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稱:秋月入懷</p><p class="ql-block"> 美篇號:58382814</p><p class="ql-block"> 圖 / 文:秋月入懷</p><p class="ql-block"> 探秘景點:廣西桂林獨秀峰</p> <p class="ql-block"> 重陽的風,總帶著幾分特別的意韻——它裹著桂子的清甜,摻著菊蕊的淡香,還藏著千年未散的登高情思,輕輕漫過桂林城的街巷。那年的農(nóng)歷九月初九,正是“兩九相疊,日月并陽”的重陽日,這一日更顯特別:我攜三弟、五弟,陪著父母親同赴一場與獨秀峰的約定,以登高踏秋的傳統(tǒng),為雙親六秩鉆石婚慶,添一抹最醇厚的秋光暖意。</p> <p class="ql-block"> 這座“南天一柱”孤峰,就立在城中央,像一幅攤開的千年畫卷。父親牽著母親的手走在最前,兩位老人的身影被秋陽拉得綿長,六十年的相濡以沫,化作此刻掌心相扣的溫柔,讓這趟登高,多了份跨越歲月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 剛踏入靖江王府的大門,桂花的馥郁芳香便撲面而來。石階旁的桂樹綴滿金粟,秋風一吹,花瓣簌簌落在父母親的肩頭,像是重陽時節(jié)最溫柔的饋贈,更似為這場鉆石婚慶典撒下的金箔。我想起幼時外婆總說,重陽要“賞桂佩萸”,她會摘下新鮮的茱萸葉,縫進小小的錦囊里,掛在我胸前,說能“避邪祛災,歲歲平安”。</p> <p class="ql-block"> 如今,三弟忙著給父母親拍合影,五弟細心地為母親拂去肩上的桂花瓣,我則靜靜跟在身后,看著父親不時為母親整理衣領,恍惚間覺得,這滿徑桂香不僅接過了節(jié)日的暖意,更包裹著我們一家人的團圓。古人重陽登高,佩萸是為祈愿,賞桂是為怡情,而我們此刻踩著落桂同行,是與千年前的節(jié)日意趣重合,更是用最樸素的陪伴,為雙親的一甲子的深情,寫下最溫暖的注腳。</p> <p class="ql-block"> 拾級而上時,父親特意放慢了腳步,每走幾級便停下來等母親,還笑著說:“當年我追你的時候,可比這爬得快多了!”母親嗔怪地拍了他一下,眼角的笑意卻藏不住。青灰色的巖壁被秋陽鍍上暖金,摩崖石刻在光影里愈發(fā)清晰。指尖撫過清代黃國材題的“南天一柱”,筆力遒勁如孤峰挺立,忽然瞥見旁側一方小字,是明代文人的重陽題詩:“九日登高一望鄉(xiāng),歸心遙寄白云旁”。</p> <p class="ql-block"> 寥寥十四字,卻道盡了重陽登高的意涵——古人登的不僅是山,更是對故鄉(xiāng)的牽掛;而我們今日登的,不僅是峰,更是對親情的珍視。這讓我想起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可此刻,我們兄弟三人圍在父母親身邊,沒有“少一人”的遺憾,只有“人團圓”的圓滿。風里的桂香似乎也染了暖意,我抬手拾起一片落桂,悄悄夾進母親的發(fā)間,她轉頭一笑,秋陽落在她鬢角的銀絲上,溫柔得讓人心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行至半山腰的讀書巖,巖縫間的野菊開得正盛,黃的似金,白的似雪,星星點點綴在青巖上,恰應了“重陽賞菊”的古俗。相傳南朝時,顏延之被貶始安郡,每到重陽,便會在此煮一壺菊花茶,就著菊香讀書著文,還寫下“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的詩句。</p> <p class="ql-block"> 我們陪著父母親坐在巖下的石凳上,五弟遞上早已備好的菊花茶,父親接過,又細心地吹了吹才遞給母親。我想象著千年前顏延之獨坐巖前的模樣,再看看眼前的父母親,忽然懂得:真正的圓滿,從不是轟轟烈烈的誓言,而是半生歲月如一日的相伴——是清晨遞到手中的熱茶,是出門時細心整理的衣襟,是登高時放慢的腳步,是歲月里藏不住的牽掛。這或許就是重陽與鉆石婚的默契:一個教我們回望沉淀,一個讓我們見證深情。</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上走,石階旁的石刻愈發(fā)密集,袁枚的《獨秀峰》詩刻在石壁上:“三百六級登其巔,一城煙水來眼前”。我們陪著父母親,循著詩中的“三百六級”步步登高,三弟在前方引路,五弟殿后護著母親,我則扶著父親的胳膊,一步一步,不急不緩。</p> <p class="ql-block"> 忽然想起徐霞客的遺憾——1637年重陽,他五次求登獨秀峰卻被拒,只能在游記里寫下“獨秀峰孤懸城中,四壁陡絕”的悵惘。若他能登上峰頂,定會羨慕此刻的我們:有至親在側,有秋光為伴,有一甲子深情可賞,有一家人團圓可享。畢竟,重陽的登高,從來都不只是看景,更是借山高水遠,寄一份對家人的珍視;而鉆石婚的意義,也從來不是時光的刻度,而是用一生詮釋“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 終于登上獨秀亭,風裹著桂香與菊香撲面而來。父親緊緊牽著母親的手,一同站在亭邊極目遠眺,桂林城的秋景盡收眼底:秋陽下的青磚黛瓦泛著暖光,漓江上的白鷺掠水而過,遠處的群山如黛,與城中的書香交融——這里曾是靖江王府,如今是廣西師范大學的校園,重陽的日子里,學子們的讀書聲與千年文脈交織,成了最動人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 我和弟弟們忙著給父母親拍照,鏡頭里,他們并肩而立,望著遠方的山水,臉上是歲月沉淀后的從容與幸福。那一刻,我忽然懂得,重陽的“重”,是“重逢”的重——是與自然的重逢,賞桂賞菊,感受秋之靜美;是與歷史的重逢,讀詩品刻,觸摸古人的情思;更是與家人的重逢,陪著雙親登高,為他們的鉆石婚祝福,便是最圓滿的團圓。</p> <p class="ql-block"> 下山時,暮色已濃,石階上的落桂積了厚厚一層,踩上去軟軟的,滿是香氣。父親依舊牽著母親的手,我們兄弟三人圍在兩側,聊著兒時的趣事,說著家常的溫暖。我拾起幾片野菊瓣,夾進父母親的合影相冊里——就像外婆當年為我縫茱萸錦囊那樣,把這重陽的秋意、家人的團圓,還有雙親六十年的深情,一并珍藏。</p> <p class="ql-block"> 回望獨秀峰,它依舊立在秋陽里,巖間的菊、壁上的詩、漫山的桂香,都成了這個重陽最生動的注腳。原來,重陽踏秋登高,登的從不是一座孤立的峰,而是一場與歲月的溫柔對話;而陪著雙親登高賀鉆石婚,更是一場與親情的深情相擁。</p> <p class="ql-block"> 桂香是秋的信使,石刻是詩的記憶,而那藏在登高、賞菊里的陪伴與守望,才是重陽與鉆石婚最動人的底色。獨秀峰的秋光里,不僅有桂林的千年文脈,更有我們一家人的溫情暖意——歲歲重陽,今又重陽,菊艷桂香,親情如常;六十年鉆石婚戀,一生一世,山高水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