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連續(xù)幾場雨洗去了島國的燥熱,風里都裹著清爽的涼意。這樣舒服的天氣,我們自然又想起了鳥天堂——那個藏著無數羽翼精靈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沿著濕潤的石板路往里走,先到了澳洲區(qū)。以前總盯著色彩鮮艷的鸚鵡看,這次卻在樹蔭下發(fā)現了新樂趣:一只偽裝極好的蛙口夜鷹緊貼樹干,要不是老公前日來知道大概位置,很有可能找不到。</p> <p class="ql-block">茶色蟆口鴟,俗稱“蛙口夜鷹”(Frogmouth).羽毛呈斑駁的棕、灰等色,與樹皮、樹樁的質感和色彩極為相似,白天常靜棲于樹枝上,利用保護色躲避天敵,很難被發(fā)現。這次老公大概知道位置,尋了好一會才發(fā)現它。蟆口鴟多在夜間活動,擁有寬大的喙,以昆蟲、小型脊椎動物等為食。</p> <p class="ql-block">小池塘里一只孤獨的小鴨,就憑耳朵處那么不起眼的紅點其名為紅耳鴨。</p> <p class="ql-block">紅耳鴨,是澳大利亞特有的鴨類。</p><p class="ql-block">它具有鮮明的識別特征:羽毛布滿黑白相間的細密斑紋,臉部有深色 “眼罩” 狀斑紋,喙部扁寬呈藍灰色(這種喙為 “濾過型” 結構,適合在水中過濾藻類、浮游生物等微小生物為食)。紅耳鴨主要棲息于淡水濕地、湖泊等水域周邊,依賴水域環(huán)境覓食與生活,因獨特的外觀和濾食性喙部結構而頗具辨識度。</p> <p class="ql-block">一只黑頸天鵝,它站立在布滿青苔的巖石上,周圍是茂密的綠色灌木叢。黑頸天鵝有著黑色的脖頸和頭部,雪白的身體,橙色的腳蹼十分顯眼,整體姿態(tài)優(yōu)雅,展現出自然的生機與美麗。</p> <p class="ql-block">一旁的草地上有東方黑鸛和澳洲灰雁在溜達</p> <p class="ql-block">白頸鸛(也被稱為澳洲鸛、東方黑鸛等)。</p><p class="ql-block">它具有鮮明的識別特征:羽毛以黑色為主,在光線照射下泛著藍紫色金屬光澤;頸部和胸部有白色與黃褐色相間的羽毛;配備修長且粗壯的黑色長喙,以及粉紅色的細長腿部。</p><p class="ql-block">白頸鸛主要棲息于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及周邊的濕地、河流、森林邊緣等生境,以魚類、兩棲動物、昆蟲甚至小型脊椎動物為食,是濕地生態(tài)系統中頗具標志性的大型鳥類之一。</p> <p class="ql-block">澳洲灰雁(也常被稱為 “海角巴倫雁”)。</p><p class="ql-block">它整體羽毛以藍灰色為主,帶有深色斑紋;頭部有醒目的白色區(qū)域,喙部呈黑白相間的色彩;體型較大,腿部粗壯(呈粉紅色或肉色)。</p><p class="ql-block">澳洲灰雁是澳大利亞特有物種,主要棲息在澳大利亞南部及塔斯馬尼亞的草原、沿海地帶等生境,以植物的葉、芽、種子等為食。作為適應干旱環(huán)境的雁類,它在相對貧瘠的生態(tài)系統中也能生存,是澳大利亞頗具代表性的鳥類之一。</p> <p class="ql-block">自上次去馬來西亞同行的伙伴說他收集了世界上118種翠鳥中的11種,我們也對翠鳥有了關注。這次有幸發(fā)現了兩種。</p> <p class="ql-block">笑翠鳥(它是澳大利亞極具代表性的鳥類之一,翠鳥品種之一)</p><p class="ql-block">因類似人類大笑的獨特叫聲而得名 “笑翠鳥”.</p><p class="ql-block">笑翠鳥體型較大,羽毛以淺棕與白色為主,頭部帶有深色斑紋,喙粗壯且呈藍灰色,尾部羽毛有醒目的斑紋,整體外觀頗具辨識度。</p><p class="ql-block">笑翠鳥是肉食性鳥類,主要捕食昆蟲、小型爬行動物(如蛇)、兩棲動物等,在濕地、森林邊緣等生境中活動,憑借粗壯的喙和機敏的捕食能力,成為生態(tài)系統中重要的捕食者。</p> 藍翅笑翠鳥。<br>它棲息在樹枝上,身體主色調為柔和的米色,翅膀帶有鮮艷的藍黑色斑紋,頭部有淺棕色與白色相間的條紋,喙粗壯且呈淡粉色,整體色彩對比鮮明,在綠色植被背景下尤為醒目。 <p class="ql-block">現在似乎是一些鳥兒的繁殖季。我們看到兩個尼柯巴鳩鳥的筑巢處。一只小鳥在媽媽的腹下露出了頭。</p> <p class="ql-block">尼柯巴鳩。以華麗的羽色著稱:羽毛在光線照射下,泛著金屬質感的綠、藍、紫等虹彩光澤,頸部還帶有絲狀飾羽,整體外觀十分艷麗。</p><p class="ql-block">尼柯巴鳩主要棲息在熱帶島嶼的森林環(huán)境中,分布于東南亞及太平洋部分島嶼(如尼柯巴群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以植物種子、果實等為食。同時,它是已滅絕的渡渡鳥的近親,在鳩鴿科的演化研究中具有特殊意義。</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只美麗的紫胸鳳冠鳩口里銜著長長的枯樹葉,我們緊隨它飛到樹枝上,原來一只母鳥臥在一堆寄生樹的葉子上開始筑巢了。</p> <p class="ql-block">紫胸鳳冠鳩。</p><p class="ql-block">它以極為華麗的外觀著稱:頭部生有蓬松的藍灰色羽冠,頸部及胸腹部羽毛泛著紫、紅等金屬光澤,整體色彩艷麗且富有層次感。紫胸鳳冠鳩是大型鳩類,主要棲息在新幾內亞及周邊的熱帶雨林中,以植物果實、種子等為食。由于棲息地破壞等因素,其種群受到一定威脅,是受保護的珍稀鳥類之一。</p> <p class="ql-block">鸚鵡園還是最熱鬧的地方,這次來認識幾種新品種。</p> 黑鳳頭鸚鵡(屬于鳳頭鸚鵡科黑鳳頭鸚鵡屬)。它具有顯著特征:整體羽毛呈深黑色并帶有藍紫色金屬光澤,頭部生有高聳且蓬松的羽冠(展開時形態(tài)醒目),喙部粗壯堅硬(適應啃食堅果、種子等食物)。 折衷鸚鵡(Eclectus roratus),它們最突出的特征是雌雄羽色差異極大:<br>圖中羽毛以亮綠色為主、喙部橙黃色的是雄鳥,整體呈清新的綠色調,翅膀和脅部帶有紅色斑塊,尾羽摻雜藍黑或黃色紋理;<br>圖中羽毛以紅色(頭部、頸部)與藍紫色(腹部、翅膀)相間、喙部灰黑色的是雌鳥,紅紫配色濃烈艷麗,視覺沖擊力強。 <p class="ql-block">一只<span style="font-size:18px;">粉紅鳳頭鸚鵡于一只黑鳳頭鸚鵡</span>依偎在生銹的金屬板上,它們相互靠近,姿態(tài)親昵,背景是純凈的白色,營造出溫馨和諧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不同顏色的冠羽的小葵花鳳頭鸚鵡。</p><p class="ql-block">它有鮮明的識別特征:整體羽毛以潔白為主,頭頂生有醒目的黃色,橙色羽冠(“鳳頭” 由此得名),喙呈灰黑色,眼部周圍及爪子也帶有灰黑色調,尾羽末端還泛著淡黃色漸變。</p><p class="ql-block">小葵花鳳頭鸚鵡主要棲息在熱帶、亞熱帶的森林、林地等生境,以種子、堅果、漿果等為食;它們性格活潑、善于社交,因華麗的羽冠與較強的互動性,常被作為寵物飼養(yǎng),但野生種群受棲息地破壞、非法捕捉等影響,部分亞種已瀕危,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相關保護附錄。</p> 兩只喋喋吸蜜鸚鵡。它們羽毛以鮮艷的紅色為主,翅膀點綴著綠色與黃色斑紋,橙紅色的喙部格外醒目,正棲息在樹枝上,背景是茂密的熱帶植被,盡顯熱帶鳥類的絢麗色彩。<br>喋喋吸蜜鸚鵡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亞的部分島嶼,以花蜜、花粉及果實為食,因華麗的羽色和獨特的食性(適應吸食花蜜、花粉,喙部結構與消化系統都為 “吸蜜” 特化),成為熱帶吸蜜鸚鵡類群的典型代表。 黃領吸蜜鸚鵡 卡卡鸚鵡,是新西蘭特有的鸚鵡物種。<br>它的羽毛以橄欖棕色為主,頭部、頸部點綴著鮮明的黃色斑紋,喙部粗壯且呈黑色,形態(tài)彎曲有力,既適合啄食堅硬的果實、種子,也能撕裂昆蟲或動物殘骸 <p class="ql-block">鸚鵡大會嗎?</p> <p class="ql-block">不經意發(fā)現一只特別小的鳥在樹枝中跳躍,原來它是長尾縫葉鶯。</p> <p class="ql-block">長尾縫葉鶯。</p><p class="ql-block">它屬于鶯科縫葉鶯屬,體型小巧玲瓏,羽毛以灰藍、淡綠為主調,腹部呈灰白色,喙細長尖銳(適合取食昆蟲)。長尾縫葉鶯棲息于熱帶、亞熱帶的樹林或灌叢間,以昆蟲為主要食物;最具特色的是其 “縫葉筑巢” 的行為 —— 會用植物纖維等將樹葉 “縫制” 起來,搭建獨特的巢穴,是亞洲南部森林生態(tài)中頗具代表性的小型鳴禽。</p> <p class="ql-block">走出鳥天堂時,風依舊涼爽。我忽然明白,為什么每次來這里都有新鮮感:不是公園變了,而是我們總在新的天氣里、新的目光里,發(fā)現那些以前沒注意到的小細節(jié)——是笑翠鳥的“笑聲”,是尼柯巴鳩的小窩,是雨水給每只鳥、每片葉帶來的不一樣的溫柔。原來只要帶著好奇,再熟悉的地方,也能藏著無數新驚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