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3日下午三點半,我們從康定出發(fā),踏上了前往瀘定縣城的旅程。一路上,車窗外的風(fēng)景如詩如畫,但我們的內(nèi)心卻早已被那段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所吸引。17點18分左右,我們抵達了瀘定麗景酒店。顧不上旅途的疲憊,我們迫不及待地前往紅軍飛奪瀘定橋的地方,去尋找那些紅軍英雄的蹤跡。</p> <p class="ql-block">天色尚早,陽光灑在河面上泛起粼粼波光,一座橫跨大渡河的橋梁靜靜臥在青山之間。橋上紅燈籠隨風(fēng)輕擺,像是在低語那段烽火歲月。兩岸古意盎然的建筑錯落有致。排成長長參觀行人,搖搖晃晃的行走在瀘定橋上。有人駐足拍照,有人默默凝望。當(dāng)我走過瀘定橋后站在橋頭,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仿佛聽見了歷史的回響——那不是喧囂,而是一種沉靜的力量,在提醒我們,腳下這片土地曾承載過怎樣的生死較量。</p> <p class="ql-block">遠處山谷間,一座紅色的高速公路橋正在建設(shè)中,如巨龍般跨越深谷,與下方古老的鐵索橋遙相呼應(yīng)。一邊是現(xiàn)代工程的壯麗,一邊是革命記憶的深沉。這兩座橋,一新一舊,像是時間的兩端在此交匯。當(dāng)年紅軍用血肉之軀搶通的通道,如今已被鋼筋水泥穩(wěn)固連接,可那份“飛奪”的勇氣,卻從未被歲月沖淡。</p> <p class="ql-block">飛奪瀘定橋,這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中一場驚心動魄的關(guān)鍵戰(zhàn)役。1935年5月29日,紅軍在這里書寫了軍事史上的奇跡。當(dāng)時,紅軍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形勢。國民黨軍隊妄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將紅軍消滅在大渡河以南。而紅軍若不能迅速渡過大渡河,就將陷入絕境。在這樣的生死關(guān)頭,中革軍委果斷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p> <p class="ql-block">大渡河水奔騰不息,渾濁的浪頭撞擊著岸邊巖石,發(fā)出轟鳴。河岸兩側(cè)林木蔥蘢,山勢陡峭,一眼望去便知此處地勢險要。當(dāng)年紅軍就是在這般天險之中,選擇了最不可能的道路。他們沒有退路,唯有向前。這河水咆哮了八十多年,卻始終沒能淹沒那二十二位勇士攀著鐵索前行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西岸與東岸之間,古橋相連,兩岸建筑飛檐翹角,色彩鮮明,仿佛一幅流動的山水長卷。橋下水流湍急,橋上人影穿梭。我緩步走過,腳下是堅實的木板,而當(dāng)年,這里只有十三根冰冷的鐵索。敵人拆走了橋板,妄圖以天險阻擋紅軍北上??伤麄兊凸懒艘恢拍钊玟摰年犖椤?lt;/p> <p class="ql-block">古鎮(zhèn)依山而建,青瓦屋舍層層疊疊,一條小河穿鎮(zhèn)而過,居民安然生活,孩童嬉戲于巷口。誰能想到,這片寧靜的土地,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戰(zhàn)場之一?如今的安寧,是無數(shù)先烈用腳步丈量出來的,用生命鋪就的。</p> <p class="ql-block">安順場渡口,紅軍曾試圖渡過大渡河,但渡船太少,水流湍急,架橋更是不可能。而敵軍的追兵正步步緊逼,形勢萬分危急。中革軍委負責(zé)人于5月26日在安順場渡口召集劉伯承、聶榮臻、林彪、羅榮桓、羅瑞卿等開了一個小會,研究全軍渡過大渡河的問題。經(jīng)過商議,他們作出了迅速奪取瀘定橋的決定,并部署了紅一方面軍的行動。由紅一師和陳賡、宋任窮率領(lǐng)的干部團主力為右縱隊,仍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lǐng),從安順場渡過大渡河后,沿東岸北進趕向瀘定橋。萬一和主力紅軍會合不了,則由劉、聶帶著部隊到川西開創(chuàng)局面。由林彪帶紅二師,一軍團團部和五軍團為左縱隊,沿大渡河西岸趕向瀘定橋。安順場到瀘定橋三百二十里,限定三日內(nèi)到達。</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zhàn)斗,也是一次極限行軍的挑戰(zhàn)。紅軍戰(zhàn)士們在崎嶇的山路上日夜兼程,他們翻山越嶺,穿越密林,忍受著饑餓和疲勞。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必須在敵人增援部隊到達之前,奪下瀘定橋。在行軍途中,他們不僅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還要隨時應(yīng)對敵人的襲擊。但他們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硬是在短短三天內(nèi),完成了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wù)。</p> <p class="ql-block">河邊的古建筑群靜靜佇立,人群聚集在橋頭,有的低頭默念,有的舉起相機記錄。山林環(huán)繞,河水奔涌,一切都顯得那么真實又遙遠。我仿佛看見那支衣衫襤褸卻目光如炬的隊伍,正從風(fēng)雨中疾行而來。他們不是為了風(fēng)景而來,而是為了生存,為了信仰,為了一個民族的未來。</p> <p class="ql-block">山腳下的小鎮(zhèn)燈火初上,游客在廣場上漫步,笑聲隨風(fēng)飄散。這安寧的夜晚,正是當(dāng)年紅軍用命換來的黎明。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都踩在歷史的回音里。那些沉默的山巒,見過太多悲壯,也見證著今日的繁華。</p> <p class="ql-block">當(dāng)紅軍到達瀘定橋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們倒吸一口涼氣。瀘定橋是一座由十三根鐵索組成的吊橋,橋身搖搖晃晃,橋板已被敵人拆掉,只剩下光禿禿的鐵索。橋下是洶涌澎湃的大渡河,河水咆哮著,仿佛隨時都會將人吞噬。對岸,敵人的火力嚴密封鎖著橋面,槍林彈雨不斷射來。</p> <p class="ql-block">古鎮(zhèn)靜臥山間,河流蜿蜒如帶,屋舍沿坡而建,綠樹掩映。這里沒有戰(zhàn)火,只有歲月靜好??烧窃谶@片土地上,曾上演過中國革命史上最驚心動魄的一幕。我們今日的“漫步”,是他們當(dāng)年用“沖鋒”換來的權(quán)利。</p> <p class="ql-block">山崖上的雕塑巍然矗立,輪廓剛毅,像一位無名英雄的側(cè)影,凝望著大渡河的方向。下方刻著簡短的文字,記錄著那場戰(zhàn)役的日期與意義。風(fēng)從山谷吹過,拂過石碑,也拂過我們的心。英雄或許無名,但他們的精神早已融入這片山河。</p> <p class="ql-block">但紅軍戰(zhàn)士們沒有絲毫畏懼。他們迅速組織起突擊隊,準(zhǔn)備發(fā)起強攻。22名勇士手持沖鋒槍,背著馬刀,腰纏手榴彈,攀著鐵索,向?qū)Π稕_去。他們一邊爬,一邊躲避敵人的火力,一邊還要忍受著鐵索的劇烈晃動。子彈在他們身邊呼嘯而過,但沒有一個人退縮。他們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一步步向?qū)Π犊拷?lt;/p> <p class="ql-block">河谷深處,雕塑傾斜而立,與奔騰的河水形成強烈對比。它不追求完美對稱,卻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就像那場戰(zhàn)斗,不靠裝備優(yōu)勢,不靠地利人和,只靠一股“一定要過去”的信念。這種精神,比任何堅固的橋梁都更持久。</p> <p class="ql-block">在突擊隊的掩護下,后續(xù)部隊也陸續(xù)攀上鐵索,加入了戰(zhàn)斗。他們一邊鋪設(shè)橋板,一邊向敵人發(fā)起攻擊。經(jīng)過兩個小時的激戰(zhàn),紅軍終于成功奪下了瀘定橋。這場勝利,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的企圖,為紅軍北上抗日開辟了通道。</p> <p class="ql-block">雕塑上的頭像棱角分明,金屬質(zhì)感在陰云下泛著冷光。那是一張屬于時代的臉,堅毅、冷峻、毫無猶豫。他不屬于某一個人,而是屬于那段歷史中的每一個無名戰(zhàn)士。他們或許沒有留下名字,但他們用行動寫下了最壯烈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當(dāng)我們站在瀘定橋上,望著那十三根鐵索,仿佛還能聽到當(dāng)年紅軍戰(zhàn)士們的吶喊聲。橋下,大渡河水依舊洶涌澎湃,但如今,它已不再是天塹,而是見證了紅軍英勇無畏的豐碑。在紅念館里,只有三名英雄的雕像,但他們卻代表著無數(shù)為長征勝利獻出生命的紅軍戰(zhàn)士。他們用生命詮釋了什么是忠誠、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犧牲。</p> <p class="ql-block">通往紀(jì)念碑的臺階寬闊而莊嚴,兩側(cè)樹木挺立,如同列隊的士兵。抬頭望去,碑身高聳入云,背后是連綿青山與湛藍天空。一步一步走上臺階,腳步越來越沉,心情也越來越肅穆。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參觀,而是一場與歷史的對話。</p> <p class="ql-block">紅軍飛奪瀘定橋紀(jì)念碑公園的大門靜靜矗立,紅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藍紅相間的墻體莊重而不失溫度,綠植環(huán)繞,仿佛在守護一段不容忘卻的記憶。走進這里,喧囂遠去,唯有讓后人深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