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6 日的晨光里,我們在珀斯機場接過車鑰匙,西澳之旅的序幕就此拉開。此行的終點是卡爾巴里國家公園,而杰拉爾頓是我們規(guī)劃好的中途休息站,這段路程足足有 6 個小時。<br>車子駛上 1 號公路,我們便沉浸式闖入了西澳的曠野。一路上,除了偶爾??柯愤呅菹?、簡單用餐,我們沒有特意尋找沿途的景點 —— 只因窗外的風光本身,就足夠讓人移不開眼。一片片草原在車輪旁鋪展開來,淺綠與金黃交織,像被風輕輕熨過的絨毯;一群群牛羊慢悠悠地散落在草地上,有的低頭啃食,有的抬眼望向遠方,偶爾甩動一下尾巴,模樣愜意又自在。<br>這里的空曠遠超預期,人煙稀少得驚人。目光所及之處,很少能看到房屋的蹤影,更難尋得人影,只有公路筆直地通向天際,仿佛要與云朵相連。這讓我不禁想起曾去過的墨爾本、悉尼、布里斯班 —— 那些城市滿是熱鬧的街道、密集的建筑與穿梭的人群,與之相比,此刻的西澳,倒真像極了電影里那片遼闊、原始的美國西部,帶著一種未經雕琢的野性與自由。<br>長途駕駛的疲憊正悄悄襲來時,轉機突然出現(xiàn)。臨近杰拉爾頓的路上,天空忽然飄來一陣細雨,雨滴敲打著車窗,留下細碎的水痕。雨勢未久便停歇,陽光迫不及待地從云層縫隙中鉆出來,就在這時,一道彩虹驟然出現(xiàn)在車旁的天空。紅、橙、黃、綠、藍、靛、紫的色帶清晰分明,一端連著草原,一端似乎探向遠方的地平線,像大自然突然饋贈的禮物,瞬間掃去了所有倦意。這場不期而遇的雨后彩虹,成了這段公路旅程里最動人的小驚喜。<br> 7號收拾完行李開車繼續(xù)前行. 這才開始對杰拉爾頓小鎮(zhèn)有了匆匆一瞥. 原來小鎮(zhèn)藏在西澳海岸線上的海濱小鎮(zhèn). 我們的酒店遠離中心,一出門便是一片遼闊的大海. 在溫柔的海邊草坪上,一顆巨大的玻璃球靜靜矗立著。那玻璃球通體透亮,陽光灑在上面,折射出細碎的光斑,像一顆被放大的水晶??匆慌缘恼掌胖?,每到日落時分,橘紅色的霞光鋪滿海面,也會完整地映在玻璃球上 —— 球體里仿佛裝下了一整個落日,海面的波光與球體的光澤交織,美得像一場不真實的夢境。只可惜我們要趕去卡爾巴里國家公園,只能匆匆拍下玻璃球與大海的合影,便急忙上車啟程,這份 “來不及細品” 的遺憾,倒讓這座小鎮(zhèn)的美好更深刻地留在了記憶里。 <p class="ql-block">車子繼續(xù)沿著公路向前,約莫一個多小時后,窗外的景色突然變了模樣 —— 一片粉得透亮的湖泊,像打翻了上帝的胭脂盒,毫無征兆地鋪在天地間,這便是西澳大名鼎鼎的粉紅湖。下車走近才知道,湖水之所以呈粉色,是因為湖水中生長著一種特殊的鹽生杜氏藻,這種藻類在高鹽度的環(huán)境下,會不斷合成并積累 β- 胡蘿卜素,大量藻類聚集在一起,便讓整片湖水染上了從淺粉到深玫紅的漸變色彩,陽光越烈,粉色越濃郁,仿佛湖面撒了一層細碎的玫瑰花瓣。?</p><p class="ql-block">湖邊的景致更是讓人挪不開腳:頭頂是毫無雜質的藍天,像一塊被洗過的藍寶石,偶爾飄著幾縷輕薄的白云,低頭便是粉得冒泡的湖水,藍天的倒影落在湖面,竟讓粉色里暈開了淡淡的藍,兩種極致的色彩碰撞在一起,美得格外治愈。岸邊的鹽灘泛著細碎的白光,像是給粉湖鑲了一圈銀邊。幾個穿著淺色衣裳的少男少女正蹲在湖邊,指尖輕輕觸碰湖水,他們的身影完整地倒映在平靜的湖面 —— 女孩扎著高馬尾,衣擺被風微微吹起,男孩舉著相機對著湖面拍照,倒影隨著漣漪輕輕晃蕩,鮮活的身影與夢幻的粉湖相映,讓這片靜謐的自然景觀多了幾分青春的靈動。我們也忍不住駐足,在湖灘上跳躍,嬉笑,好似回到那美好的少女時代.</p><p class="ql-block"><br></p> 粉紅湖帶來的興奮勁兒還沒從心頭散去,車子拐過一道彎,眼前的景象突然換了畫風 —— 卡爾巴里的海岸線正以洶涌的姿態(tài)撞進視野,8 公里長的海岸線上,深藍色的海浪卷著白泡沫,像無數(shù)匹脫韁的野馬,一頭頭撞向岸邊的礁石,轟鳴聲順著海風傳到耳邊,連空氣都跟著震顫。<div>往前行駛片刻,"Island Rock Lookout” 便出現(xiàn)在左側。這里的崖壁不像別處那般陡峭,而是緩緩傾斜著伸向海面,形成一片開闊的觀海平臺。站在崖邊,能清晰看到海浪從遠方層層推進,在靠近崖底時翻卷成白色的浪墻,再順著傾斜的巖石緩緩漫開,像給赭紅色的崖壁鑲了一圈白邊。風里裹著更濃的海腥味,吹得頭發(fā)向后飄,抬頭是澄澈的藍天,低頭是無盡的藍海,連視野都變得格外開闊。</div> 緊接著是 “紅崖(Red Bluff)”,名字里的 “紅” 比之前的紅色斷崖更顯濃烈 —— 崖壁是近乎赤紅的色調,像是被巖漿染過,巖層的紋理在陽光下清晰可見,像一道道凝固的波浪。海浪撞擊紅崖時格外兇猛,常常掀起數(shù)米高的浪柱,紅色崖壁與白色浪花的對比比別處更鮮明,連濺起的水珠落在崖壁上,都像是給赤紅的巖石綴上了細碎的銀點。有攝影愛好者架著相機蹲在觀景臺,專門等待浪柱最高的瞬間,快門聲在浪聲里格外清晰。 拐過一個彎道,“蘑菇巖(Mushroom Rock)” 的奇特形態(tài)讓人眼前一亮 —— 一塊粗壯的巖石柱托著圓形的巖頂,活像一朵巨型蘑菇立在海邊。蘑菇巖的巖身是深灰色,頂部卻因長期風吹日曬泛著淺褐,海浪圍著蘑菇巖打轉,時而從巖底的縫隙鉆過,發(fā)出 “嗚嗚” 的聲響,時而又漫過巖腳,把巖石的下半截染成深黑。我們繞著蘑菇巖走了半圈,從不同角度看,有時像撐開的傘,有時又像彎腰的巨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忍不住驚嘆。 回到住宿地放下行李,我們便馬不停蹄驅車前往卡爾巴里新開發(fā)的觀景點 —— 天空步道。遠遠望去,兩條銀灰色的鐵臂從崖邊向河谷方向伸出,像一雙輕盈的翅膀懸在半空,走上去時能清晰感受到輕微的晃動,卻絲毫不減站在 “空中” 的新奇感。腳下是默奇森河,河水不像海岸浪濤那般洶涌,只是靜靜流淌著,泛著深綠色的光澤,河谷兩岸的巖石被歲月磨出柔和的弧度,覆蓋著零星的淺綠植被,夕陽的余暉正慢慢灑在河谷上,給巖石和河面都鍍上一層暖黃,連空氣都變得溫柔起來。?<br>我們舉著相機等待日落,眼看著太陽一點點向河谷盡頭沉下去,顏色從金黃變成橘紅,就在即將觸碰地平線的瞬間,一大片厚厚的烏云突然從天邊飄來,像一塊巨大的灰布迅速遮住了陽光。不過幾分鐘,河谷便從暖黃變得暗淡,最后徹底籠罩在一片灰黑色的陰影里,只剩下遠處天際線還殘留著一絲微弱的橘光,心里難免有些失落。好在相機寬容度足夠,后來在 PS 調整后,仍能清晰展現(xiàn)河谷的輪廓與層次,也算留住了幾分景致。?<br>沒等我們收拾好相機,豆大的雨點突然砸了下來,雨勢來得又急又猛. 就在我們狼狽地擦拭相機鏡頭時,雨幕中竟緩緩升起一輪明月,它不是常見的銀白色,而是透著淡淡的紅暈,像被染上了胭脂,今天正是紅月亮日!雖然它還沒有紅, 但是仍讓本沒打算半夜特意起來觀月的我們,竟在這場意外的大雨里與它不期而遇,雨水的涼意、月亮的溫柔、河谷的靜謐交織在一起,成了比日落更珍貴的記憶。 <p class="ql-block">原計劃奔赴自然之窗追日出時,攻略里“機位有限、地勢陡峭”的提醒,讓我們臨時改了主意——去酒店附近步行8分鐘就能到的海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凌晨不到6點,夜色還濃得化不開,我們踩著微涼的風出發(fā)。不過片刻,沙灘的輪廓便在昏暗中浮現(xiàn)。沿著臺階爬上觀景臺,最先闖入耳中的是海浪拍岸的聲音,沉穩(wěn)又有節(jié)奏。遠處鎮(zhèn)子的燈光漫過海面,把海水染成一片朦朧的藍,偶爾有白色海鷗展開翅膀掠過,像墨色畫布上落了幾筆輕白。</p><p class="ql-block">整個觀景臺只有我們四人,沒有擁擠的人群,沒有嘈雜的交談,只有風、浪與偶爾的鳥鳴。這份安靜格外難得,讓等待日出的時光,成了旅行中一段溫柔的留白</p> <p class="ql-block">不知過了多久,天際線開始有了極細微的變化——墨色天幕的邊緣,像被蘸了清水的筆輕輕掃過,暈開一圈極淡的灰。這灰意緩慢地向上、向四周滲透,原本輪廓堅硬的黑云,邊緣漸漸變得朦朧,像被薄紗罩住。緊接著,那片灰里,悄無聲息地揉進了一絲極淺的橘色,像清晨第一縷羞怯的呼吸,只在云層的縫隙里若隱若現(xiàn),卻讓海面的幽藍也微微顫了顫,似被這縷暖意驚擾。</p> <p class="ql-block">橘色的“呼吸”越來越清晰,開始有層次地鋪展。云層的底部,先被染上了蜜桃般的粉,粉意向上,又漸變成透亮的橙,像有一簇溫柔的火焰,在天空深處緩緩升騰。</p><p class="ql-block">突然,海平面的盡頭,太陽像是攢足了所有力量,猛地一躍!那一刻,金光如同決堤的洪水,瞬間奔涌而出,以排山倒海之勢席卷了天地。厚重的云層被染成燦爛的金紅,每一朵云都像燃燒的火焰,在天空中翻涌、閃耀;海面徹底被點燃了,萬頃波濤化作流動的金箔,波光粼粼,刺得人幾乎睜不開眼;岸邊的紅褐色巖礁、叢叢野草,全都被這強光勾勒出銳利的輪廓,每一粒砂石、每一片草葉都浸在金光里,仿佛連空氣都被烤得暖烘烘的,帶著陽光灼熱而鮮活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觀日出回到民宿,我們剛用完一頓簡單的早餐,便向著卡爾巴里的“自然之窗”出發(fā)——那是這片土地上最負盛名的饋贈,早早就勾著人心。</p><p class="ql-block"> 抵達時才懂為何游人皆在此駐足:眼前不是尋常的巖石,而是一幀由紅色石英砂巖雕琢的“天然畫框”。氧化鐵賦予巖石濃烈的赤紅色,經千萬年水流沖刷與風力打磨,巖層薄弱處漸次崩解,最終留下這道弧形拱門,像上帝隨手架起的窗,框住了身后默奇森河蜿蜒的曲線與峽谷縱橫的肌理。風掠過巖壁時,仿佛還能聽見地質變遷的回響。</p><p class="ql-block"> 我們也循著人群的腳步站在拱門前,鏡頭對準彼此的瞬間,老夫老妻間慣有的打趣又冒了出來——“你頭再歪點,別擋著后面的河”“明明是你站太偏”。快門落下,歡喜冤家的模樣與這億萬年的地貌同框,倒成了旅途中最鮮活的注腳:自然的壯闊與人間的細碎溫情,原來能被這扇“窗”妥帖地裝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趕在日落前折回海邊,只為補上昨日錯過的景致。剛踏上沙灘,便覺今日浪頭格外有勁兒,白花花的浪沫一卷卷撲上岸,又帶著細碎的聲響退去,倒比晨間多了幾分野趣。</p><p class="ql-block">我們就那樣站在岸邊,看浪花一次次漫過腳邊,又在沙灘上留下濕漉漉的痕跡。待潮水退得稍遠些,才發(fā)現(xiàn)沙面被磨得細膩如粉,幾串小小的狗爪印嵌在上面,歪歪扭扭地伸向遠方,該是哪只調皮的小家伙剛踏過這片海。</p><p class="ql-block">風里裹著海水的咸濕,浪聲成了唯一的背景音。望著起伏的海面,先前幾分趕路的匆忙竟慢慢散了,心里像被潮水輕輕漫過,變得格外平靜。原來海浪從不是喧囂的,它只是用自己的節(jié)奏一次次沖刷、撫慰著我的心靈。</p> <p class="ql-block">我們最后來到自然橋。其實它就是落在海里的自然之窗。自上遠眺赭紅色的巖石群錯落排布,因形似澳洲12門徒巖而得名“小12門徒”。夕陽西沉時,暖金色的光線鋪滿巖壁,將原本深沉的紅染成透亮的橘紅,海面則像撒了一把碎金,隨波浪輕輕晃動。晚風拂過,遠處的海與天際線融成柔和的橘粉,最后一縷霞光落在巖石縫隙里,為這場卡爾加里的收官日落,添上了溫柔又厚重的一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