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七寶山又名七姑嶺,位于祁東縣中部白地市鎮(zhèn)。七寶山崛起于白地市平原之上,三峰秀挺,形如筆架,北峰最高,海撥335米。三山相連,山上的杉木、楠竹、柏樹及松樹林,?郁郁蔥蔥?,綠意盎然,生機勃勃。</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相傳明洪武年間,曾有仙姑七人在山里現(xiàn)身,白地市人便據(jù)此在山里塑像建七姑庵。明萬歷三十六年,庵毀于山火,明天啟三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山里早在唐朝就建了廣法寺,后改名塔林寺,至今寺內還遺存有僧人吃水的古井、舂米用的石碓、造紙用的池子等。山上共有四座古寺廟遺址。</p> <p class="ql-block"> 七寶山有溶洞群,已發(fā)現(xiàn)的溶洞有六個,目前開發(fā)的有天河洞、嗩吶洞、觀音洞。其中天河洞最大,洞內鐘乳石、石筍林立,洞中最大的廳面積約4000平方米;觀音洞內塑有觀世音、八仙等菩薩十余尊;嗩吶洞內有一條地下河,河水終年流淌,清澈透明;天河洞與嗩吶洞兩洞相通,距離長達三里。</p><p class="ql-block"> 七寶山有石林群,石林群綿延300余畝,山里怪石林立,形狀各異,有300多塊石頭,單獨成景,最高的巨石高達20余米。</p> <p class="ql-block"> 七寶山北峰有一個七寶山煤礦,民國時期,一些財主合股在此開辦小煤窯。1950 年解放軍四野 第45 軍煤炭生產(chǎn)隊在七寶山墨蒔塘開辦煤礦,1952 年部隊移防停辦。1954 年復辦,叫國營祁東縣墨蒔塘煤礦。此后相繼在七寶山周圍建成譚家山、瑤背嶺、復興等3個礦井和一個煉焦工區(qū),歷史最高年產(chǎn)量11萬噸,職工1300人。1995 年墨蒔塘煤礦因煤炭資源不足、債務過重,破產(chǎn)重組。1998 年 5 月停產(chǎn)。2018 年解散清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七寶山東側是雙鳳町?,南側是蒼江橋町?,西南方向是鳧鴨塘町?,西北方向是鐵塘橋町?,北側是彭家灣町?。秋天站在七寶山上,極目四望,十余公里之內,全是金黃色的稻田,無數(shù)青瓦白墻的村落與金色稻浪交織成一幅壯闊的絕佳田園風光畫卷。</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鉆木取火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反映了先民從自然現(xiàn)象中獲取生存智慧的歷程。我國家用燃料經(jīng)歷了柴薪、煤碳、液化氣、煤氣和天然氣五個階段。柴薪時代,人類用樹枝、雜草作燃科,煮飯取暖。柴薪時代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在人口稠密的沃野地帶,突現(xiàn)一座柴薪資源相當豐富的七寶山,山里還有石群和溶洞,在相當長的時段,那里便成了附近村姑村娃拾尋柴薪和玩樂的夢幻仙境。山里的七位仙姑,應該是白地人對七寶山里生活燃料需求的一種理想或幻覺。</p><p class="ql-block"> 我縣五十年代才進入煤碳時代,七十年代才進入鋼瓶裝液化氣時代,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進入煤氣時代,2000年左右進入天然氣時代。隨著燃料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七寶山的林木資源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護。</p> <p class="ql-block"> 七寶山是白地市的標志性山脈,七寶山西南面的白地市鎮(zhèn),是祁東的第二大鎮(zhèn),是祁東中西區(qū)的重要節(jié)點,是上世紀湘桂線上的??空尽?lt;/p><p class="ql-block"> 白地市八十年代有祁東的小香港之稱,縣七中、縣二人民醫(yī)院、縣墨時塘墨礦、縣磷肥廠、苗圃、縣七寶山林場、白地市原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后勤部隊駐軍和市屬白地市鋼鐵廠都座落在白地市鎮(zhèn),白地市鎮(zhèn)一度相當熱鬧和繁華。</p> <p class="ql-block"> 鐵塘橋水庫位于白地市鎮(zhèn)鐵塘村,是一座中型水庫,總庫容1276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108萬立方米,負責七寶山周邊農(nóng)田灌溉,并通過引調水工程向烏山?jīng)_水庫年調水約80萬立方米,緩解白地市鎮(zhèn)居民缺水問題。??屬湘江流域祁水支流,控制集雨面積23.95平方公里,最大壩高39米,正常蓄水位169.45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美篇部分圖片由同學王三元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