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個人從愚昧到開悟,要經(jīng)歷六個階段</p><p class="ql-block">決定一個人成就和幸福感的,不是能力和學歷,而是心智的開悟程度,因為開悟的人一眼就能看透事物本質(zhì)。而大多數(shù)人生下來卻是迷茫的,看不清方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這需要花大量時間去歷事練心,最后才會心智蛻變。這就好像一個人帶了半輩子的墨鏡看這個世界,突然有一天摘掉了墨鏡,發(fā)現(xiàn)天空可以這么藍,陽光可以這么暖和。在這一刻突然看清了世界的游戲規(guī)則,明白了一個道理,你的人生可以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從此不再焦慮和攀比。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開悟覺醒,但這件事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美妙,反而是非常痛苦的,因為開悟的過程會被扒掉一層皮。覺醒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誕生,也是所有痛苦的終結(jié),如果想要完全覺醒,徹底改變命運,則需要有以下六個階段。</p><p class="ql-block">第一個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這個階段的人,對自己的言行處在一個動物的本能階段,情緒永遠是被周圍的環(huán)境帶著走的,脾氣說來就來,情緒說起就起??傆X得別人都在針對自己,永遠都是別人的錯,懟天懟地懟空氣,身上散發(fā)著負能量,網(wǎng)上的噴子杠精往往是在這個階段。他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發(fā)脾氣,更看不懂萬事萬物的底層邏輯,往往這個階段的人,會活得很憋屈。</p><p class="ql-block">第二個階段:知道自己不知道在上一個階段待久了,憋屈夠了就會自我反思,開始關(guān)注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背后的那個規(guī)律,會去思考自己為什么這樣說話,為什么這樣做決定。這個時候就開始了向內(nèi)求,懂得了思考,不再抱怨外在的人和事,開始全方位的反思自己。開始重塑自己的三觀,性格會發(fā)生很大的改變,心胸打開了,智慧也慢慢地升起來了。</p><p class="ql-block">第三個階段:內(nèi)觀期在這個階段,會對周圍的一切人事物都不再評判,自我的內(nèi)耗和折磨越來越少,內(nèi)心會處于一種寬容平和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基本不會再受情緒的控制,整個人會變得智慧理性,外界的評價和嘲諷,都不會對他產(chǎn)生任何影響。人會不斷地內(nèi)省,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去尋找自己的存在感,尋找自己為什么而活。</p><p class="ql-block">第四個階段:極致專注在這個階段,會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自己的天命事業(yè),對自己要達成的目標,是一種完全沉浸的癡迷狀態(tài)。做事的時候不會在乎是否能賺到錢,不計較得失,當他不計較這些東西的時候,反而會迸發(fā)出超強的能力,從而很輕松的拿到結(jié)果。周圍的人都會被這種極致專注的磁場所吸引,感動和支持,會覺得他的身上散發(fā)著迷人的魅力。</p><p class="ql-block">第五個階段:轉(zhuǎn)折期在這個階段,他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逐漸增強,對人,對動植物,對環(huán)境都會產(chǎn)生非常強烈的感知力。所有的言行舉止和外形都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和以前比好像換了一個人,開始明白了人生的意義,變得胸有成竹,完事坦然,樂于接受一切。這個時候,創(chuàng)造力會突飛猛進,很多東西好像突然就明白了,同時貴人和資源會源源不斷地向他靠攏。在這個階段切記不要得意忘形,否則會失去最后登頂?shù)臋C會。</p><p class="ql-block">第六個階段:開悟進入到這個階段的人,已經(jīng)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同時具備了穩(wěn)定的心智和能量,在幫助自己實現(xiàn)理想之外,還會幫助他人成長。就比如王陽明,孔子,他們已經(jīng)超越了個人的名利得失,活出了一股非常飽滿的精氣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p><p class="ql-block">我們常說的一眼就能看透事物本質(zhì),就是在這個階段,內(nèi)在的狀態(tài)不再隨著外在的境界而轉(zhuǎn)。我們把這個階段的人稱為找到自己,他們真正知道了“我是誰”,明白了自己的來源。其實,每個人開悟的方式都不一樣,有的是經(jīng)歷過一些事,有的是看懂了人性,不管何種方式,一旦你開悟之后,就很難再回到?jīng)]開悟時的那個狀態(tài)了。</p> <p class="ql-block">婚姻不但是選伴侶</p><p class="ql-block">也是兩個家族的融合</p><p class="ql-block">更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p><p class="ql-block">小家組建后兩個人背后的親戚關(guān)系子女養(yǎng)育涉及到的經(jīng)濟負擔等問題都會給婚姻關(guān)系帶來考驗為啥那么多人離婚?因為大家都不想忍兩邊都是辛苦養(yǎng)育自己長大的至親憑啥因為一張紙被無端使喚和指責?</p><p class="ql-block">幾千年的傳統(tǒng)思想洗腦婚姻關(guān)系的解除讓子女沒了保障</p><p class="ql-block">以至于很多人寧愿婚姻不幸福也會死守“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苦熬還時不時給自己心理暗示“孩子大點就好了”這也是為啥每年高考結(jié)束中國離婚率上升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可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個貌合神離維護的家庭和諧之下是多少委屈和淚水堆砌的堡壘在心里筑起一道防線防御著不幸福之下的委屈和矛盾</p><p class="ql-block">能熬到孩子18歲的這道防線會自動解除完全放自己自由熬不到就只能提前去地下休息了</p><p class="ql-block">很少有人關(guān)注過在這些不幸福婚姻下吞下的委屈和藥片多少體檢報告上各項指標異常</p><p class="ql-block">所以婚姻不但是選伴侶、選家族融合,更是選擇自己的第二次投胎</p><p class="ql-block">今天是第一次防疫印象最深的是一戶老奶奶家</p><p class="ql-block">剛開始敲門她不在家打電話說晚點回來</p><p class="ql-block">果然不一會她吃力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里開口第一句話是她剛做過手術(shù)第二句說把女兒養(yǎng)大就離婚了說完后滿臉的放松似乎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務(wù)終于可以放手自己生活了</p><p class="ql-block">從她的臉上我看到了很多身邊媽媽的影子都是這樣拽著孩子這根救命稻草在苦熬熬到孩子長大熬到與自己無數(shù)次和解</p><p class="ql-block">前段時間網(wǎng)上最火的電影《出走的決心》電影原形蘇敏就是很多中國女性的縮影嫁人就要從一而終無論好壞都要忍受即使經(jīng)歷了家暴、抑郁、AA制等生活中的不平等對待后也一直堅持把女兒養(yǎng)大又把女兒的孩子養(yǎng)大最終為自己活一回50多歲的年紀+一輛二手車旅游活出了自己的模樣</p><p class="ql-block">這個普通的故事引起了很多女性的共鳴也逐步效仿活出自我</p><p class="ql-block">我想說的是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除了養(yǎng)育他們是責任但是也不能丟了自己更不能陷在不幸的婚姻中消耗生命</p><p class="ql-block">畢竟這一趟人間之旅是用來體驗的如果這個體驗不好可以換一種活法如果結(jié)婚是為了幸福那么離婚也是如果高質(zhì)量的單身勝過低質(zhì)量的婚姻怎么選你們心中自有答案歡迎把你們的答案寫在留言區(qū)</p><p class="ql-block">感恩遇見,相信一切美好都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為什么你混的這么差?本質(zhì)上是你祖輩混的太差了!</p><p class="ql-block">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想生活的更好,也沒有人就想去過苦日子。但是,你有沒有考慮過,為什么你過的這么差,始終在這個社會上混不好?本質(zhì)上,就是你的祖輩混的太差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歷來有一個觀點,一個人想要混的好,是各種因素綜合起來的結(jié)果。一個人最終取得什么樣的成就,和他本人有多大的努力沒有太大關(guān)系。本質(zhì)上是時代、資源、家庭等各種因素所決定的,其中家庭起著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在今天這個存量博弈的時代。</p><p class="ql-block">為什么這么說呢?在這個世界上,努力的人有很多,但是改變命運的人卻很少。你能說那些在建筑工地上打工的人不努力嘛?那些在農(nóng)田里干活的人不努力嘛?那為什么他們的命運改變不了呢?</p><p class="ql-block">本質(zhì)上是他們沒有資源,也就是他們的祖輩就是很貧窮的人,他們的父輩也不是這個社會上的成功人士,所以你的日子過得才苦,生活才很難受。這里并不是單純的經(jīng)濟收入問題,更多的是他們的思想,對于社會結(jié)構(gòu)和賺錢的認知。</p><p class="ql-block">我歷來認為,賺錢從來不是目的,目的是做事,只有當你的認知,知識架構(gòu)能夠得到某些人的賞識之后,財富是他們對你自然而然的獎賞和回報!</p><p class="ql-block">說到這里,很多人或許會抬杠,說我這是抱怨父母不努力。但其實我想說的是,你孩子的命運百分之八十掌握在父母的手里。我們常說: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給的,但我們的命運又何嘗不是呢?</p><p class="ql-block">父母提供的不僅是你的生命,更是將你的命運鎖定了。如果你父母是官員,你出生就是二代,你父母是富豪,你出生就要啥有啥,你父母是底層呢?想想你會有什么命運?父母的苦難不是你帶來的,但是你的苦難卻是他們帶來的,難道沒有你他們就是成功人士了嗎?</p><p class="ql-block">以我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看,從小到大班級里父母有錢的那些孩子,其實普遍學習不是特別的好,也沒有考上特別好的大學,但是你不得不承認,人家最后走向社會混的都比較好。</p><p class="ql-block">所以,有時候我在想,學習到底是為什么呢?這個社會運行的本質(zhì)到底是啥?后來在我讀研的時候明白了。這個社會的本質(zhì)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p><p class="ql-block">你即使有再高的學歷,本質(zhì)上你也要求職。你創(chuàng)業(yè)也好,求職也好,你都是一個被挑選的貨物,等待你的都是被挑選。如果你沒有背景,你只能以現(xiàn)有的學歷作為自己最大的靠山,讓你被別人賞識。而那種父母本身就是上流階層的人,他們只需要父母的一封推薦信,就可以直達云端。</p><p class="ql-block">你努力學習的本質(zhì),就是為了混圈子,遇到那些能夠改變你命運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你為什么活的這么痛苦,生活的這么累?本質(zhì)上就是你的父母認知底下,每一代人都沒有抓住時代的紅利,攀登到上一階層,他們保留著落后固執(zhí)的思想,要求你和他們一樣去生活,卻抱怨你為什么不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底層到今天,可以說,我是徹徹底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改變了以后我孩子的命運。他再也不用遭受我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一切,遭受那么多的白眼和欺負了。</p><p class="ql-block">中國的父母總是讓自己的孩子聽話。其實我一直很不明白,為什么要聽話?直到后來我讀的書越來越多,我逐漸明白了。聽話,我們應(yīng)該聽誰的話?</p><p class="ql-block">聽話的前提是我們應(yīng)該聽誰的?父母的話不是不聽,而是要辯證的聽。要看你父母是什么人,什么身份。如果你父母從商從政,都是官員,大商人。那你一定要聽他們的話,因為人家能夠混到今天這個位置,絕不是輕輕松松就可以達到的。</p><p class="ql-block">而如果你的父母都是很普通的工人、農(nóng)民,那你還要聽他們的話嘛?如果他們真的明白社會的運轉(zhuǎn)機制,他們還會過這樣的生活嘛?</p><p class="ql-block">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孩子能夠和你頂嘴,才是進步的表現(xiàn)。讓他接受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接受除你家庭之外的思想,只有他擺脫了你原有家庭思想的束縛,他才能夠脫胎換骨,改頭換面的重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何家族改變命運,都需要這個家族里出現(xiàn)那個能夠改變家族走向的人。比如從農(nóng)民家庭中出現(xiàn)一個官員,出現(xiàn)一個商人。他們改變了家族長久以來的運行模式,探索出了一條新路,讓家族徹底改變悲慘的命運。</p><p class="ql-block">這樣的人是非常痛苦的,他背負了很多不該他背負的東西。我一直想說一句話,任何一個家族,想要自己的后代在任何一個行業(yè)中以后舒服一點,都需要獻祭一代人的人生。</p><p class="ql-block">你走進了一個新的領(lǐng)域,你沒有任何的背景,你不熟悉這里的各種復雜圈子,一切都是推到重來,你就是一個新人,被欺負,被蹂躪。但是你沒辦法,你只有熬,當有一天你自己有勢力,有人脈時,你就會是自己孩子最大的背景和靠山。</p><p class="ql-block">我很不喜歡我父母說,別人家都是有背景,人家怎么怎么好。但是我就想問,人家上一代的那個背景,難道不是人家那個人自己努力的結(jié)果?人家也是憑借自己一己之力,改變了人家的家族。</p><p class="ql-block">可是大家只會看到他輝煌光彩的一幕,而忽視這個人背后付出了多少的艱辛與痛苦。所以家族里第一個大學生、第一個研究生、第一個體制內(nèi)工作人員,永遠都是最痛苦,最難受的。</p><p class="ql-block">他們只有被欺負、被蹂躪,在這種痛苦之中慢慢成長為一棵大樹,逐步為自己的家族遮風擋雨,成為別人口中那個別人家上面有人的人。</p><p class="ql-block">任何的家族想要改變命運,都需要出現(xiàn)一個改變命運的人,而這個人需要獻祭出自己一代人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父母教育觀念不統(tǒng)一,最后受傷的是整個家庭</p><p class="ql-block">哈嘍,大家好!我是慎老師 昨天一位讀者私信我</p><p class="ql-block">說家里現(xiàn)在的教育氛圍很不好,他跟老婆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很不統(tǒng)一,弄得現(xiàn)在三個人都不舒服。每次他要求什么的時候,到老婆哪里就要打折,最后變成了他是壞爸爸,媽媽是好媽媽。他又不敢和老婆面對面說自己的想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跟他溝通了一段時間后,突然發(fā)現(xiàn),以前的我也是家里的“老好人”</p><p class="ql-block">很多家庭里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老好人”?</p><p class="ql-block">家庭里的“老好人”他不僅是出現(xiàn)在有孩子的時候,沒孩子的時候他也存在。</p><p class="ql-block">這些人往往都有幾個共同的特質(zhì):1.很少直接發(fā)起建議,都是在其他人發(fā)起時再“看風向”;2.他們表現(xiàn)得都很和藹,語氣也很溫柔;3.他們往往從行動跟語言中稀釋了一部分“規(guī)則”或者說“要求”;這些行為,讓原本定義好的KPI指標打了折扣。</p><p class="ql-block">家里最先“搞定”的不是孩子,而是那個總想當“老好人”、隨時推翻規(guī)矩的人。</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想想,以前的我就是這樣人:1.媽媽在焦急的教育孩子的時候,我總是風輕云淡的在旁邊,媽媽說晚上別看手機不要看小視頻了,而我總是偷偷的給孩子看兩個,被發(fā)現(xiàn)的時候還很有理的說:“沒事沒事,就兩個,科普視頻,長知識的”;2.當媽媽說:“我不在家,你倆吃飯別老給孩子點漢堡”。我總是明面上點頭答應(yīng),轉(zhuǎn)過頭中午12點就點好了漢堡套餐。關(guān)鍵我還不善于隱藏,孩子媽媽看到外賣袋,就問:”不是說不讓你給孩子點這些了么?“而我總是厚著臉皮說:“就吃這一次,沒關(guān)系的嘛”;3.當媽媽在跟孩子說:“每天除了完成學習的作業(yè)外,我們還需要再加一點練習,因為馬上月考了,每天練字帖一篇,語文閱讀理解兩篇,數(shù)學思維練習一篇,英語閱讀及英語聽力各一篇......”媽媽的話還沒說完,我就接上了:“太多了吧,減少幾項吧?”</p><p class="ql-block">以上這些場景,就是在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經(jīng)常發(fā)生的。</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想想我這個”老好人“真的是做得很徹底。這樣的老好人,雖然在表面上看著更溫柔,看著更和藹,但實際從教育視角來說,爸爸跟媽媽就形成了對立面。</p><p class="ql-block">這種感覺就像是在拔河,爸爸在繩子這一頭,媽媽在繩子另外一頭,而孩子站在了中間。</p><p class="ql-block">看似隨意的無心之舉,卻是在默默地腐蝕著對方辛苦建立起來的家庭規(guī)則和紀律體系。更嚴重的后果,則是破壞了孩子的邊界感與自我約束的能力。在孩子眼里,很快就會形成一張”畫像“,媽媽不講理,不懂得變通。爸爸更溫柔,更愛自己。</p><p class="ql-block">時間長了,人設(shè)就慢慢形成。但這樣的效果真的好么?我覺得并不好,小的時候孩子判斷好壞的原則很簡單,但是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他需要的不再只是單一滿足了,他的大腦系統(tǒng)建立的更完善,簡單的零食,視頻這些都不能對他再有影響。</p><p class="ql-block">他更任性,更放肆的時候,“老好人”爸爸再跳出來管,說教,吼,甚至動手就失去了教育意義,因為孩子會覺得爸爸這種前后不一的矛盾表現(xiàn)從根本上推翻了父母的人設(shè):父母就是善變的,原來對我的愛都是假的。</p><p class="ql-block">“老好人”的爸爸真的是不懂的這些么?從我自身來說,我那個時候也知道這樣的行為不好,但是內(nèi)心里總是希望能用最簡單、省事的方式來解決教育的問題。</p><p class="ql-block">每次跳出來說那樣的話,也是想讓媽媽,孩子都別那么大的壓力。但實際表現(xiàn)出來的是,家里暫時和平了,沒有從根本解決,每一次我的息事寧人是為下一次積攢爆發(fā)的能量。終于有一天,跟孩子媽媽大吵一架,討論了2個小時,用于統(tǒng)一作戰(zhàn)方針。重新調(diào)整了在孩子面前的人設(shè)。</p><p class="ql-block">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慎老師在其《正面管教》這本書中寫過:“沒有規(guī)矩的愛,就像裹著砒霜的糖”而一味的講規(guī)矩而沒有愛,又會讓孩子產(chǎn)生強烈的抵觸情緒。</p><p class="ql-block">最好的方式,就是平衡。而平衡的基礎(chǔ)則是需要父母建立統(tǒng)一作戰(zhàn)原則。如果父母之間不能達成共識,孩子就會搖擺不定,到底是聽誰的?</p><p class="ql-block">時間長了還會在父母之間鉆空子,因為爸爸媽媽說的都不一樣。沒有一個家庭是一直快樂的和諧的,它必然伴隨著一些沖突,它有可能是意見統(tǒng)一,也有可能是想法不統(tǒng)一。</p><p class="ql-block">“老好人”的出現(xiàn)除了影響了孩子,也會影響夫妻之間的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始終堅持原則的那個人,會覺得不被理解、不被認同,孤單無助。而站在對面的那個人,會覺得太事兒了,太多要求了,壓抑無比。</p><p class="ql-block">雙方在情緒上的孤獨感和疲憊感不斷增加,如果不去釋放,不去調(diào)劑,那么很有可能轉(zhuǎn)化成更深的怒與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局面要如何改善?首先,每個人要先理解一件事,分歧是如何產(chǎn)生的?</p><p class="ql-block">從根源上說夫妻雙方不能在教育上形成基本共識的原因是認知差異。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及教育背景下的認知差異,不要奢求一下子改變這一點,因為這是幾十年來養(yǎng)成的習慣。</p><p class="ql-block">先緩慢的接觸,私下溝通。即使是因為意見不統(tǒng)一而爭論都沒問題,但面對孩子時,一定要保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當然這里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也不能太“明顯”,就像我兒子說的:”你們兩個人合起來批評教育我一個人,你們覺得這樣有意思么?“。</p><p class="ql-block">這樣容易讓孩子感覺到被針對,這時候先主張的人堅持原則,而另外一方要通過思想教育給孩子做輸入。</p><p class="ql-block">就像一個是司令,一個是政委。即便是改變不了“老好人”的人設(shè),也要認識到有些影響孩子成長的底線不能放棄?!袄虾萌恕币斫?,做“壞人”并不意味著不愛孩子。而一直扮演“壞人”的一方,也應(yīng)該適時地調(diào)整一下方式方法。不要總是表現(xiàn)得“冷酷無情”。</p><p class="ql-block">寫在最后</p><p class="ql-block">有時候,規(guī)矩必須嚴肅到每個細節(jié),適當?shù)淖尲彝シ諊p松一些、溫暖一些,反而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告訴孩子什么是底線,哪些可以碰。而不是告訴他全是規(guī)矩的“刺”,不要讓這些刺像是一個籠,籠罩著一家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