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涇縣荷花塘的西南角有一條巷子,叫南北向的馬家巷,名字的由來巷子的南端是馬家祠堂,在靠西門口這邊有一個很大的廣場它又叫馬家坦。我說不上來馬家巷的故事,我只是知道我工作的時候住在縣委大院里,我經(jīng)常從這個巷子走到西門口我爸媽家。 </p><p class="ql-block"> 馬家巷是遇多個巷子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東來巷,文昌巷等。我有一個同學就住在馬家巷的支巷文昌巷里,他叫王尚全,小學同學直到高中畢業(yè),下放之后上調(diào)到農(nóng)機修造廠當工人,七八年高考,畢業(yè)之后分配到宣城地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工作,正巧我哥哥朱永芳是中醫(yī)科的主任,他稱呼我哥為朱先生和朱老師,所以我們走的更近了。后來作為人才引進去了南京金陵石化煉油廠醫(yī)院擔任副院長,退休后一直關心家鄉(xiāng)的人文歷史。由于我對馬家巷不太了解,想到他時就問一問,通過他有了解知道一些這方面的故事,他家位于涇縣城西門口和北水關之間的環(huán)城北路18號,即現(xiàn)在的文昌巷東來巷路口。住著明末建設的祖宅里,門頭上有漢白玉的石匾,刻有兵部尚書李邦華書寫的,每個字六十公分見方的“相國第”三個雄渾有力的大字。那是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地方,我找了一下也不見這個“相國第”了。原來是在文革后期被一場大火毀了。 </p><p class="ql-block"> 靠南面到西門口的地方原來有一個大屋,是馬家祠堂。解放以后政府收購給了物資局,(就是現(xiàn)在的南門幼兒園和老司法局一帶)。在馬家巷有一《大夫第》是清未民初的房子,原先住有三四家,現(xiàn)在只有一個伍師傅夫妻倆住在里面,伍師傅不是涇縣人,原先祖輩是巢湖過來的,這個姓氏在涇也不多,伍師傅年齡和我差不多(七十左右)伍師傅原先在縣化肥廠上班,后來下崗,什么事情都干過賣茶葉、賣西瓜,等經(jīng)商活動,現(xiàn)在在百元新村做環(huán)衛(wèi)工人,伍師傅的老婆身體不好,在家燒燒飯干干家務,幫伍師傅整理搞衛(wèi)生收回來的瓶瓶罐罐的。 </p><p class="ql-block"> 在大夫第和馬家祠堂中間的馬家坦北邊大屋,原先是王家的祖產(chǎn),清朝時賣給了馬家。大屋里有幾塊有模有樣的石雕,不知道讓誰賣了,聽說后來找不到是誰干的,事情不了了。在大夫第對面原來住了一個王炳貴他是縣委大院機關食堂的師傅,她愛人還是我的一個同鄉(xiāng),(現(xiàn)在她也不住在這個地方了)。我在(縣委)廣電局上班的時候經(jīng)常在這里買飯菜,旁邊還有一個用鍋爐燒水的賣水的水爐子,現(xiàn)在這里成了棋牌室和城北耶穌集聚地了。 </p><p class="ql-block"> 馬家巷所在區(qū)域也在這漫長的歷史變遷中不斷發(fā)展,雖關于它本身的具體歷史事件記錄不多,但它作為城市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jīng)芸h整體歷史發(fā)展的影響,承載著當?shù)鼐用裨诓煌瑲v史階段的生活記憶和文化傳承。</p> 荷花塘西南角的一個巷子—馬家巷 東來巷 馬家巷 老縣委大院里面的住戶 老縣委大院里面的房子,門口玩耍的小女孩。 這個是縣委大院里面的職工樓房,我原來就住在職工房子旁邊,房屋拆遷了。 大夫第, 大夫第門口 大夫第里面的文革的標語 大夫第里面的房子 大夫第門口擺了幾把椅子,聊天坐的<div><br></div> 伍師傅的老婆,在幫助整理瓶瓶罐罐。 伍師傅,在小區(qū)里面搞衛(wèi)生。 馬家巷,轉(zhuǎn)彎處行人 馬家巷 馬家巷的行人 馬家巷行人 這里也是交通要道 巷子里面的老人 出門走走 這個人是很有名氣的,叫吳小起,在原來的服裝社工作,后來到電機廠工作。 這個是一戶人家在搬運物件, 這個就是馬家坦大屋的大門口,吳小起就住在這里。 大屋里面的水池子。 這個石雕,多么漂亮,可惜丟了兩塊, 大屋里面的花墻 大屋里面的偏屋的門樓子(據(jù)說是三國的故事) 大屋門口,小貓 大屋旁邊的一個偏屋 這個就是西門口的幼兒園,就是原來“相國第”的舊址 西門口老司法局,就是原來”相國第“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