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呂莊長歌:一庫清波映山河</p><p class="ql-block"> 文/勁草</p><p class="ql-block"> 涑水湯湯,自遠古流淌而來,掠過晉南大地的溝壑與平原,在聞喜縣城東北六公里處,與沙渠河相擁。就在這兩水交匯的臂彎里,呂莊水庫如一顆溫潤的碧玉,鑲嵌在原下陽鄉(xiāng)與西官莊鄉(xiāng)之間的原野上,靜臥六十余載,見證著三縣人民戰(zhàn)天斗地的壯闊史詩,也滋養(yǎng)著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初見呂莊水庫,便覺一股浩然之氣撲面而來。它并非天工造物的奇景,而是人力與自然博弈的豐碑——一座名副其實的“平地建庫”工程。站在堤壩之上極目遠眺,水天一色間,仿佛還能聽見半個多世紀前,那震天的號子聲穿越時空,在水面上漾起層層漣漪。這座涑水河流域的骨干工程,壩址流域面積達878.6平方公里,流域長度綿延73公里,如一條隱形的脈絡,將聞喜、夏縣、絳縣(塬上部分)的山水連為一體。總庫容3832.92萬立方米的碧波之下,沉淀的是三縣人民的汗水與智慧,涌動的是為民造福的赤誠與擔當。</p><p class="ql-block"> 時光回溯至1958年的深秋,北風初起,寒意漸濃,呂莊水庫的工地上卻已是一片熱火朝天。彼時,在省、地(市)、縣的直接統(tǒng)籌下,聞喜、夏縣、絳縣(塬上部分)的鄉(xiāng)親們肩挑手扛,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最初的六千八百名建設者,很快匯成三萬之眾的洪流,在這片平地上,開啟了一場與自然的較量。沒有精密的大型機械,唯有一雙雙布滿老繭的手,一把把磨得發(fā)亮的鐵鍬,一輛輛吱呀作響的獨輪車;沒有舒適的宿營地,唯有簡易的工棚,抵御著冬日的嚴寒與夏日的酷暑。正如古人所言“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三縣人民以“戰(zhàn)天斗地”的豪情,將這句話刻進了水庫建設的每一寸進程里。</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馬烽曾在作品中描繪晉南人民的堅韌:“他們像黃土高原上的紅高粱,越是貧瘠的土地,越能扎下深根,綻放出熱烈的生命?!眳吻f水庫的建設者們,便是這樣的“紅高粱”。寒冬臘月,北風如刀割面,民工們呵出的白氣凝成霜花,落在眉毛與帽檐上,卻擋不住揮舞鐵鍬的臂膀;盛夏酷暑,烈日炙烤大地,汗水浸透了粗布衣衫,在地上洇出一片片鹽漬,卻澆不滅心中的熱火。他們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用人力與半機械化工具,一點點雕琢著這座水利豐碑。主壩的每一方黃土,都經(jīng)過反復夯實,最終筑成高16.3米、長712米、頂寬4米、底寬90.6米的堅實屏障;副壩如一條長龍,東西蜿蜒5262米,與南同蒲鐵路平行,最大壩高12.8米,以弧形姿態(tài)與主壩北端相接,守護著一方安瀾。溢洪道敞開胸懷,凈寬24米、長1393米的通道,以252立方米/秒的最大泄量,承托著防洪的重任;三孔電動弧形閘門矗立進口,如忠誠的衛(wèi)士,調(diào)控著水流的脈搏。大涵洞廊道幽深,40米長的壓力鋼管里,曾流淌著滋養(yǎng)良田的活水,11立方米/秒的最大泄量,是大地的甘霖;小涵洞拱涵雅致,球形閘門靜靜佇立,見證著歲月的流轉(zhuǎn)。</p><p class="ql-block"> 整整兩個冬春,560萬個工日的付出,236.24萬立方米土石方的搬運,770.9萬元(含社隊投工投料)的投入,終于在1960年6月?lián)Q來了水庫的竣工告成。當?shù)谝还伤饔咳霂靺^(qū),漫過平整的庫底,建設者們黝黑的臉上綻開了笑容,那笑容里,有疲憊,有自豪,更有對未來的憧憬。設計團隊的吳朝健、王子謙、閻養(yǎng)正、李忠義與王文選們,此刻也站在堤壩上,望著自己傾注心血的作品,眼中滿是欣慰——這座按1958年洪水程度設計,可抵御655立方米/秒洪峰、承接42215萬立方米洪峰總量的水利工程,終于如磐石般屹立在涑水河畔,2823.2萬立方米的防洪庫容,是給下游百姓最堅實的承諾。</p><p class="ql-block"> 建庫以來的67年,是呂莊水庫守護一方平安的67年。涑水河曾因洪水肆虐,讓下游百姓飽受水患之苦,而自水庫建成后,“下游安然無恙”這六個字,便是對它最大的褒獎。正如晉南民間流傳的俗語:“修一座水庫,保百年安瀾。”呂莊水庫以它的臂膀,攔蓄洪水,調(diào)節(jié)徑流,讓昔日的“害河”變成了“利河”。水利專家曾評價:“呂莊水庫的防洪效益,不僅在于攔截了多少洪水,更在于給了下游百姓一份心安,這份心安,是任何數(shù)字都無法衡量的?!?lt;/p><p class="ql-block"> 除了防洪的“硬擔當”,呂莊水庫也曾在灌溉領(lǐng)域書寫過輝煌篇章。1237.69萬立方米的興利庫容,曾如乳汁般滋養(yǎng)著兩岸的土地。1972年,水庫的總灌溉面積達到6.23萬畝,遠超最初設計的9.3萬畝中的大半。彼時,站在高處望去,萬畝良田如翡翠般鋪展,稻浪翻滾,禾苗茁壯,引水渠如銀色的絲帶,將庫水輸送到每一塊干涸的土地。農(nóng)民們望著長勢喜人的莊稼,念叨著:“這水庫,就是咱的‘糧倉守護神’?。 碧拼娙死罴澰鴮憽按悍N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而在呂莊水庫的滋養(yǎng)下,晉南大地的“秋收萬顆子”,多了一份穩(wěn)穩(wěn)的保障。</p><p class="ql-block"> 然而,歲月流轉(zhuǎn),呂莊水庫也面臨著挑戰(zhàn)。上游連續(xù)建庫蓄水,截流了部分水源;盲目亂打深井,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水庫水源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充沛;加之渠系老化失修,曾經(jīng)奔騰的灌溉水流,漸漸變得細弱。它的灌溉效益雖遠不及設計之初,卻從未停下奉獻的腳步。5000畝養(yǎng)魚水面全部開發(fā),波光粼粼的庫面上,漁網(wǎng)起落,鮮魚滿艙,為百姓的餐桌增添了鮮美;300畝宜林面積雖只開發(fā)了50畝,卻也讓綠樹在庫區(qū)周邊扎根,為水庫披上了一抹綠意。而它最大的貢獻,莫過于對聞喜城地下水的補給——50.8萬立方米的死庫容之下,地下水脈與庫水相連,如母親的乳汁般,持續(xù)滋養(yǎng)著聞喜縣城的生命之源。即便在水源減少的歲月里,呂莊水庫依然以它的方式,守護著這片土地的生機。</p><p class="ql-block"> 站在今日的呂莊水庫邊,微風拂過水面,泛起粼粼波光。遠處的南同蒲鐵路上,列車呼嘯而過,與靜靜流淌的庫水形成鮮明的對比,卻又和諧共生——一個承載著時代的速度,一個沉淀著歲月的厚度。岸邊的草木枯榮交替,水中的魚兒往來游弋,仿佛都在訴說著這座水庫與三縣人民的不解之緣。</p><p class="ql-block"> 聞喜、夏縣、絳縣,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孕育出無數(shù)英雄兒女。三國時期的關(guān)羽,以忠義之名流傳千古;晉代的裴氏家族,以“將相滿門”書寫傳奇。而呂莊水庫的建設者們,雖沒有留名青史的赫赫戰(zhàn)功,卻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用雙手改寫了家鄉(xiāng)的面貌。當代學者曾這樣贊揚三縣人民:“在呂莊水庫的建設中,我們看到了晉南人民骨子里的堅韌與擔當。他們不向困難低頭,不向自然示弱,用集體的力量創(chuàng)造了奇跡,這種精神,與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文脈一脈相承,是新時代最可貴的財富?!?lt;/p><p class="ql-block">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眳吻f水庫的碧波,映照著三縣人民戰(zhàn)天斗地的身影,也映照著晉南大地的滄桑巨變。它不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座精神豐碑,記錄著一代人的奮斗,承載著三縣人民的深情。如今,當我們漫步在堤壩上,撫摸著歷經(jīng)風雨的壩體,仿佛還能觸摸到當年建設者們的溫度;望著蕩漾的庫水,仿佛還能聽見那穿越時空的號子聲,在耳畔回響。</p><p class="ql-block"> 呂莊水庫,這顆涑水河畔的明珠,將繼續(xù)以它的方式,守護著這片土地,滋養(yǎng)著這里的人民。而三縣人民戰(zhàn)天斗地、為民造福的精神,也將如這庫中的清波,世代流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在這片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書寫新的傳奇。正如詩人所云:“一庫清波映日月,千秋偉業(yè)鑄精神?!眳吻f長歌,未完待續(xù),它的故事,將永遠鐫刻在晉南大地的記憶里,鐫刻在每一個熱愛這片土地的人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