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閱己 悅己 越己</p> <p class="ql-block">一,閱己</p> <p class="ql-block"> 蘇格拉底說過:“未加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實際上讓我們通過了解認識自己,體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有人說:人生本無意義,一切都是偶然。人生到死,開頭與結尾都不是我們自覺自愿的,而中間的才是人生,這個過程怎么度過,就是自己的事了。我們不能決定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決定人生的寬度,如何度過這一生,必須弄清: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到哪里去?弄不清,這一輩子就是重復了三萬天。</p> <p class="ql-block">蘇格拉底提出:認識你自己,把古希臘哲學由注重自然轉到了注重人,認識自己的方向。他告誡人們,與其認識世界,不如多認識自己。</p> <p class="ql-block">《孫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p><p class="ql-block">《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 知者明。</p> <p class="ql-block">閱己,充分認識自己,弄清自己的優(yōu)勢劣勢,認清自己的志向目標,</p><p class="ql-block">打好為人處世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二.悅己</p><p class="ql-block">1.認識自己,便需接納自己不足</p><p class="ql-block">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蘋果,只是哪個是否合上帝的口味,咬的輕重而已。接納不完美,方能擁抱更完整的世界,存一份缺憾,方能積蓄更恒久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2.別把自己不當人,也不把自己太當人。人這種生物體內有個復雜的機制,能自我修復,更能自我療愈。你就是你,在這個世界上的絕版,唯一的,獨一無二的,不必羨慕他人,他人再好都與你沒關。他人有自己的因果,你有你的因果,強行否定自己而模仿他人,必陷于邯鄲學步的窘境。</p> <p class="ql-block">三.越己</p><p class="ql-block">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你有鴻鵠之志,有鵬程萬里之因,有一鳴驚人之能,別委屈自己,別耽誤自己,海闊天空,那就是你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2、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功名,游于天地之間而無所待,莊老知止、虛己、藏鋒、不爭,體悟了天地之道,順其自然,依天道行事。正如《遙遠的救世主》中說:“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lt;/p> <p class="ql-block">3,放空心靈,保持心靈寧靜,做好手頭小事,做快樂的平凡人。</p> <p class="ql-block">做好自己,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鴻鵠安知燕雀之志,你不是魚,怎么道魚不快樂,劃清自己別人的課題,別隨意打擾他人的快樂幸福。當然燕雀受認知所限,任何人不必以高大上的愿景去教育他們,因為改變自己是神,改變他人就是神經病。</p> <p class="ql-block">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盡人事聽天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有的失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得到,堅信"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既使生活是一地雞毛了,都要把它收攏起來扎成撣子。</p> <p class="ql-block">4、奉獻擔當</p><p class="ql-block">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生的意義是奉獻,增加對他人對社會的興趣,增強合作。孟子也說過:"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儒家提倡:“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博施濟眾”;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任重道遠,死而后已”。佛家高僧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普渡眾生”。以己之力推動社會發(fā)展,是一種高尚的人生選擇。</p> <p class="ql-block">5,未來不迎,過往不戀,當下不雜,明心見性,活在當下,按適合自己的方式度過此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