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圖文:云水</p><p class="ql-block"> 美篇號:1603456</p> <p class="ql-block"> 建甌的風,飄著千年的墨香吸引著一批批游客前來一睹她的文脈與風采。國慶假期陳家大院的幾位親友帶著好奇,踏上這片古稱"建州"的土地,仿佛一腳踩進了時光的褶皺里。此行主要觀光了《鐵井欄》《紫芝街》還有那浸潤著朱子理學光輝的《建安書院》與《朱子祠》,以及那座承載著民間信仰的東岳宮和歸宗巖等。所過之處街巷縱橫,青磚黛瓦,每一塊磚石都在低聲訴說著過往歷史。古香古色,透著濃濃的理學文化和中華民族文脈氣息。</p> <p class="ql-block"> 歷 史 的 印 記</p><p class="ql-block"> 去建甌前,我查閱了相關(guān)資料。這片土地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當時設(shè)立了建安縣,開啟了行政建制的篇章。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在此設(shè)立建州,這個名字沿用近800年,成為此地最重要的歷史印記。元朝時,建州曾升為建寧路,明初又改為建寧府,府治均設(shè)在今日的建甌。直到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全國廢府州設(shè)縣,取建寧府的“建"字,與當?shù)貏e稱”甌寧"的“甌“字,組合成了“建甌",沿用至今。本省福建名稱的由來,正是來自福州和建州這兩個地方的首字組合。可見建州在我省的地位與作用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鐵 井 欄 的 煙 火</p><p class="ql-block"> 鐵井欄的名字,聽起來就帶著幾分古樸與堅韌。這并非一條街,而是一個街區(qū)的統(tǒng)稱,因一口千年不涸的鐵欄古井而得名。黃昏時光我們緩步走進巷弄,腳下的石板被歲月打磨得光滑溫潤。兩側(cè)商鋪檐下的紅燈籠次第亮起,暖黃色的光暈在斑駁的墻上投下碎影。兩側(cè)的建筑多為明清風格,飛檐翹角,雕花窗欞,斑駁的墻面記錄著風雨侵蝕的痕跡。古井就藏在巷弄深處,行至鐵井欄旁,打上一桶井水,掬一捧清冽的水輕拂臉頰,沁人的涼意瞬間驅(qū)散了疲憊與炎熱。晚風拂過,俯身望去,井欄內(nèi)四個井口清澈見底,映出天光云影,也映出千年建州的煙火人間。據(jù)說,這口井曾滋養(yǎng)了無數(shù)建州百姓,見證了古城的興衰更迭。如今雖已不再是主要水源,卻成了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紐帶。</p> <p class="ql-block"> 紫 芝 街 的 風 雅</p><p class="ql-block"> 從鐵井欄拐個彎,便到了紫芝街。如果說鐵井欄是建甌的市井縮影,那紫芝街則更添了幾分文墨風雅。街名源于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在此講學時常提及的〝紫芝",寓意著品德高尚、才華出眾。街道不寬,兩旁多是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門楣上懸掛的匾額字跡蒼勁,透著一股書香氣息。這條街很多的手工作坊,匠人師傅們專注地打磨著建甌傳統(tǒng)的木雕竹編黑瓷等,指尖的溫度賦予了器物新的生命。我們隨緣走進一家“芳根雕藝術(shù)館”,館內(nèi)根雕作品琳瑯滿目,如關(guān)公像造型威武,八駿圖雕刻細膩,氣勢恢宏,還有類人猿造型的根雕等極具巧奪天工的藝術(shù)品,深深震撼了我們的眼球。還有聞名遐邇的“建安盞”也驚艷我們。店鋪內(nèi)展示了各類建盞及相關(guān)器物,建盞是黑瓷代表,以其獨特的兔毫、油滴等斑紋著稱,店中可見建盞茶具及其他黑釉器物,工藝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和收藏價值。建盞在宋代是皇室御用茶具,其燒制工藝復雜,斑紋渾然天成,是中國陶瓷藝術(shù)的瑰寶,如今也是建甌地區(qū)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紫芝街,還有一處《理學大儒黃勉齋公祠》,即黃榦系朱公朱熹的女婿,為傳播理學思想作出積極的貢獻。只是因為夜晚閉祠,無法進去拜謁,深感遺憾。</p> <p class="ql-block"> 建 安 書 院 的書 聲</p><p class="ql-block"> 因國慶假期,天氣炎熱,氣溫高達37°C。所以我們夜游《建安書院》和《朱子祠》(因手機拍攝,效果不佳)。該書院就坐落在紫芝街旁,是建甌文脈傳承的核心所在。書院始建于宋代,歷經(jīng)滄桑,多次修繕,如今依然保留著古樸的建筑格局。踏入書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方庭院,青石板鋪地,幾株古柏枝繁葉茂,散發(fā)著清幽的香氣。正廳懸掛著“建安書院"的匾額,字體莊重典雅。廳內(nèi)陳列著朱熹的手稿、著作以及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詠,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燈光透過雕花窗欞灑進室內(nèi),讓人不禁心生敬畏。這里曾是無數(shù)學子求學問道的圣地,朱熹曾在《建安書院》前身傳授理學。黃榦、蔡永定等理學大師在此講學授徒,傳播儒家思想。使得建安書院成為當時南方重要的文化地標及理學名城。</p> <p class="ql-block"> 朱 子 祠 的 莊 重</p><p class="ql-block"> 從《建安書院》出來,沿著石板路往前走,便到了《朱大賢徽國文公朱子祠》。朱子祠始建于宋寶慶三年(1227年)當年,朱熹的季子朱在、嫡長孫朱鑒申請營建朱文公祠,朝廷恩準。它是歷史上第一座祭祀朱子的家廟,即朱子祖廟,開啟了朱子家祭的先河。祠堂是為紀念朱熹而建,紅墻黛瓦,氣勢恢宏。1999年,又重新翻修。祠堂前矗立著朱熹的雕像,他身著長袍,手持書卷,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視著這片他曾深耕過的土地。步入祠堂,殿內(nèi)供奉著朱熹的牌位,兩側(cè)的墻壁上繪制著朱熹的生平事跡壁畫,生動再現(xiàn)了他著書立說、教書育人的一生。祠堂的梁柱上掛滿了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lián)。"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字字珠璣,概括了朱熹的學術(shù)思想。在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朱子理學的博大精深。那種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對道德的堅守,早已融入建甌的文化血脈,成為這座古城永不褪色的精神符號。</p> <p class="ql-block"> 朱 熹 生 平 簡 介</p><p class="ql-block">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南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學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他與建甌(古稱建州)淵源深厚,7歲便隨父遷居于此,在城南環(huán)溪精舍讀書啟蒙,為學術(shù)根基打下基礎(chǔ)17歲時,他在此參加鄉(xiāng)試并拔得頭籌,開啟科舉之路。中年時,朱熹?;氐浇ㄖ?,在知府韓元吉創(chuàng)辦的書院(建安書院前身)講學授徒。</p><p class="ql-block">講學期間,他以《四書》為核心,傳授“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欲”等理學要義,并在書院前鑿“艮泉”井,作《艮泉銘》寄寓清廉教化的期許。其思想深深浸潤此地,建甌也成為朱子理學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他一生仕途短暫,卻以建州等地為支點,將理學思想廣泛傳播。</p> <p class="ql-block"> 東 岳 宮 的 晨 鐘</p><p class="ql-block"> 離開文氣氤氳的書院,我們第二天的腳步轉(zhuǎn)向了城東的東岳宮。如果說建安書院代表了建甌的文人士大夫精神,那東岳宮則承載了古城百姓樸素的民間信仰。這座始建于唐末的廟宇,是閩北地區(qū)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宮觀之一。遠遠望去,紅墻黛瓦在綠樹掩映下格外醒目,飛檐翹角上的瑞獸雕刻栩栩如生,仿佛隨時會乘風而去。步入山門,一股莊重而寧靜的氣息撲面而來。庭院深深,古木參天,幾株數(shù)百年樹齡的銀杏和古柏見證了宮觀的千年風雨。主殿內(nèi)供奉著東岳大帝的神像,金袍玉帶,威嚴莊重。兩側(cè)的配殿則塑有十殿閻羅、二十四諸天等神像,神態(tài)各異,工藝精湛。晨鐘暮鼓,香火繚繞,這里不僅是善男信女祈福禳災的場所,更是古城民眾精神寄托的家園。每逢節(jié)慶,宮內(nèi)都會舉行隆重的道教儀式,鼓樂齊鳴,誦經(jīng)聲不絕于耳,熱鬧非凡,展現(xiàn)建毆文化鮮活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歸 宗 巖 風 光</p><p class="ql-block"> 從東岳宮下來,我們便驅(qū)車來到歸宗巖山腳下。只見山勢崢嶸,危石嶙峋。我們四位拾來路邊的樹枝作拐仗,拾級而上。道狹且陡,我們攀援前行。汗水浸濕衣衫,氣喘吁吁,然而登頂時刻,所有疲憊皆煙消云散。立于巖巔憑欄處,頓生“一覽眾山小”之感。群峰連綿如墨色浪濤,在晴日下延展向天際;一灣碧水似玉帶蜿蜒,串起散落的村落與黃綠相間的田野。云霧雖淡,卻也在山坳間輕籠慢繞,將黛色山脊襯得愈發(fā)靈秀。當風掠過耳畔,望著這片建甌的天地如此遼闊盛景,才真切懂了“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趣,攀登的艱辛早已化作滿心暢快。山頂遇見崇仁寺大雄寶殿。紅墻黛瓦間掛滿紅燈籠,“大雄寶殿”的匾額在日光下熠熠生輝。踏入其間,梵音隱約,香火裊裊,方才的山野豪情又添了幾分禪意悠然。此行歸宗巖,既攬山河壯闊,又得古剎清幽,快哉!</p> <p class="ql-block"> 回 望 古 城</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傍晚時分,我們駕車離開建甌。我們回望建州這座古城,鐵井欄的市井煙火、紫芝街的文墨風雅、建安書院的朗朗書聲、東岳宮的晨鐘暮鼓、朱子祠的莊重肅穆,共同交織成一幅立體的建州古韻流芳,理學名城歷史文化長卷。這座從“建州“走來的古城,既有文人雅士的精神風骨,又有市井百姓的生活氣息。它的魅力,不僅在于那些看得見的古建筑,更在于流淌在街巷血脈里的千年文脈與人文精神。我本建州,或許,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都會在不經(jīng)意間,與這座古城的靈魂相遇,被它的厚重與深情所打動。</p> <p class="ql-block"> 同 窗 之 情</p><p class="ql-block"> 這次建甌之行,得到弟弟集美大學同學,即老曾夫婦盛情款待。老曾在《鼓樓酒店》熱情宴請我們。讓我們品嘗到地道的建甌美食,同時也和老同學敘敘舊聊聊天,方知我們今日相聚六位中有四位都是現(xiàn)在集大的同窗加校友,這份情誼讓我們心里特別溫暖。從地道的板鴨到鮮美的竽絲,每一道菜都充滿了建甌當?shù)靥厣奈兜溃渤休d著老同學滿滿的心意。飯后,老曾校友不辭辛苦乘著夜色帶我們游覽《建安書院》《朱子祠》紫芝街等。借此表示深深地感謝,歡迎老同學攜夫人有機會到榕城做客。</p> 謝謝各位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