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稱:俺老孫來也</b></p><p class="ql-block"><b>美篇號:37572754</b></p> <p class="ql-block"><b> 最早接觸到老舍先生文學作品的時間,我若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在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語文書本里有《駱駝祥子》的選段,文中故事里的人物和命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在初中的課堂上,《四世同堂》的片段也讓我初次窺見到那個時代的冰山一角。</b></p><p class="ql-block"><b>今年的九月三日,是我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八十周年紀念日,為了表達我對先烈的緬懷和對和平的珍視,日前,我走進圖書館,尋尋覓覓,找到了老舍作品,再次捧起了《四世同堂》,重溫字里行間那段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心中感慨萬千,既有對歷史的敬畏,也更能體會到老舍先生筆下,那份家國情懷的深沉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fā),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碎了北平的寧靜,老舍先生身處亂世,目睹了同胞們的苦難與不屈,心中充滿了悲憤和力量,他拿起筆,將這份情感傾注與文字之中,創(chuàng)作出了《四世同堂》,這部作品不僅是對歷史的記錄,更是對民族精神的頌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巨著,這部作品不僅是他對民族命運的深刻反思,更是對普通民眾在戰(zhàn)爭洪流中掙扎求生的真實寫照。老舍先生以北京小半圈胡同為背景,通過祁家四代人的命運變遷,展現(xiàn)了整個民族在戰(zhàn)爭中的苦難與抗爭,以及人性的光輝與陰暗。</b></p> <p class="ql-block"><b> 合上書頁,放回書架,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北平小羊圈胡同的煙火氣與血淚史仍在眼前交織。這部作品最動人的,是它“以小見大”的敘事力量,沒有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只有祁老人囤糧保家的執(zhí)念、小妞子拒吃“共和面”餓死的慘劇、冠家攀附權貴的丑態(tài)。這些日常碎片拼湊出的,是八年淪陷中最真實的集體創(chuàng)傷,普通民眾在暴力碾壓下的生存困境,比任何戰(zhàn)場描寫都更刺痛人心。老舍先生用“生活史即戰(zhàn)爭史”的視角,讓我們看見,戰(zhàn)爭從不是遙遠的硝煙,而是滲透在每一口糧食、每一次低頭中的凌辱。</b></p> <p class="ql-block"><b> 老舍先生的筆,既是溫情的記錄者,也是鋒利的批判者,他在槐樹下的棋局、小販的吆喝聲中復原了老北京的民俗畫卷,卻又讓這些文化符號在戰(zhàn)火中漸次崩塌,成為傳統(tǒng)文明遭遇重創(chuàng)的象征。祁老人堅守的“四世同堂”理想,既是家族凝聚力的根基,也在國破時淪為精神桎梏,這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辯證思考,讓作品有了超越時代的深度。</b></p><p class="ql-block"><b>?當抗戰(zhàn)勝利的消息傳來,小妞子卻永遠閉上了眼睛——老舍用這樣的結(jié)局告訴我們:勝利從不是輕松的凱歌,而是無數(shù)小人物用苦難與犧牲換來的。它提醒我們:民族的脊梁,從來不是少數(shù)英雄的壯舉,而是無數(shù)普通人在破碎世界里,依然選擇“貨真價實地活著”的倔強。</b></p> <p class="ql-block"><b>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以一方胡同為舞臺,用祁家、錢家、冠家的命運沉浮,編織出一部淪陷區(qū)的平民史詩,讓我在柴米油鹽的細節(jié)里,讀懂了戰(zhàn)爭的殘酷與人性的重量。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xù)仇恨,而是為了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會以史為鑒,傳承這份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踔厲奮發(fā),讓“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信念代代相傳。(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