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日的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qū),法國梧桐掩映,這里曾的法國租界。2025年10月18日,我與茍曉曦等四位同伴一同踏入這座百年學府,在歷史與科技交織的空間里,追尋錢學森先生留下的科學足跡。從古樸的建筑到現(xiàn)代的展館,每一處都鐫刻著中國近代科技發(fā)展的厚重印記,仿佛時光在此凝滯,只為訴說這位科學巨匠的赤子之心。</p> <p class="ql-block">穿過一條靜謐的小徑,我們來到一座傳統(tǒng)中式門樓前。綠瓦橙柱,紅燈高掛,石獅靜立兩側(cè),宛如守護著一段被歲月封存的記憶。陽光斜照在斑駁的石獅身上,與頭頂飄動的紅燈籠交相輝映,古意中透著溫情。門楣上“天壇大觀園”五字莊重醒目,雖不知其確切來歷,但那一刻,我忽然覺得,這不只是校園的一角,更像是通往某種精神源頭的入口——而我們將由此啟程,走近那位把智慧獻給蒼穹、把忠誠交給大地的中國科學家。</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錢學森圖書館赫然矗立。紅磚外墻帶著強烈的現(xiàn)代感,浮雕如思想的脈絡(luò)般延展,仿佛整座建筑本身就是一篇凝固的科學論文。門前那塊刻著“錢學森圖書館”的巨石,在陰沉的天空下顯得格外肅穆。導(dǎo)覽牌清晰標注著各個展區(qū),其中一塊寫著“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短短幾字,卻重若千鈞。他不是被神化的符號,而是一個在民族最需要的時候,毅然轉(zhuǎn)身、逆風歸國的人。他的選擇,讓中國的航天事業(yè)有了起點,也讓科學精神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p> <p class="ql-block">錢學森在上海交通大學學習期間奠定了其科學事業(yè)的重要基礎(chǔ)。他1929年以總分第三名考入交大機械工程學院鐵道機械工程專業(yè),后因目睹日軍侵華暴行轉(zhuǎn)向航空工程,展現(xiàn)出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赤子之心。</p><p class="ql-block">一、學業(yè)成就與嚴謹學風</p><p class="ql-block">優(yōu)異成績:三年級后平均成績達90.44分,居全班第一,多次獲免學費獎勵及"老山德培獎學金"。</p><p class="ql-block">治學細節(jié):1933年水力學考試中因漏寫"ns"下標被扣4分(得96分),體現(xiàn)交大"重理解、嚴要求"的教學傳統(tǒng)。</p><p class="ql-block">知識拓展:每日泡圖書館研讀機械、航空等領(lǐng)域中外著作,并參與管弦樂隊等活動,德智體全面發(fā)展。</p><p class="ql-block">二、家國情懷驅(qū)動專業(yè)轉(zhuǎn)向</p><p class="ql-block">“航空救國"的抉擇: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親歷日機轟炸,毅然從鐵道工程轉(zhuǎn)向航空工程,選修航空課程并自學前沿理論。</p><p class="ql-block">科研萌芽:畢業(yè)前發(fā)表《氣船與飛機之比較》《火箭》兩文,分析飛行器技術(shù)前景,為其日后航天研究埋下種子。</p><p class="ql-block">三、畢業(yè)與深遠影響</p><p class="ql-block">1934年以機械學院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總平均89.10分。</p><p class="ql-block">破格留美:考取清華大學庚款留美公費生(航空機架設(shè)計),成為該專業(yè)唯一錄取者,赴加州理工學院深造。</p><p class="ql-block">母校情結(jié):1955年歸國后兩度重返交大,參觀實驗室并座談;如今"錢學森圖書館"成為傳承其科學精神的重要陣地。</p><p class="ql-block">錢學森在交大的五年,既是知識體系的厚積薄發(fā),更是"科學報國"信念的扎根之地。他曾感慨:"上海交大嚴謹?shù)膶W風和廣闊的知識視野,為我一生的事業(yè)奠定了根基。"這份赤子情懷,至今激勵著無數(shù)青年學子。</p> <p class="ql-block">走進館內(nèi),時間仿佛被壓縮成一頁頁泛黃的手稿。展柜中,有他在美國拒絕購買保險時寫下的文字:“作為中國人,我對保險不感興趣,一美元也不存?!睕]有豪言壯語,卻字字如釘,敲進人心。旁邊是周總理親筆簽署的任命書——1957年2月18日,錢學森被任命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那一行毛筆字工整沉穩(wěn),像是一份托付,也像是一聲號角。從此,中國的導(dǎo)彈與航天事業(yè),終于有了掌舵人,而他的腳步,也正式踏上了歸國報效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錢學森的經(jīng)典名句,纂刻在歷史長河中…</p> <p class="ql-block">錢學森的手稿懸掛頭頂,如同飄逸的云朵…</p> <p class="ql-block">展廳中央,一組紅色立方體整齊排列,由4038頁手稿復(fù)刻而成,宛如一座用思想壘起的豐碑。講解牌上說,這些紙頁不只是公式與推演,更是他對民族命運的深思。我站在它面前,仿佛看見那個在燈下伏案的身影——沒有掌聲,沒有聚光燈,只有筆尖劃過紙面的沙沙聲,和一顆始終朝向東方跳動的心。那是科學的孤獨,也是信仰的堅守。</p> <p class="ql-block">一份1955年的《洛杉磯時報》靜靜躺在展柜中,標題赫然:“Jet-Propulsion Scientist Sailing to Red China”。配圖是他在歸國船上與家人相依的畫面,笑容溫和,眼神堅定。那一刻,他不再是教科書里的“航天之父”,而是一個帶著家國夢想漂洋過海的游子。那艘船載著的,不只是一個家庭,更是一個民族對未來的期盼,是對科學報國之路的堅定啟航。</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謀劃衛(wèi)星發(fā)展藍圖”幾個大字格外醒目。從1957年起,他就開始思考中國人何時能將衛(wèi)星送上太空;1965年,他正式提出人造衛(wèi)星研究計劃,并設(shè)計了“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如今回望,那些看似遙遠的構(gòu)想,早已化作“東方紅一號”的悠揚樂曲,在浩瀚宇宙中回響,也回響在每一個仰望星空的中國人心里。</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看到月球儀,上面已經(jīng)被科學家命名山川河流。</p> <p class="ql-block">第一個中國人造衛(wèi)星…</p> <p class="ql-block">一面墻上掛著一張時間軸圖表,清晰標注著他一生涉足的學科領(lǐng)域:從鐵道機械到航空工程,從空氣動力學到控制論,再到系統(tǒng)工程與教育科學……他的思維如星河般延展,卻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如何讓科學服務(wù)于國家與人民。最讓我動容的是他在美國期間寫下的一段話:“作為中國人,我對保險不感興趣,一美元也不存?!边@不是清高,而是一種深刻的歸屬感——他的未來,早已與故土綁定,他的科學,注定要為祖國燃燒。</p> <p class="ql-block">在模型展區(qū),一排五代導(dǎo)彈靜靜陳列,每枚前方都配有說明牌,講述其型號與歷史意義。它們不再是冰冷的武器,而是那個自力更生年代里,科學家們用智慧與汗水鑄就的盾牌。旁邊的大屏幕上播放著火箭發(fā)射的畫面,轟鳴聲仿佛穿透時空,喚醒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那一刻,我仿佛聽見了科學的力量在天地間回蕩。</p> <p class="ql-block">轉(zhuǎn)角處的一面墻寫滿了數(shù)學公式,“線性代數(shù)”四個藍字高懸其上,燈光照亮了那些復(fù)雜的符號。而在另一面展墻,我看到他回憶母親教他寫字的手跡:“1995年3月6日,我仍記得母親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寫下‘天地玄黃’?!笨茖W巨匠的童年,原來也始于最樸素的啟蒙。這份溫情,或許正是他一生堅守初心的源頭,是他在異國他鄉(xiāng)仍不忘來路的根脈。</p> <p class="ql-block">錢學森具有超人的藝術(shù)天賦,小提琴、鋼琴、長笛都精通…</p> <p class="ql-block">沖破重重阻力,回國的行李箱,記載那難忘歲月和險阻。</p> <p class="ql-block">錢學森對生活要求極低,這是他家客廳的沙發(fā)茶幾,陳設(shè)簡約。</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站在“七不”原則的展板前久久未動:不題詞、不寫序、不參加評審會、不出席應(yīng)景活動……這位功勛卓著的科學家,晚年竟以如此克制的方式守護著學術(shù)的純粹。他拒絕成為符號,只想做一名真正的“人民科學家”。這份淡泊,比任何榮譽都更令人敬仰,也讓我明白,真正的科學精神,不在喧囂,而在靜默中的堅守。</p> <p class="ql-block">走出圖書館,校園深處,新上院、大禮堂、凱原法學院等歷史建筑靜靜佇立,銘刻著交大的文脈傳承。一張校園平面圖指引我們穿行其間,最終停駐于人文學院門前,紅磚灰路,光影斑駁,一如學術(shù)之路的沉靜深遠。走過這一程,我忽然明白:追尋錢學森的足跡,不只是參觀一座圖書館或看幾件展品,而是去感受一種精神的延續(xù)——那是對真理的執(zhí)著、對家國的忠誠、對名利的超然。在這座百年校園里,梧桐葉隨風輕響,仿佛仍在低語著那個未曾遠去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行至凱原法學院前,因我年輕時曾在北京大學《中外法學》等發(fā)表多篇法學研究論文,牽起沉淀多年的漪漣。特地細看其前世今生。前身可追溯至南洋公學1901年設(shè)立的政治特班(中國近代法學教育先驅(qū)之一),1992年恢復(fù)法學本科教育,1996年成立法律系。2008年正式冠名后,學院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現(xiàn)已成為中國法學教育的重要力量,以國際化辦學、精英化培養(yǎng)為特色,連續(xù)十三年位列QS世界大學法學學科百強,2024年入選教育部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協(xié)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基地。</p><p class="ql-block">1986年設(shè)立法學教研室,1993年招收首批本科生,1998年獲法學碩士學位授予權(quán)。</p><p class="ql-block">2002年6月成立法學院;2007年獲廖凱原基金會捐贈,2008年冠名“凱原法學院”</p><p class="ql-block">2010年獲批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開設(shè)“法科特班”(“3+3”本碩貫通培養(yǎng)模式); </p><p class="ql-block">連續(xù)13年躋身QS世界法學百強,202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位列A類; </p><p class="ql-block">2024年入選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協(xié)同培養(yǎng)基地,71%本科畢業(yè)生赴哈佛、牛津等名校深造。</p><p class="ql-block">美國華裔企業(yè)家廖凱原通過基金會支持中國教育,捐贈用于延攬名師、建造法學樓及發(fā)展學科,學院冠名以銘志其貢獻。</p><p class="ql-block">特色與成就:</p><p class="ql-block">國際化:與70余所世界頂尖法學院合作,設(shè)32門全英文課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成效顯著; </p><p class="ql-block">精英培養(yǎng):首創(chuàng)“法學-經(jīng)濟學雙學位”“涉外法治特班”,畢業(yè)生廣泛任職于國際組織、國家機關(guān)及頂尖律所; </p><p class="ql-block">師資雄厚:86%教師具海外經(jīng)歷,擁有教育部社科委員、長江學者等國家級人才20人次。</p><p class="ql-block">學院秉承“正誼明道,尚法輔德”院訓(xùn),持續(xù)為中國法治建設(shè)輸送高層次復(fù)合型人才。</p> <p class="ql-block">上海交通大學徐家匯校區(qū)圖,展示百年名?!?lt;/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上個世紀89年春學潮時,江澤民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時,與學生對話,討論美國民主自由時,江澤民脫口一氣哈成背誦美國獨立宣言的地方。江澤民也是交大校友,對交大感情深厚。</p> <p class="ql-block">中午時分,來到人文學院,與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干部培訓(xùn)中心主任,一帶一路研究院副院長趙成梅教授,討論“一帶一路”如何行穩(wěn)致遠,建議整合校內(nèi)外資源,文理工農(nóng)并舉,以農(nóng)為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