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雍和宮內(nèi)的木雕珍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雍和宮至今已有331年歷史,是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平時香火鼎盛。其中,在雍和宮萬福閣內(nèi)有一尊高18米、寬8米的彌勒佛站像,更是震撼人心。18米高的彌勒佛站像身體主體部分是用整根白檀木雕成(整木高26米,地下埋入8米,地面上高18米),為七世達賴在康熙年間進貢。?雍和宮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占地6.6萬平方米、南北長400米,共有五進院落。雍和宮最早建于明代,原為太監(jiān)官房,直到清康熙年間的1694年,康熙皇帝在舊址上為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即雍正皇帝)建立了府邸。雍正皇帝即位后,將其前半部改為黃教上院,后半作為行宮,后行宮遇火被焚。1725年,上院改為行宮,正式更名為雍和宮。1744年,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至今。</p><p class="ql-block"> 來北京近一年了,除了節(jié)假日家人相約,已習(xí)慣于待在家里,過一種平靜生活。今天(9月21日)心血來潮,?俺家老公主一同去逛北高雍和宮。雍和宮實在是篇大文章,今天真?zhèn)€也累了,容當慢慢說。自己來自木雕之鄉(xiāng)的劍川,而雍和宮的木雕藝術(shù),藏著兩大令人驚嘆的國寶,一件以“巨”震撼世界,一件以“巧”暗藏故事。且與親們先分一下雍和宮內(nèi)的這兩件木雕藝術(shù)杰作。</p> <p class="ql-block"> 先說第二絕——白檀木邁達拉大佛。這尊佛像的誕生,始于乾隆皇帝“改宮為廟”的心愿:為彰顯皇家氣勢,他想拆了父親雍正的一層求子觀音殿,建高大佛堂,卻因缺巨型木料遲遲動工不了。七世達賴喇嘛得知后,重金從尼泊爾國王手中購得一根26米的白檀木,花3年從四川走水路運到北京。</p><p class="ql-block"> 木料到京后,乾隆先拆舊殿、立木為基,再雕刻佛像——也就是說,是“先有佛像,后有佛堂”。這根白檀木地下埋8米、地上露18米,從頭部到裙擺配飾,全由一根木頭一次成型。1990年,這尊佛造像憑其體量與工藝,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而“邁達拉”之名,實則是彌勒佛的蒙文譯名:因雍和宮初始修行僧人均為蒙古族,乾隆為“興黃教以安眾蒙古”,特意用蒙文命名,對應(yīng)藏文“強巴佛”、漢文“慈氏”,盡顯文化考量。</p> <p class="ql-block"> 再看第一絕——紫檀木雕五百羅漢山。該件木雕高近5米,全部由整塊紫檀木精細雕鏤而成,層巒疊嶂、閣塔錯落;五百個用金、銀、銅、鐵、錫鑄制的羅漢置身其間,神態(tài)各異,雕技精湛。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期間受損500尊羅漢像現(xiàn)存449尊,少了51個。這51個是遺失、損毀還是被盜?至今成謎,卻也為這件珍品添了幾分神秘色彩。有人還把萬佛閣前東配殿昭佛樓內(nèi)的楠木佛龕(99條鏤空金龍)也作為木雕杰作,把雍和宮的木雕杰作湊成三件,也有充分理由。倒是山前有一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據(jù)說當年乾隆帝呱呱墜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p> <p class="ql-block"> 雍和宮的木雕珍品其實還有很多,不知家鄉(xiāng)的能工巧匠是否參與過雍和宮的建筑或雕刻。以上介紹雍和宮的木雕杰作一“巨”一“巧”,一顯皇家氣度、一藏工藝精妙,不僅是雍和宮的鎮(zhèn)館之寶,更是清代木雕藝術(shù)與民族文化融合的見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