熟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以榜眼及第,仕至禮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卒謚文懿、</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學戟門。2008年出土于 言子專祠前。</p> <p class="ql-block">元成宗詔書碑</p><p class="ql-block">元大德十一年(1307)頒(加封大成至圣文宜王詔》。</p><p class="ql-block">元至大三年(1310),奉議大 夫、平江路常熟州知州兼勸農(nóng)事臣韓居仁書并籖額。平江路常熟州儒學教授,臣唐泳涯同儒生臣姚義方等同立。</p><p class="ql-block">碑位于文廟戟門西首。</p> <p class="ql-block">大成門東廂是常熟科舉文化館進士館,也是文創(chuàng)店。</p> <p class="ql-block">大成門西廂是常熟科舉文化館秀才舉人館。</p> <p class="ql-block">大成門進來,是中路文廟的第二進庭院了,迎面是大成殿,兩側(cè)是東苑和西苑。</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為文廟的主體建筑,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建筑面闊五間25.8米,進深五間20.4米,重檐歇山頂。殿內(nèi)供奉有孔子、四配及十二哲畫像,殿內(nèi)懸掛康熙皇帝手書《萬世師表 》等九方匾。</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中間有孔子畫像,孔子像上有八角金色藻井,頂部有貼金蓮花。柱聯(lián)為“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為乾隆御題。</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外柱楹聯(lián):“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門者,譬之宮墻”,乾隆御題。</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東西兩側(cè)的墻上則是孔門十二哲的畫像。?孔門十二哲?是孔廟祭祀中僅次于“四配”的第二等級,包括閔損(子騫)、冉雍(仲弓)、端木賜(子貢)、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子若)、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顓孫師(子張)、朱熹(元晦)十二位儒家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孔門十二哲最初為“十哲”,由唐玄宗于開元八年(720年)選定,依據(jù)孔子對弟子的四科評價(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確立。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增補朱熹,乾隆三年(1747年)升有若,最終形成十二哲的固定配祀格局。??</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梁坊上共有九塊淺雕金龍邊框的橫匾,是清康熙到宣統(tǒng)九位皇帝,為各地的孔廟(文廟)所題?!叭f世師表”康熙御題;“生民未有”雍正御題,“與天地參”乾隆御題,“圣集大成”嘉慶御題;“圣協(xié)時中”道光御題,“德齊幬載”咸豐御題,“圣神天縱”同治御題,“斯文在茲”光緒御題,“中和位育”宣統(tǒng)御題。</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孔子像前祭臺上設(shè)各種祭器,祭臺前擺放各種樂器。</p> <p class="ql-block">東苑是狀元館</p><p class="ql-block">狀元是中國科舉時代經(jīng)過層層考試而最終成為殿試中選拔出的第一名,是當時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最高理想和最高榮譽。歷史上常熟共產(chǎn)生八位文武科狀元,他們中間既有權(quán)掌要職的剛直文臣,也有馳騁疆場的威猛武將及才思飛揚的文人墨客。他們成為常熟寶貴的精神財 富,激勵人們攻堅克難,自強不息,挑戰(zhàn)自我, 勇于創(chuàng)新,追求卓越,敢于領(lǐng)先。</p> <p class="ql-block">陸器(生卒年不詳)</p><p class="ql-block">字祖容,常熟人。居河陽山。唐開成五年(840年)狀元。</p><p class="ql-block">周虎(1161-1229)</p><p class="ql-block">字叔子,祖籍臨淮,南宋靖康中遷居常熟。南宋慶元二 年(1196年)舉武科狀元。</p> <p class="ql-block">孫承恩(1620-1659)</p><p class="ql-block">字扶桑,常熟人。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舉人,十五 年(1658年)進士第一,為清代蘇州府的首位狀元。</p><p class="ql-block">歸允肅(1642-1689)</p><p class="ql-block">字孝儀,號惺崖,常熟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狀元。</p> <p class="ql-block">汪繹(1671-1706)</p><p class="ql-block">字玉輪,號東山,常熟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進士。三十九年(1700年)復(fù)補殿試,中狀元。</p><p class="ql-block">汪應(yīng)銓(生卒年不詳)</p><p class="ql-block">字杜林,號梅林,常熟人。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狀元。</p> <p class="ql-block">翁同龢(1830-1904)</p><p class="ql-block">字聲甫,號叔平,又號瓶廬, 晚號松禪。常熟人。清咸豐六年(1856年)狀元。</p><p class="ql-block">翁曾源(1834-1887)</p><p class="ql-block">字仲淵,號實齋,常熟人。 清咸豐六年(1856年)由監(jiān)生恩賜為舉人,同治二年(1863 年)被欽賜為狀元。</p> <p class="ql-block">西苑原是榜眼探花傳臚館,現(xiàn)作為婚姻登記處。</p> 邑? 學 <p class="ql-block">從大成殿西南的便門穿過,進入邑學,便門所對,是明倫堂的東側(cè)。還是按從前往北后的順序來介紹邑學部分。</p> <p class="ql-block">邑學泮宮坊,與邑學學宮門相對而立,鄰近琴川河。始建于宋代,現(xiàn)存建筑為明代所建,單檐歇山頂,是古代學子通過童試成為秀才后參拜孔子的必經(jīng)之地。其名稱源于《論語》中“萬仞宮墻”的典故,象征對孔子的尊崇。 ?</p> <p class="ql-block">坊對面是學宮門,門柱上的對聯(lián)為“拂水淵源分泗水,虞山教澤接尼山”。門內(nèi)有《重修常熟縣儒學之記》碑一通?,F(xiàn)為文廟的出口。</p> <p class="ql-block">重修常熟縣儒學之記</p><p class="ql-block">明正統(tǒng)六年(1441)</p><p class="ql-block">明正統(tǒng)元年(1436),知縣郭南 重修廟學,至六年(1441),次第以成。時任教諭浚儀趙永言撰記,莆田周哲書丹、天臺侯誠篆額,邑人呂順刊。</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學明倫堂東首。2015年 7月由常熟市砷刻博物館移交至文 廟。</p> <p class="ql-block">學宮門內(nèi)是邑學的第一進庭院,迎面是泮池、泮橋,過橋是禮門,東側(cè)圍墻有一些石刻,還有便門可通往文廟區(qū)域。</p> <p class="ql-block">泮池、泮橋:泮池是古代學宮前的水池、也稱“泮水”??邕^泮池意味著科舉高中,帶有祈福象征。泮池上架的單孔拱橋稱為“泮橋”,相傳古時科舉狀元才有資格通過此橋,因此得名“狀元橋”。泮池于1982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泮池是古代學宮前的標志性水池,與泮橋共同構(gòu)成學子入學前的必經(jīng)之路。泮橋橫跨泮池,連接著學子從世俗世界進入學宮的通道,寓意“學海無涯”。</p> <p class="ql-block">泮池東側(cè)墻邊的一些石刻,應(yīng)該是建筑構(gòu)件的遺存。</p> <p class="ql-block">“常熟學前小學?!钡氖?。明末清初文廟曾作為新式學堂使用,1928年在此建學前小學(即后來的常熟市實驗小學),一直到2003年才遷出文廟。</p> <p class="ql-block">禮門,面闊三間,內(nèi)有石碑,包括元圣祖的“宣圣廟禁約”和“地理圖”碑等四通。廊柱楹聯(lián):“邑子彬彬樂育菁莪,民物熙熙熏沐泰和”, 出自何偉創(chuàng)作的《安居樂業(yè)賦》,該賦以常熟為背景,描繪了當?shù)匕傩瞻簿訕窐I(yè)的景象。 ?</p> <p class="ql-block">元世祖圣旨碑《宣圣廟禁約》</p><p class="ql-block">元中統(tǒng)二年(1261)欽奉圣旨, 系禁止諸官員、使臣、軍馬等駐扎在宣圣廟內(nèi),并不得在廟中審理詞訟和聚眾宴飲等。</p><p class="ql-block">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欽奉圣 旨,系蠲免秀才一切雜泛差役,允許在籍秀才從事商業(yè)活動。</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學戟門右。2015年7月由常熟碑刻館移交至文廟。</p> <p class="ql-block">地理圖 </p><p class="ql-block">明弘治十三年(1500)</p><p class="ql-block">明弘治十三年,知縣楊子器重修廟學。工期為弘治十三年正月至七月,并命工鐫刻了《天文圖》、《地理圖》、《冠婚喪祭圖》。學宮落成后未幾楊子器調(diào)任吏部考功主事。楊子器(生卒年不詳),字名父,號柳塘,浙江慈溪人。明成化進士,任常熟知縣,多德政。</p><p class="ql-block">明正德元年(1506),知縣計宗道因前令楊子器所刻此圖日就磨滅,命工重鐫〈天文圖》、《地理圖》并題跋。計宗道(1461- 1519),字惟中,馬平人。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來令我邑。居三年,稅足而事 集。官至衡州知府。</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學禮門左,一度遺佚。2015年11 月于學官禮門遺址出土,其《地理圖》碑陰刻有《冠婚喪祭圖》。</p> <p class="ql-block">平江路常熟縣重修文廟之記 </p><p class="ql-block">元至元三十年(1293)</p><p class="ql-block">元至元二十九年,邑人楊伯麟捐資修文廟,閻復(fù)撰碑并書, 徐琰題額。閻復(fù)(1236-1312),字子靖,高唐(今山東聊城)人。以才 干起翰林應(yīng)奉,終平章政事。著有 《靜軒集》。</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學禮門右。2015年11月 出土于明倫堂舊址前。</p> <p class="ql-block">常熟縣學三先生遺澤碑 </p><p class="ql-block">明萬歷元年(1573)</p><p class="ql-block">明正嘉間,吾邑科名極盛,邑人歸 功于邑學教諭劉文詔、呂尚古、汪元 臣等三先生之教澤,因于萬歷元年 (1573)立此《遺澤碑》,海虞趙用賢撰,永年連三元書丹,晉江留震臣立石。趙用賢(1535-1596),字汝師,號定宇,常熟人。隆慶五年 (1571)進士,終吏部侍郎,卒謚文毅。</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學戟門外。2014年11月出 土于大成殿廣場。</p> <p class="ql-block">杏壇,重檐攢尖頂,下檐八角,上檐四角。古時,先人把銀杏樹視為福樹,廣泛種植于祠堂、廟宇、園林等地,種植于文廟,以取杏壇之意。孔子于杏壇設(shè)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藝之學。自古以為美談,為士林所稱頌,進而又將杏壇作為孔子興教的象征,列入孔廟的建筑體系之中。</p> <p class="ql-block">杏壇柱聯(lián):“鳴琴政擅龔黃譽,學道聲高鄒魯風”。為明嘉靖年間的朝廷重臣、常熟籍人士嚴訥(字敏卿,號養(yǎng)齋)所撰,常熟當?shù)貢医鹩魄遄瓡?lt;/p> <p class="ql-block">杏壇上方“有教無類”匾額,是一成語。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意思是,對任何人都給予教育,不分高低貴賤。這一觀點是孔子提出的??鬃右簧茏尤?,不乏資質(zhì)平平或是家境貧寒者,但孔子不因?qū)W生家境不好,或資質(zhì)愚鈍而放棄教導(dǎo)。認為無論富貴貧賤,無論年齡大小,只要想求學,人人都應(yīng)擁有學習的權(quán)利。</p> <p class="ql-block">明倫堂建筑三開間,懸山頂,是古時讀書、講學、弘道、研究之所 現(xiàn)辟為常熟古代教育展廳。橫匾:“明倫堂”及門柱楹聯(lián):“師師庶僚,居安宅而立正位;濟濟多士,由義路而入禮門”,皆為朱熹所題。</p> <p class="ql-block">明倫堂前有兩口井,分列東西,為學宮井,分別是明代和宋代的古井。原位于學宮明倫堂前博文、約禮二齋之墀下。明代時上有井亭,至清初井存亭廢。今存并列東西兩口,均置青石正八角形井欄,古樸異常。西井一側(cè)鐫刻“化龍”二個行楷大字,形制具有南宋風格。于1982年與邑學泮池同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后一度遺佚。至2015年8月文廟學宮明倫堂動工重建,在原實驗小學教學樓下方出土,兩口井得以重見天日?,F(xiàn)井向南移十多米重新安置。</p> <p class="ql-block">明倫堂建筑遺址</p><p class="ql-block">明代,于2016年4月發(fā)掘出土。</p> <p class="ql-block">尊經(jīng)閣為兩層閣樓式建筑。一層面積約207平方米,四周軒廊,中間設(shè)置樓梯通至二樓。二層面積約104平方米,登樓可眺望觀景。尊經(jīng)閣原是貯藏儒家經(jīng)典、御制諸書及百家子史,供儒家弟子閱讀研究的地方?,F(xiàn)被辟為傳統(tǒng)文化體驗互動區(qū)。閣前有石碑二通。</p> <p class="ql-block">常熟縣儒學新建尊經(jīng)閣之記 </p><p class="ql-block">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 </p><p class="ql-block">明正統(tǒng)六年(1441),縣丞陳澄提出郡庠有六經(jīng)閣,邑庠亦建藏書樓,而邑學宮內(nèi)太祖所頒《大明律》及成祖《五經(jīng)四 書大全》俱置廡下,難于保護,特請建樓以藏。郭南采納其建議,與陳澄率先捐 俸,士民踴躍贊助錢米,建成閣五間和夾室二間,取名“尊經(jīng)之閣”并立碑。</p><p class="ql-block">邑人吳訥撰記,江陰嚴雍篆額,庠生張緒書,知縣郭南等立石,邑人呂順鐫。</p><p class="ql-block">吳訥(1372-1457),字敏德,常熟人。 永樂中,以醫(yī)薦至京,仕至南京左副都御 史。</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學尊經(jīng)閣。2015年7月由常熟市碑刻博物館移交至文廟。</p> <p class="ql-block">重修常熟縣儒學尊經(jīng)閣記</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七年(1668)</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年(1666),海防同知 魯超重修尊經(jīng)閣。七年(1668),魯超撰記,程嵋書,沈汝蘭立。魯超, 字文遠,會稽人;由拔貢仕至廣西安遠知府。</p><p class="ql-block">碑原在邑學尊經(jīng)閣。2015年7月由常熟市碑刻博物館移交至文廟。</p> <p class="ql-block">游覽時間: 2025年10月5日,9:30,50分鐘</p><p class="ql-block">攝影:鄉(xiāng)間小道</p><p class="ql-block">編輯:鄉(xiāng)間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