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基礎邏輯思維定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一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邏輯的三大基本定律中的兩個,第三個是“矛盾律”。它們共同構(gòu)成了理性思維和有效溝通的基石。夫妻天天吵架,就是因為其中有一個人不懂基礎邏輯定律,胡攪蠻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這哲學的三大邏輯定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同一律: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每一個概念、思想必須保持自身的同一性。即“A就是A”。</p><p class="ql-block">2. 矛盾律: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即“A不能既是A又不是A”。</p><p class="ql-block">3. 排中律: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A要么是B,要么不是B,沒有中間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我將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這些定律的重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一、同一律:清晰溝通的基石。說話、思考要概念一致,不能偷換概念。</p><p class="ql-block">丈妻約定:“明天一起去給孩子買文具”,周末時卻發(fā)生如下矛盾:妻子認為“買文具”就是先去學校附近的文具店,挑選孩子常用的筆記本、筆和畫具。丈夫卻臨時提出“先去商場看看玩具哇,再順便看看商店的文具”。一個要去學校附近的文具店 一個要去商場。</p><p class="ql-block">丈夫說:“買玩具也是為了孩子,也是‘為孩子做事’,怎么就不可以?”。</p><p class="ql-block">這個丈夫就違背了同一律:最初約定的“買文具”,被丈夫卻將其偷換為“為孩子做事”這一寬泛概念,用不同的論題(買玩具)替代了原本約定的論題(買文具),導致雙方對“約定內(nèi)容”的理解不一致,進而引發(fā)矛盾。</p><p class="ql-block">又如,一份商業(yè)合同上寫著:“甲方應在收到貨物后10個工作日內(nèi)支付貨款?!边@里的“貨物”必須在整個合同執(zhí)行過程中保持同一含義。如果甲方收到的是殘次品,他不能支付全款,因為此時“貨物”的概念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合同約定的“貨物”是指符合質(zhì)量標準的貨物,而收到的“殘次品”不滿足這一標準。如果雙方對“貨物”的理解不一致(即違反了同一律),就會產(chǎn)生法律糾紛。法律條文本身也必須遵循同一律,才能保證其公正性和可執(zhí)行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網(wǎng)絡辯論中的“偷換概念”,甲:“我認為政府應該加大對公立教育的投入。”乙:“所以你就是要搞平均主義,取消私立學校,扼殺教育多樣性!”</p><p class="ql-block">這里,乙將甲“加大公立教育投入”的概念,偷換成了“搞平均主義”和“取消私立學校”,從而進行攻擊。這就是典型的違反同一律,導致爭論失焦,無法達成任何有意義的結(jié)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矛盾律:發(fā)現(xiàn)真相的利器。</p><p class="ql-block">例如,根據(jù)邏輯學中的矛盾律(即同一命題不能同時為真又為假),夫妻在爭吵時有時會說出自相矛盾的話,從而違反這一規(guī)律。以下是一個例子:</p><p class="ql-block">妻子:你上次答應要準時回家,但你又加班到深夜,而且沒通知我。你總是這樣不守承諾!</p><p class="ql-block">丈夫:我從來沒有不守承諾!我上次加班是因為緊急工作,而且我明明給你發(fā)了短信。</p><p class="ql-block">在這里,丈夫的陳述違反了矛盾律,他首先聲稱“我從來沒有不守承諾”(即否定自己有不守承諾的行為)。但隨后他又承認“我上次加班是因為緊急工作,而且我明明給你發(fā)了短信”,這隱含地承認了上次沒有準時回家的事實,從而與“從來沒有不守承諾”相矛盾。</p><p class="ql-block">如果丈夫在同一語境中堅持 both 聲稱“從來沒有不守承諾”和“上次加班是事出有因”,這就構(gòu)成了邏輯矛盾:因為如果“上次加班”是事實,那么“從來沒有不守承諾”就是假的。這種自相矛盾在爭吵中常見,往往加劇沖突,因為雙方?jīng)]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論在邏輯上不一致。</p><p class="ql-block">在夫妻溝通中,避免這類矛盾需要清晰、一致的表達,以減少誤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個案件中,嫌疑人聲稱:“我昨晚一整晚都在家睡覺,從未出門?!钡O(jiān)控錄像顯示:“他在晚上11點進入了小區(qū)附近的超市?!边@兩個陳述——“整晚在家”和“晚上11點出門去超市”——是互相矛盾的。根據(jù)矛盾律,它們不可能同時為真。偵探或法官會立刻抓住這個矛盾點,作為突破案件的關鍵,證明嫌疑人至少有一部分證詞是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相矛盾的政策或承諾。一個公司領導在大會上說:“我們公司鼓勵創(chuàng)新,允許試錯,絕不會因為項目失敗而懲罰員工。”但沒過多久,一個創(chuàng)新項目因探索方向不對而失敗,項目負責人就被降職處理了。</p><p class="ql-block">領導的言行之間產(chǎn)生了矛盾。這種矛盾會嚴重打擊員工的積極性和對公司的信任,因為大家不知道到底該相信哪一句話。一個穩(wěn)定的系統(tǒng)(無論是公司還是社會)必須盡可能地消除內(nèi)部矛盾,才能良好運行。</p><p class="ql-block"> 三、排中律:迫使做出明確選擇。在是非之間,必須做出明確選擇,沒有模棱兩可的灰色地帶(僅適用于具有明確矛盾關系的情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我們先明確一下排中律的含義:它指的是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時為假,必有一真。也就是說,對于“A”和“非A”這一對矛盾命題,必須肯定其中一個,不能同時否定兩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妻子:(嚴肅地)我們已經(jīng)討論很多次了。我希望我們在未來三年內(nèi)能要一個孩子,這是我很重要的人生規(guī)劃。請你明確告訴我,你到底是 “打算要孩子”還是 “不打算要孩子”?我需要一個明確的答案。</p><p class="ql-block">丈夫:(回避地)你為什么總要逼我做這種二選一的選擇呢?我說了,我現(xiàn)在工作壓力很大,未來經(jīng)濟形勢也不明朗。而且,有了孩子會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責任太大了。</p><p class="ql-block">妻子:所以,你的答案是“不打算要”,對嗎?</p><p class="ql-block">丈夫:我沒這么說!我不是不打算要。</p><p class="ql-block">妻子:那你的意思就是“打算要”?</p><p class="ql-block">丈夫:我也沒說要啊!我只是覺得現(xiàn)在不是討論這個的合適時機,有很多不確定性。我們能不能別談這個了?</p><p class="ql-block">丈夫同時否定了“A”和“非A”這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根據(jù)排中律,在“打算要”和“不打算要”之間必須有一個是符合他真實想法的,但他試圖躲在一個“既不……也不……”的灰色地帶,這在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p><p class="ql-block">這種違反排中律的回答,是一種回避沖突、拖延決策的策略。它雖然暫時避免了直接對抗,但因為無法觸及問題的核心(丈夫的真實意愿),反而會加劇妻子的焦慮和不信任,讓矛盾長期存在并不斷激化。妻子感到絕望,因為她無法從一個邏輯上無效的回答中獲得任何確定性來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法庭上,對于一個被指控的犯罪嫌疑人,最終的判決結(jié)果必須是“有罪”或“無罪”。根據(jù)排中律,他不可能既“有罪”又“無罪”,也不能處于一個“半有罪半無罪”的中間狀態(tài)(盡管可能存在證據(jù)不足而判無罪的情況,但這在法律上已等同于“無罪”)。這個定律迫使司法系統(tǒng)必須給出一個明確的、二選一的結(jié)論,以終結(jié)糾紛,實現(xiàn)正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拿到了一份在外地的工作機會,待遇很好但需要離開家人。你面臨的核心矛盾是:“接受這個offer”和“不接受這個offer”。</p><p class="ql-block">根據(jù)排中律,你最終必須做出一個選擇。你可以猶豫、可以權衡,但現(xiàn)實不允許你永遠停留在“既接受又不接受”的狀態(tài)。排中律在這里的作用是迫使你進行清晰的思考,評估利弊,然后做出一個決定,并為之負責。它幫助我們結(jié)束精神內(nèi)耗,采取行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哲學的這三大邏輯定律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深深地嵌入在我們?nèi)粘I睢⒐ぷ?、思考和溝通的每一個角落,也是一個正常人必須具備的基本邏輯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遵循同一律,我們才能進行有效、不跑題的對話。</p><p class="ql-block">運用矛盾律,我們才能識別錯誤、發(fā)現(xiàn)真相。</p><p class="ql-block">依據(jù)排中律,我們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非此即彼的決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們是保證我們思維清晰、言行一致、社會有序運行的“底層操作系統(tǒng)”。理解和運用這些定律,能極大地提升我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我們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當然,在家庭和睦方面的作用也非常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