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文:濤聲依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圖:致謝網(wǎng)絡(lu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美篇號:109373265</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舍的一生,發(fā)表了大量影響后人的文學(xué)作品,他是文學(xué)領(lǐng)域當(dāng)之無愧的勞動模范,是新中國第一個獲得“人民藝術(shù)家”稱號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老舍的語言,既俗白又精致、雅俗共賞,讓讀者易于理解,又頗具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來反映時代和生活。同樣,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深深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內(nèi)蘊的“京味”。</p><p class="ql-block"> 茅盾曾說過:“在老舍先生嬉笑唾罵的筆墨后邊,我感受到了他對于生活態(tài)度的嚴(yán)肅,他的正義感和溫暖的心,以及對于祖國的摯愛和熱望。老舍的幽默絕不是油腔滑調(diào),以求一笑了之,而是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生矛盾中領(lǐng)略喜劇意味。悲劇和喜劇互相交融,諷刺與抒情互相滲透,使幽默達(dá)到更高的境界,形成一種豐厚的內(nèi)在藝術(shù)力量,讀老舍的幽默作品,往往不僅使人忍俊不禁,更令人掩卷深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一生中,從事寫作時間最長,且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長篇小說。</p><p class="ql-block"> 小說在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北平淪陷的時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形象真切地描繪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戶為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與生死存亡。</p><p class="ql-block"> 作品記敘了抗戰(zhàn)時期廣大平民的悲慘遭遇,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面對強敵憤而反抗的英勇無畏,謳歌、弘揚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p><p class="ql-block"> 從小說的名字就能看出,家是小說構(gòu)建的基石,四世同堂是傳統(tǒng)中國人的家族理念,是歷來為人們所崇尚的家庭模式。老舍用特別深情的筆墨,塑造了一個四世同堂的美好家庭,刻畫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形象。</p><p class="ql-block"> 代表著清朝人的祁老太爺,一腦子的中庸之道,主張一切事情“忍”為先。祁老太爺唯一的兒子齊天佑,則代表著清朝與民國之間的那些人,一個總以“和氣生財”為宗旨的正直的生意人。齊家長孫齊瑞宣受過高等教育,精通英語,代表的是當(dāng)時的知識分子的革命妥協(xié)性,面臨忠孝兩難的抉擇,擔(dān)負(fù)起了家的責(zé)任,以自己的寬容隱忍,為家盡孝。后來配合老三搞地下工作,敢于承擔(dān)大事,時時憂國,是小說真正的主角。</p><p class="ql-block"> 齊瑞宣的夫人韻梅,操持著一家老小的生計,她從不抱怨,而是相夫教子,任勞任怨,堅強勇敢,包容盡責(zé),具有中華民族傳承了千百年的慈愛而光輝的女性美。而老二祁瑞豐,巴結(jié)日本人,落井下石,代表著自私淺薄,做日本人的順民的一類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其他抗戰(zhàn)小說以打仗為主要內(nèi)容不同的《四世同堂》,在抗戰(zhàn)這個背景下,讓我們看到了世間百態(tài),也對我們的民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仰。</p><p class="ql-block"> 老舍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其夫人胡絜青。1937年在齊魯大學(xué)任教的老舍拜托夫人侍奉自己年邁的母親。當(dāng)時老舍母親生活在敵戰(zhàn)區(qū)北平,1942年老人病故。胡絜青幾乎耗去了一年時間,在1943年他帶著孩子們來到身在重慶的老舍身邊。</p><p class="ql-block"> 胡絜青講述老舍寫這部小說的經(jīng)過時說:“當(dāng)我一次又一次的講述日本侵略者,對淪陷區(qū)人民特別是對北平人民的奴役和蹂躪的時候,老舍總是坐在一旁,吸著煙、靜靜地聽著、思考著…就這樣,使他心中那舊日的北平又增添了淪陷后的創(chuàng)傷和慘狀”。</p><p class="ql-block"> 終于,老舍在1944年1月開始動筆,寫這部《四世同堂》,這是老舍先生用時最長、規(guī)模最龐大、思想最深沉、結(jié)構(gòu)最復(fù)雜、人物最繁多、技法最多樣的一部小說,他宣揚了現(xiàn)代的民族國家觀念,填補了淪陷區(qū)抗戰(zhàn)小說題材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細(xì)品《四世同堂》,發(fā)現(xiàn)它講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困境,被各種“看不見的墻”困住。</p><p class="ql-block"> 最讓人感慨的是,小說里那些最終活出人樣兒的,反而是敢于打破“圈子”的人。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絕不能被自己的“舒適區(qū)”困死。</p><p class="ql-block"> 我覺得最精彩的是:讓我們看到真正的自由,是心里夠開闊,物理空間再小,精神世界也能無限大。小說雖然寫的是抗戰(zhàn)時期的故事,但說的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永恒課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