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位于西長安街的首都博物館,“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遺址專題展”吸引了眾多游客。置身展廳內(nèi),當(dāng)指尖在互動屏上觸碰到伯矩鬲的牛頭紋細節(jié)時,冰冷的玻璃背后,三千年前的青銅光澤仿佛穿透了時光。琉璃河遺址專題展用180多件(套)文物鋪就的,不僅是西周燕國的歷史長卷,更是北京這座古都的文明開篇。</p><p class="ql-block"> 展廳中,國寶級文物的陣列堪稱震撼。北京地區(qū)最大的堇鼎巍然矗立,七牛頭造型的伯矩鬲盡顯莊嚴氣度,而克盉內(nèi)壁的銘文更是字字千鈞——“授民授疆土”的記載,為北京三千年建城史寫下了最堅實的考古注腳。更令人動容的是那些首次亮相的“新面孔”,2021年出土的作冊奐卣與半個世紀前發(fā)現(xiàn)的文物前輩重逢,它們身上的“太保墉燕”銘文互為印證,揭開了召公筑城的千古謎團。這些青銅器不再是沉默的器物,而是刻著歷史密碼的“史書”,見證著周人開拓北國的雄心。</p><p class="ql-block"> 展覽的巧思更在于古今的對話。大型遺址沙盤復(fù)原了西周燕都的“雙重城垣”,讓人想起考古人所說的“三千年前的二環(huán)路”。銘文互動解讀屏前,學(xué)生們專注破譯的身影,恰是文明傳承的生動注腳??萍甲尶脊挪辉龠b遠:通過同位素分析,我們知曉作冊奐從原遷而來的遷徙軌跡,三維測控技術(shù)則厘清了城址布局的營建智慧,那些兼顧防御與民生的規(guī)劃,至今仍給城市建設(shè)以明顯的啟示。那些保持著“出廠狀態(tài)”的文物仿佛還能聽見當(dāng)年的車馬轔轔。從碳化的粟黍種子到精美的象牙器,從平民墓葬的簡樸到燕侯墓地的規(guī)制,展品勾勒出的不僅是貴族的生活,更是一個城邦的煙火人間。讓我們讀懂了為何琉璃河遺址能印證中華文明的特質(zhì):雙重城垣的規(guī)劃彰顯創(chuàng)新性,中原與地方文化的融合凸顯統(tǒng)一性,三千年未絕的脈絡(luò)則見證著連續(xù)性。</p><p class="ql-block"> 從召公筑城到今日京華,琉璃河遺址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的基因密碼。內(nèi)容豐富的展覽讓我們看見歷史,更讓我們懂得:北京的厚重,早已刻在青銅的紋路里,流淌在三千年的城脈中。</p> <p class="ql-block"> 首都博物館一層大廳的景德街牌樓,是北京城的古建筑。原有兩座,最初橫跨京城阜成門內(nèi)大街,分立于歷代帝王廟圍墻的東西兩側(cè),是皇家壇廟建筑的一部分。1953年夏,因妨礙交通被拆除。在梁思成的呼吁下,牌樓構(gòu)件、榫卯結(jié)構(gòu)基本完整保留。首都博物館新館落成后,該牌樓成為第一件入館的展品。2003年年底,由北京古建筑博物館的修復(fù)人員重新安裝于首都博物館禮儀大廳內(nèi)。正面進行了彩繪,背面古舊班駁,基本保留了原貌。</p> <p class="ql-block"> 堇鼎銘文隱古幽,太保墉燕震九州。</p><p class="ql-block"> 荒垣土掩諸侯骨,青玉光凝漢月秋。</p><p class="ql-block"> 薊野風(fēng)沉三千年,宮基塵鎖逐風(fēng)流。</p><p class="ql-block"> 誰言殷禮無尋處,璜璧煌然照冕旒。</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