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焦慮、迷茫,與人相處也難免磕磕絆絆。殊不知,一百多年前,清代大儒、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吳汝綸先生,早已用一篇精煉的《百字銘》,為我們寫下了一份“處世說明書”。這短短百字,沒有艱深的道理,卻像一位智慧的長者,在耳邊輕聲叮嚀,告訴我們?nèi)绾伟差D自己,如何與世界溫柔相處。讀懂它,便如同手握一把渡己渡心的金鑰匙。</p> <p class="ql-block"> 《百字銘》(吳汝綸 )</p><p class="ql-block"> 遠觀山色,年年如舊。清閑自在,無憂無求。 鬧中取靜,心境便休。不必矯俗,不必求售。 平等人生,自由宇宙。長短一世,福禍倚伏。 何須計較,奔波勞碌。隨緣度日,方能天壽。 我故云然,汝須記取。知足常樂,一生不辱。</p> <p class="ql-block">渡己:先安頓好自己的內(nèi)心</p><p class="ql-block"> 文章的開頭,“遠觀山色,年年如舊。清閑自在,無憂無求”,描繪的是一種極高的心境。山色年年依舊,變化的只是我們的心情。吳汝綸告訴我們,真正的清閑自在,源于內(nèi)心的“無憂無求”。</p><p class="ql-block"> 何必“矯俗”與“求售”?他接著說“不必矯俗,不必求售”。這簡直是現(xiàn)代人的一劑清醒劑。“矯俗”就是刻意標新立異,害怕不被認可;“求售”則是急切地推銷自己,渴望被關注。這兩種心態(tài),都讓我們活在了別人的眼光里,疲憊不堪。渡己的第一步,就是放下這份執(zhí)著,承認自己的節(jié)奏,接納自己的本真。你不是商品,無需急著“上架”求人購買。</p><p class="ql-block"> 知足,是快樂的起點。銘文最后點題:“知足常樂,一生不辱”。我們大部分的痛苦,不在于擁有得太少,而在于想要得太多。與別人比較豪宅名車,只會讓自己陷入焦慮;但若能欣賞自己窗明幾凈的小家,幸福感便油然而生。知足,不是躺平,而是為自己設立合理的目標,并珍惜已經(jīng)擁有的一切。這份內(nèi)心的安定,便是“渡己”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渡心:在紛擾中修得一片寧靜</p><p class="ql-block"> 現(xiàn)代社會信息爆炸,我們仿佛永遠處于“鬧市”之中。吳汝綸早就給出了對策:“鬧中取靜,心境便休”。</p><p class="ql-block"> “鬧中取靜”是一種能力。這份“靜”,不是躲到深山老林,而是在繁忙的工作、復雜的人際關系中,為自己開辟一個精神的后花園。它可以是午休時的十分鐘冥想,下班后的一本好書,或是周末的一次漫步。當你學會從外部喧囂中抽離,關照內(nèi)心,便能獲得真正的休息(心休),從而積蓄力量,從容應對挑戰(zhàn)。</p><p class="ql-block"> 看懂“福禍倚伏”,便能豁達從容?!伴L短一世,福禍倚伏”,這八個字充滿了道家的智慧。好事中可能埋著隱患,挫折里或許藏著轉(zhuǎn)機。被領導批評(禍),可能是你反思進步的開始(福);一次生意的失敗(禍),或許讓你發(fā)現(xiàn)了新的方向(福)。明白了這一點,得意時就不會忘形,失意時也不會一蹶不振。以平常心看待得失,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加平穩(wěn)、豁達。</p> <p class="ql-block">渡人:用平等的視角與人相處</p><p class="ql-block"> 如何與人相處,是處世學問的核心。吳汝綸給出了兩個關鍵詞:“平等”與“隨緣”。</p><p class="ql-block"> “平等人生”,是最高級的修養(yǎng)。無論對方地位高低、財富多寡,都能以平等之心相待,不卑不亢。這不僅能贏得他人的尊重,更能讓自己的心靈獲得“自由宇宙”。當你不再戴著勢利的眼鏡看人,世界會變得簡單而開闊。</p><p class="ql-block"> “隨緣度日”,是最好的社交姿態(tài)。這里的“隨緣”不是消極被動,而是盡心盡力后的坦然,珍惜緣分而不強求。與人交往,合則來,不合則去。不過分討好,也不過度糾纏。把握好分寸感,讓彼此都舒服,關系反而能更長久、更健康。</p> <p class="ql-block">結語:</p><p class="ql-block"> 吳汝綸的《百字銘》,看似平淡,卻字珠璣。它不是在教我們?nèi)绾纬晒?,而是在教我們?nèi)绾涡腋6w面地度過一生。</p><p class="ql-block"> 所謂“渡己”,是學會與自己和解,守護內(nèi)心的安寧;</p><p class="ql-block"> 所謂“渡心”,是修煉豁達的智慧,看透世事的無常;</p><p class="ql-block"> 所謂“渡人”,是秉持平等的善意,營造和諧的關系。</p><p class="ql-block"> 親愛的朋友,希望這篇小文,能助您稍稍讀懂這份百年智慧。不妨將它存于心中,在感到困頓、迷茫時,輕聲念一念。愿我們都能以此為舟,在人生的長河中,從容地渡己、渡心,抵達那片清閑自在的彼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