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梅灣街~嘉興市區(qū)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qū)之一,如今仍保留眾多名人故居和紀念地,是嘉興市區(qū)獨特的人文勝地。</p> <p class="ql-block">梅灣街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其中有朱生豪故居,汪胡楨故居等眾多具有傳統(tǒng)特色的歷史文化建筑。這些獨具特色的古建筑使梅灣街成為了嘉興市中心風格獨特的靚麗城市風景線。</p> <p class="ql-block">朱生豪故居位于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qū)梅灣街歷史街區(qū),是近代莎士比亞戲劇翻譯家朱生豪及其夫人宋清如的故居。故居坐東朝西,為兩層磚木結構傳統(tǒng)民居,坐落在嘉興市南湖區(qū)禾興南路73號,主樓南北有坡房,前后各有一個狹長天井,庭院中種植花草,環(huán)境清幽。</p> <p class="ql-block">朱生豪故居前的雕塑是朱生豪與宋清如的情侶雕塑,雕塑為一男一女深情相依的抽象造型,男身為朱生豪,女身為其妻子宋清如。兩人頭部“壓扁”后連為一體,身體呈連貫狀態(tài),風格獨特且富有藝術表現力。該雕塑由嘉興本土雕塑家陸樂創(chuàng)作,采用石材材質,基座刻有朱生豪寫給宋清如的情書片段:“要是我們兩人一同在雨聲里做夢……”</p> <p class="ql-block">故居門的北側豎著兩塊黑色的石碑,像一本翻開的書。左右兩“頁”分別鐫刻著朱生豪的第一部譯著《暴風雨》的“譯者題記”和宋清如抄錄的朱生豪“譯者自序”。</p> <p class="ql-block">讓我們親近莎士比亞</p><p class="ql-block">朱生豪(1912~1944),浙江嘉興人,著名莎士比亞戲劇翻譯家、詩人,是中國最早致力于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人之一。因時值日寇侵華戰(zhàn)爭,譯稿曾二度毀于戰(zhàn)火,他把譯莎工作看成是為民族爭氣、為祖國爭光的“民族英雄的事業(yè)”,不顧戰(zhàn)亂劫難、貧病交加,歷經10年,最終譯出莎士比亞的31個劇本, 為國人親近莎士比亞耗盡了最后的心血。他的翻譯以“保持原作之神韻” “傳達原文之意趣”為宗旨,是對我國傳統(tǒng)“信達雅”翻譯原則的創(chuàng)造性突破和發(fā)展他以散文體為主的譯作中充滿了詩的韻味和意趣。譯文質量和風格卓具特色,為國內外讀者和學界所公認。 1992年,朱生豪故居公布為嘉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朱生豪使用過的硯臺,鋼筆和穿過的棉鞋。</p> <p class="ql-block">1937年日寇發(fā)動“八一三”事變,半夜攻入上海虹口一帶。朱生豪隨身帶的藤箱,里面裝有一本牛津版《莎士:比亞全集》和幾件衣服。</p> <p class="ql-block">朱生豪決定譯莎后, 立即告訴宋清如,并說他將把譯著作為獻給宋清如的禮物。宋清如讀后非常激動,寫了一首《迪娜的憶念》回贈生豪,后來朱生豪為宋清如《迪娜的憶念》這首詩譜了曲。在朱生豪譯莎的10年中,宋清如始終是他配合默契的助手,唯一可以與之共同探索、推敲的知己,還是朱譯莎劇的第一位讀者。1936年宋清如畢業(yè)去湖州任教,業(yè)余就幫助朱生豪整理、謄抄、 ??弊g稿。侵略者的炮火給他們帶來極大的磨難和暫時的分離,卻無法阻隔他們刻骨銘心的愛情。 1942年,宋清如從重慶回到上海5月1日,朱生豪和宋清如結為伉儷。 經過十年風雨之后,終于開始了他們“才子佳人、柴米夫妻”的生活?;楹?,倆人回常熟宋清如娘家暫住。在繼續(xù)譯莎的隙間,還共同選輯了《唐宋名家詞四百首》《左傳選摘》及《龔定盦詩抄》等。</p> <p class="ql-block">宋清如1911年7月13日出生于江蘇常熟欄桿橋,自幼聰明好學。初中畢業(yè)后,家里不準她升學,要她聽憑父母給定下的娃娃親,許配給江陰望族華府二公子。宋清如為此進行了堅決抗爭,登報解除婚約,才得以繼續(xù)升學。“不要嫁妝要讀書”,也就成了當年欄桿橋流傳頗廣的一則故事。1932年,宋清如畢業(yè)于江蘇省立蘇州女中,后入之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大學-年級起就在《現代》,《文藝月刊》和《當代詩刊》等發(fā)表詩作,被《現代》雜志主編施蟄存譽為“真如瓊枝照眼....有不下于冰心女士之才能”</p> <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1日,朱生豪和宋清如在上海舉行了簡而又簡的婚禮。婚后,朱生豪隨宋清如前往常熟宋家暫住。1943年1月回到已被日寇占領的嘉興。宋清如失業(yè)在家,朱生豪不愿在日寇的鐵蹄下謀職,生活窘迫,但仍廢寢忘食地譯莎。</p> <p class="ql-block">1943年初,他們回到嘉興老家。11月5日兒子朱尚剛出生。為了保證朱生豪能專心譯莎,宋清如承擔起全部家務,她還去裁縫鋪攬些針線活補貼家用。朱生豪病重后,她除了照料病人和孩子,用柔弱的雙手支撐一家人的生計;還承攬了出版社聯絡以及校對清樣等工作,把一切投入了朱生豪的譯莎事業(yè)中。五十年代初全國解放后,她為出版全部朱譯莎劇多方奔走。在馮雪峰支持下,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十二卷本,終于在1954年后陸續(xù)出版。宋清如收到2億余元(舊幣)稿費后,立即把其中的5000萬元捐贈給嘉興市,助建有線廣播站;又向朱生豪母校秀州中學捐資1000 萬元,購置圖書設備。留下的1.2億元購買了公債,支援國家建設。1955年,她請假一年,繼續(xù)翻譯朱生豪未曾譯完的莎劇。一年中譯出《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 和《理查三世》。接著又在教學之余譯完最后一部《亨利八世》。</p> <p class="ql-block">這是朱生豪家1樓的廚房間</p> <p class="ql-block">這里展示的都是朱生豪的莎士比亞譯作。</p> <p class="ql-block">二樓為朱生豪夫婦后期居住地,陳設簡樸,包括床、柜、桌椅等,宋清如梳妝臺和紅木箱子是主要展品,展現其清貧生活,朱生豪去世后,宋如清母子就居住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這是朱生豪夫婦1943年1月份以后主要居住和工作的房間。 1943年初,新婚后不久的朱生豪夫婦決定從常熱回嘉興老家居住。其時他們一無所有,好在胞弟朱文振剛結婚不久,在老家布置有一個房間。 當時朱文振一家都在四川,所以朱生豪大婦就暫時借用朱文振的這個房間暫作安頓,房中家具都是朱文振大婦的。朱生豪在這個房間里完成了他后期的全部譯作。</p> <p class="ql-block">這是朱生豪病重和去世時居佳的房間。 1944年6月初,朱生豪病重,被診斷患有結核性胸膜炎,加有肺結核腸結核合并癥。為利于養(yǎng)病并避免傳染,朱生豪被轉到這個房間單獨居住。后病情一直未見好轉,拖到1944年12月26日,一代翻譯家朱生豪就在這里撒手人寰。</p> <p class="ql-block">朱生豪去世后,宋清如一心記掛著要完成丈夫的未競之業(yè)。抗戰(zhàn)勝利伊始,世界書局決定出版朱譯莎劇。她完成了《譯者自序》、《莎翁年譜》各輯《提要》等的最后定稿,撰寫了《譯者介紹》,為《莎士比亞戲劇全集》1-3輯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p> <p class="ql-block">汪胡楨為我國著名水利專家。故居始建于1928年,抗戰(zhàn)時被毀。1948年重建,名“湖濱小筑”,有花木之勝。</p> <p class="ql-block">汪胡楨</p><p class="ql-block">1897-1989 </p><p class="ql-block">《中國工程師手冊》(主編) </p><p class="ql-block">《現代工程數學手冊》(主編</p><p class="ql-block">《水工隧洞的設計理論和計算》</p><p class="ql-block">《地下洞室的結構計算》 </p><p class="ql-block">《論治江大計和三峽藍圖》</p><p class="ql-block">《長江三峽節(jié)水船間的初步探計》</p><p class="ql-block">《水電工程的經濟核算》</p><p class="ql-block">《中國現代水利》</p><p class="ql-block">《導淮工程計劃》 </p><p class="ql-block">《整理運河工程計劃》</p><p class="ql-block">《黃河磧口攔沙庫設計方案》</p> <p class="ql-block">汪胡楨(1897-1989),浙江嘉興人,是我國著名的水利專家。作為一位中國水利事業(yè)的開拓者,他背負著中華民族的憂患,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弟子, 修建了一座又一座的水利工程,留下了一部一部的科學著作。他既是一位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科學家又是一位理論聯系實際,不斷學習、不斷進取和無私無畏的科學家。他留給我們的是一個中國科學家的光輝榜樣。他七十多年來為我國水利事業(yè)所做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的高貴品德更是值得深刻銘記、永遠學習。2011年,汪胡楨舊居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汪胡楨先生書房簡介</p><p class="ql-block">汪胡楨先生畢生收藏各類水利水工書籍2000 余冊,其中“經史子集”全套90本,元、明、清時期編著的水利書籍,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各類外文水利科技書籍等。汪胡楨先生把一生所珍藏的各類書籍分期分批全部捐贈給北京水利水電學院,即現在的華北水利水電大學。1964-1965年捐贈1134冊,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捐贈431冊,生前與去世后由子女代為捐贈445冊。2006年,汪胡熙先生專程到嘉興捐贈父親汪胡楨先生生前使用過的書籍、手稿、照片等313 件,現為嘉興市文物保護所收藏,其中部分史料用于陳列展覽。2011年,嘉興文物部門赴北京汪胡熙先生處征集民國紅木家俱一套(七件),為汪胡楨先生生前使用過的原物,現陳列于書房。</p> <p class="ql-block">佛子嶺水庫概況</p><p class="ql-block">佛子嶺水庫,位于淮河支流淠河東源上游,在安徽省霍山縣城西南17公里處,漫水河、黃尾河徑流入水庫。是建國初期中國自行設計具有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連拱壩庫,連拱壩型意見方案系由時任佛子嶺水庫工程總指揮汪胡楨先生提出并采用。佛子嶺水電站是淮河流域第一座水電站。 </p><p class="ql-block">佛子嶺水庫1952年1月 動工,1954年11月建成,大壩直線長為513米,壩高75.9米。實際控制面積1270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4.96億立方米,防洪標準為千年一遇。</p> <p class="ql-block">作為一位中國水利事業(yè)的開拓者,他背負著中華民族的憂患,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弟子,修建了一座又一座的水利工程,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的科學著作。 (錢正英)</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汪胡楨一生始終與時間在賽跑,一生留下無數科學著作,所譯書為當時世界最新領先的工程技術著作,達到的高度在科技界十分罕見,他始終走在時代前沿,創(chuàng)新人生,創(chuàng)下了數個第一。貫穿于汪胡楨生命全程,從最初抱負“水利救國”到“科技興國”終身不渝。除水利科技著作外,涉及門類廣泛,有城市規(guī)劃、新村建設、鐵路工程、地質礦業(yè)、全國經濟計劃、開發(fā)區(qū)方案等等。晚年疾病纏身,一目失明,另一目0.1視力,借用高倍放大鏡,堅持學術研究,完成多部巨著問世。從展出文獻中,可見先生生命不息,奉獻不止的精神!以他的大智大慧,給后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錢正英在《光輝的榜樣--向汪胡楨先生學習》中評價:“他是一位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科學家;他是一位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家;他是一位不斷學習,不斷進取的科學家;他是一位無私無畏的科學家。" </p><p class="ql-block">汪胡楨是水利界驕傲,嘉興人民為之自豪!</p> <p class="ql-block">大事年表</p><p class="ql-block">汪胡楨(1897-1989),1897年7月1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出生于浙江省嘉興府秀水縣南門飯籮浜13號(現嘉興市秀城區(qū)南門帆落浜14號)一個貧苦家庭。 </p><p class="ql-block">1902-1911年汪胡楨入私塾,并就讀于秀水縣南湖初等小學堂。 </p><p class="ql-block">1912年父親病逝,賴姑母接濟,得以繼續(xù)求學。 1910年9月考入嘉興府中學堂(現浙江省嘉興市第一中學前身)。 1915年9月就學于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p><p class="ql-block">1917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任全國水利局練習生主事、技士三年。1919年與陳蕙珍女士成婚。 </p><p class="ql-block">1920年秋赴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任教。 </p><p class="ql-block">1922年7月赴美國留學深造。在康奈爾大學學習水力發(fā)電工程專業(yè)。 1923年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 </p><p class="ql-block">1924年回國</p><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任浙江省水利局工務處長兼副總工程師。 </p><p class="ql-block">1931年中國水利工程學會成立,李儀祉為會長,汪胡楨為理事。</p><p class="ql-block">1932年8月《皖淮賑雜錄》出版書中收錄汪胡楨所撰《皖北災后應有之覺悟》等文章。汪先生與戴祈用先生用一年半時間,從杭州出發(fā),沿大運河徒步到北京,行程1900 公里,將運河踏勘一遍。 </p><p class="ql-block">1934-1935年編印了《整理運河工程計劃》一書,后因無資籌辦。 </p><p class="ql-block">1937年汪胡楨曾任國民黨全國經濟委員會水利處技正職務。 </p><p class="ql-block">1938年汪胡楨在上海設立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編輯部。汪胡楨與交通、復旦、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教師合作編輯《中國工程師手冊》,</p><p class="ql-block"> 1941年7月汪胡楨擔任主編。 </p><p class="ql-block">1944年汪胡楨受聘擔任中央大學水利系教授。 </p><p class="ql-block">1946年3月汪胡楨受聘為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蘇寧分署賑務處長。 </p><p class="ql-block">1946年7月浙江省水利局設錢江海塘工程局,汪胡楨為副局長兼總工程師。 </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提出在街口建設新安江水電站計劃。 </p><p class="ql-block">1949年在嘉興南門帆落浜(現39號)內興建“工”字形平房,在庭院內立“湖濱小筑”石碑。 </p><p class="ql-block">嘉興解放,同年8月任浙江大學土木系教授。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汪胡楨為淮河水利工程總局副局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副部長。</p><p class="ql-block">1950年根據《治淮方略》建造佛子嶺水庫計劃,干安徽霍山成立佛子嶺水庫工程指揮部,</p><p class="ql-block"> 1951-1954年被任命為總指揮。 汪胡楨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出席亞洲國家會議代表團。6月,汪胡楨應聘為中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 </p><p class="ql-block">1956年1月汪胡楨為黃河三門峽工程局總工程師。 </p><p class="ql-block">1959年汪胡楨當選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全國第三屆常務委員。 1960年9月汪胡楨出任北京水利水電學院院長。 </p><p class="ql-block">1964年11月汪胡楨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83年6月汪胡楨先生擔任政協(xié)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p><p class="ql-block">1984年9月出任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名譽院長。 </p><p class="ql-block">1985年由汪胡楨擔任主編的《現代工程數學手冊》第一卷由華中工學院出版社出版。 1985年10月中國水利學會頒發(fā)榮譽證書,表彰汪胡楨先生為水利事業(yè)發(fā)展工作50年。 </p><p class="ql-block">1986年推選他為水利發(fā)電工程學會第二屆理事會顧問。 </p><p class="ql-block">1986年7月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頒發(fā)榮譽證書。</p><p class="ql-block"> 1989年10月汪胡楨先生于北京復興醫(yī)院逝世,享年93歲。</p> <p class="ql-block">汪胡楨臥室。</p> <p class="ql-block">湖濱小筑</p> <p class="ql-block">嘉興市河南商會</p> <p class="ql-block">梅灣街自古以來集中了許多有名望的富賈大戶,這些具有濃郁江南建筑風味的古典大宅依湖而建,占盡南湖風光,梅灣街歷史文化街區(qū)是嘉興市政府打造"水城綠都”、“歷史文化名城”的重點工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