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號:15369503</p><p class="ql-block">昵稱:未暾山</p><p class="ql-block">圖片和音樂選自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原創(chuàng)首發(f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01</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wG大串聯(lián)時期,沉重的交通壓力,迫使我們一行身穿綠軍裝,扎著軍用皮帶,斜挎軍用水壺的"紅衛(wèi)兵",一面紅旗在前面引路,上書"紅衛(wèi)兵長征小分隊",昂首挺胸徒步向目的地—重慶歌樂山渣滓洞、白居館進發(fā)。</p><p class="ql-block">那時交通不發(fā)達,山路蜿蜒盤旋,隨時都會迷路。好在一路都有紅色路標指引。沿途的風景是無暇顧及的,只有《黃繼光烈士紀念館》、《邱少云烈士紀念館》、《朱德紀念館》、紅巖村才是我們流連忘返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都是十幾歲的娃娃,近千里的路程走了十二、三天。腳上打起了"血泡",兩腿沉如鉛重,且痛得連蹲廁所都呲牙咧嘴。但是誰也沒打退堂鼓,男同學幫女同學背包,危險路段,大家都手牽手,翻山越嶺,唱著"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紅歌,奮力向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02</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一個深秋的午后,陽光斜斜地灑在紅巖村老城區(qū)的舊書攤上,泛黃的紙頁在微風里輕輕翻動,像是一群沉默的蝴蝶。我蹲在一堆舊書中,指尖忽然觸到一本暗紅色封面的書,封面上方印著鐮刀與錘子的圖案,下方是遒勁有力的四個字:《紅星照耀中國》。書脊已經(jīng)有些磨損,但那抹紅依舊鮮明,仿佛從未被歲月褪去。我翻開扉頁,一行鋼筆字躍入眼簾:“贈予吾兒,愿你心中有光?!惫P跡墨色沉靜,卻帶著灼人的溫度。我輕輕合上書,仿佛合上了一段塵封的時光——這本紅書,就這樣悄然走進了我的生命。</p><p class="ql-block">我買下它時,并未預料到它會成為我精神世界的引路人。起初只是被它厚重的歷史感吸引,像拾起一塊沉入河底的石頭,想看看它究竟承載了多少風雨。可當我真正讀進去,才明白,這哪里是一本書,分明是一束火把,照亮了我未曾踏足的精神原野。斯諾筆下的延安,不是教科書里干癟的名詞,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穿著補丁軍裝卻眼神明亮的戰(zhàn)士,騎著馬在黃土高原上奔走的青年,還有那位總在窯洞前曬太陽、談笑風生的“老毛”。他們不是神,是人,卻因信仰而超越了人。我讀到紅軍長征的章節(jié),手指不自覺地顫抖——那些翻雪山、過草地的夜晚,戰(zhàn)士們用體溫焐熱凍硬的干糧,用歌聲驅(qū)散死亡的寒意。他們不是不怕死,而是心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一刻,我坐在書桌前,窗外是城市的霓虹,而我的心里,卻燃起了一簇來自黃土高原的篝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03</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靜靜的夜晚,兩個特務從女牢房帶走了一個同志。她,就是人們都熟悉的江姐,本名叫江竹筠,童工出身,從1939年入黨以來,一直在白區(qū)工作。</p><p class="ql-block">1947年夏,劉鄧大軍渡過黃河南下,蔣管區(qū)人心大振,當時,重慶地下黨決定派一批同志,到川東去支援農(nóng)村里黨的活動,發(fā)動武裝起義,迎接解放。幾個月后,由于叛徒的出賣,1948年夏天,江姐在萬縣被捕,立即被押送到重慶渣滓洞集中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敵人從叛徒口中知道,江竹筠是地下黨下川東地委委員。中美所的特務們滿以為完全可以嚇唬住一個女人,從她口里得到需要的東西。一個多月的時間,劊子手一直沒有中斷過對江姐的嚴刑審訊。這天夜間也不例外。同志們緊偎在牢門口,靜靜地守望著。</p><p class="ql-block">刑訊室距牢房不遠,夜里聲音顯得特別清晰。</p><p class="ql-block">“講講講?講講講?”劊子手絕望地嘶叫起來。</p><p class="ql-block">江姐回答說:“上級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級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但這都是我們黨的秘密,不能告訴你們!”江姐沉靜、堅強的聲音,使人想起了她在外邊工作的時候,在同志們面前浮過一副微笑著、充滿勝利信心的面容,對工作是那樣認真負責,對同志像大姐姐似的關懷,特別是對剛參加黨不久的新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劊子手們冷笑說:“好吧,讓我們幫助你一下,你就說了?!?lt;/p><p class="ql-block">開初,他們把江姐倒吊了許久。江姐的嘴唇連動也沒動一下。劊子手們急了,把江姐的雙手綁在審訊室的柱子上,他們采用了釘竹簽子的刑法。一根一根的竹簽子,從她的手指尖釘進去。竹簽釘進指甲以后,碰到指骨上,裂成了無數(shù)根竹絲,從手背、手心穿出來……每釘進一根竹簽,江姐就昏過去一次,接著就聽見一次次潑水的聲音。潑醒過來,又一釘……</p><p class="ql-block">“說不說?說不說?”劊子手們把鐵錘高高舉起,瘋狂地吼叫著,沒有聽到江姐的聲音?!麄儼纬稣礉M肉絲和碎骨的竹簽,再釘進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是一陣令人心碎的潑水的聲音!</p><p class="ql-block">沒有聽到江姐一絲絲呻吟!……</p><p class="ql-block">這天夜里,渣滓洞的人們通夜未眠。</p><p class="ql-block">朝霞終于又透過山峰,陽光瀉滿了山谷。高墻邊的黑漆鐵門一響,人們忙聚在風門口張望。只見兩個特務拖著一個昏迷不醒的軀體,向院壩里移動。江姐熬受了一夜的折磨,失血過多,完全失去了知覺,野獸們什么也未得到,最后只得把她又拖回牢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陽光照耀下,江姐的面孔顯得分外蒼白。緩緩流動的微風,紅色的朝霞,使江姐的眼慢慢張開,從昏迷中逐漸清醒過來。當她發(fā)現(xiàn)扶著她的是兩個兇殘的特務時,她聚集了全身的力量,狠狠地推開了他們,自己邁開了腳步,對著同志們浮過一絲美麗的令人尊敬的笑容,仿佛在告訴大家說:“毒刑、拷打,算不得什么!”受過嚴重摧殘的身體,太衰弱了,江姐才走了兩步,又昏倒了。女牢房的同志把江姐扶回了牢房。</p><p class="ql-block">遭受敵人嚴刑拷打時,因為忍痛,緊咬著牙關,連嘴唇也咬破了。</p><p class="ql-block">渣滓洞集中營的人們都關心著江姐的身體,都為江姐的英雄行為而感到驕傲。每個牢房的同志,都寫了慰問信和詩秘密地傳到女牢。</p><p class="ql-block">江姐終于醒過來了,同志們的關懷和慰問,使她很激動。她請人代筆給同志們回了一封信,信上有這么幾句話:“同志們太好了,我算不了什么!……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做的,但是共產(chǎn)黨員的意志是鋼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我在紅巖村買的第二本書《紅巖》的內(nèi)容,我是流著悲憤的淚水讀完這節(jié)的,里面還有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們都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事實上,他們成了我參軍、入黨的引路人。他們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正是我血液中流淌的紅色基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04</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后來,我在大學組織過一場讀書會,主題就是“紅書與我們的時代”。同學們帶來了《紅巖》《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書頁間夾著便簽,寫滿批注。一個女生讀到江姐受刑的段落時,聲音哽咽:“她明明可以活,為什么非要死?”我望著她濕潤的眼睛,輕聲說:“因為她選擇了信仰?!蹦且豢?,教室里靜得能聽見心跳。我們討論革命與犧牲,也討論理想與現(xiàn)實。有人說,那個年代太遠了,我們無法共情;也有人說,正是因為我們過得太安逸,才更需要這樣的書來“刺痛”我們。我看著那一張張年輕的面孔,忽然覺得,紅書的精神,就像一顆種子,只要有人愿意讀,它就會在新的土壤里生根發(fā)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這些書靜靜躺在我的書架上,書脊微微彎曲,像一位歷經(jīng)風霜卻依然挺立的老人。每當我迷?;蚱v時,總會取下它,翻開某一頁,讀一段文字。它不提供答案,卻總能讓我重新看清方向。我漸漸明白,紅書的意義,不在于它記錄了怎樣的歷史,而在于它如何喚醒我們內(nèi)心對正義、對理想、對家國的本能向往。它是一面鏡子,照見先輩的熱血,也照見我們自己的靈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說,這個時代不再需要紅書了??晌覅s覺得,正因為我們身處和平,才更需要這樣的精神坐標。它提醒我們,今天的安穩(wěn)不是理所當然,而是無數(shù)人用犧牲換來的饋贈。它教會我們,個人的命運,從來與國家的脈搏同頻共振。當我讀到建設者們在戈壁灘上建起第一顆衛(wèi)星發(fā)射塔,當我知道科學家們隱姓埋名幾十年只為國家核盾牌,我終于懂得,所謂家國情懷,就是愿意為比自己更大的事物去燃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只要有機會,我總會給學生、讀者推薦這些書。有個人讀完后留言:“老師,我以前覺得英雄離我很遠,現(xiàn)在我覺得,他們就在我心里?!蔽一貜停骸澳阈睦锏哪穷w紅星,就是他們留給我們的火種?!笔前。t書指路,指的不是一條過去的路,而是一條通往未來的路——一條由信仰、責任與愛鋪就的路。它不喧囂,卻始終明亮;它不強制,卻自有力量。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那束光的傳遞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