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9日在盤錦市紅海灘上,我們首先看見的是海鷗,在空中不停地盤旋,并俯沖下至紅色植物堿蓬草?下捕捉螃蟹。循著紅色植物望去,還發(fā)現(xiàn)兩只長彎嘴灰色有斑紋的鳥,展翅時很像編織物,后細(xì)看是大杓鷸,它們在紅草下捕蟹,見到人時立即飛走。在較遠(yuǎn)的沼澤地還發(fā)現(xiàn)一只大杓鷸,它很怕人,躲避得很快。</p> <p class="ql-block"> 大杓(sháo)鷸(yù) (英文名:Far Eastern Curlew,學(xué)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是鸻形目丘鷸科杓鷸屬的鳥類。又名: 紅背大勺鷸、紅腰勺鷸、彰雞,大型涉禽,以超長的彎刀狀喙聞名。其體長60-66厘米,翼展可達(dá)110厘米,體重介于565-1150克之間,是世界上最大的沙錐鳥。繁殖季節(jié)在東北亞的沼澤和湖岸,非繁殖季節(jié)則主要在澳大利亞沿海地區(qū)。</p><p class="ql-block"> 保護(hù)級別 瀕危(EN)IUCN標(biāo)準(zhǔn)、中國《國家重點(diǎn)保護(hù)野生動物名錄》二級</p> <p class="ql-block"> 大杓鷸體長53-66厘米,體重390-1350克,雄鳥平均比雌鳥輕約110克;翼展97-110厘米。擁有最長的喙,長達(dá)184毫米。頭部圖案簡單,上體有暗色羽心和淡色邊緣;胸部和兩側(cè)細(xì)紋密布;翼下覆羽密集條紋棕色。與白腰杓鷸相比,背部、腰部及翼下覆羽非白色,色彩更暖,腰部呈淡褐色。</p> <p class="ql-block"> 大杓鷸棲息于開闊的苔蘚沼澤、過渡性沼澤和濕地牧場,以及小型湖泊的沼澤岸線。非繁殖季節(jié)主要在沿海地區(qū),如河口、紅樹林沼澤、鹽沼、潮間帶泥灘或沙灘,尤其偏好有廣泛海草(Zosteraceae)草甸的地區(qū)。以昆蟲、貝類、甲殼類和蠕蟲為食,利用長喙探測泥沙中的獵物。</p> <p class="ql-block"> 大杓鷸繁殖期為4月至7月,營巢于沼澤濕地或湖邊沼澤的土丘上,巢較為簡陋,每次產(chǎn)卵4枚,卵呈橄欖褐色或橄欖綠色,帶有褐色或綠褐色斑點(diǎn)。</p> <p class="ql-block"> 大杓鷸繁殖于俄羅斯遠(yuǎn)東地區(qū)至中國東北,非繁殖季節(jié)分布于澳大利亞、臺灣、東南亞、菲律賓等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