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越來越喜歡待在廚房里。做菜有一種簡單、直接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手在臺面上忙活,眼跟著手,腦子也只能專注到手上的事?;蛞徊揭徊桨才抛霾说某绦?,比如,需要等待比較久的湯、米飯要先做;洗菜時想著先洗菠菜吧,好讓菜根在水里多泡一會兒土;北豆腐可以先煎,煎完鍋里剩一層薄油可以直接炒菜……又或觀察感受食材在制作過程中的變化,包括顏色、形態(tài)、氣味等等。</p><p class="ql-block">尤其在北京的冬天,當(dāng)窗外空氣冰得凌冽,或者干脆下著雪,人待在陽光明媚的廚房里,燉個湯、烤個蔬菜、或者混炒一鍋私房配菜麻辣香鍋。流理臺周圍的上空蔓延著的,有來自食物與手工的雙重療愈。</p> <p class="ql-block">然而有時候,思緒若再飄得遠一點,廚房里又似乎包羅著一個完整的小宇宙。</p><p class="ql-block">有食材、鍋具、配料們構(gòu)建的物質(zhì)基礎(chǔ),又有它們之間互動、彼此作用產(chǎn)生的奇妙反應(yīng),思想在其中便能升華出精神的世界。</p><p class="ql-block">而之于人,同樣的食材,何來不同的做法、不同習(xí)慣、不同滋味?背后或都是每個人一路走來的人生軌跡。里面交揉著的,便是往日的人,往日的回憶、與情感。</p><p class="ql-block">想到禪門祖師在大寮悟道,想到有人寫廚房里的人類學(xué)……做菜,真是很有意思??! </p> <p class="ql-block">“自古大寮出祖師”,大寮即為寺院的廚房。江西的寶積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傳統(tǒng)。</p><p class="ql-block">比丘尼師父們在后山種紅米、種蔬菜,在大寮自制豆腐。典坐(負責(zé)掌管寺里大眾飲食的師父)每日需因時、因地安排并制作素齋。</p> <p class="ql-block">作為禪宗五大派系之一——曹洞宗的祖庭,師父們每天依曹洞宗鐘板行持。</p><p class="ql-block">早上四點前打板起床,但大寮的師父通常不必去早課,而是直接去廚房做早齋。做好飯、服務(wù)好大眾,就是大寮之人的早課。</p> <p class="ql-block">日本作家水上勉,年輕時曾在東福寺做本孝長老的侍者。所謂侍者,就是照顧長老飲食起居的助手。他在寫《吃土的日子》(中文版《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時,記錄了許多當(dāng)年在寺廟做事時發(fā)生的事。</p><p class="ql-block">有一次,他為了節(jié)省時間,把菠菜根切掉扔在廚房一角,長老見后默默拾起,說了句“不要把最好的部分扔掉”;另有一次,師兄見他洗完東西直接把水一倒,斥責(zé)他怎么可以隨意把水倒掉,應(yīng)該澆在樹根上。而正是在這樣日日平常、繁瑣又反復(fù)的小事中,人的心念被慢慢修正。</p> <p class="ql-block">“拈一莖草建寶王剎,入一微塵轉(zhuǎn)大法輪?!?lt;/p><p class="ql-block">日本曹洞宗創(chuàng)始人道元禪師講,即便是作莆菜羹之時,也不可生嫌厭輕忽的心;而作珍貴的頭乳羹之時,亦不可生喜悅歡躍之心?!半m向粗,全無怠慢;雖逢細,應(yīng)彌有精進”,不逐物變心、不順人改詞,便是大寮之人在廚房做事的修行。既要服務(wù)好大眾把菜做好,又要從中修持自己的心?!拔覀兠刻斓闹匾蝿?wù)就是搞衛(wèi)生,飲食的地方基本的要求就是衛(wèi)生。一只螞蟻爬上去,罪過很大”,福建龍華寺的典坐師父說,“大寮最能修忍辱心,做飲食眾口難調(diào),好話壞話都得聽,這也是修行?!闭缢未仁苌顟讯U師在《資福訓(xùn)童行頌》中所寫:香積廚中好用心,五湖龍象在叢林。瞻星望月雖辛苦,須信因深果亦深。</p> <p class="ql-block">二十歲以前,我?guī)缀醪粫霾?。真的兩腳邁進廚房,是大學(xué)畢業(yè)后開始工作,自己在外租房子。起初因為實習(xí)工資實在微薄,為了省錢于是做飯帶飯。直到現(xiàn)在,有時站在炒鍋前,靜靜等待油鍋慢慢熱起來、熱氣往上冒時,總還是忍不住想到當(dāng)年,自己總是很心急就把菜一咕嚕倒進剛熱一點的油鍋,快速翻炒,總覺得一停下來鍋就會著、菜也會焦。然而,很久之后才知道,油熱到足夠菜才會香;翻炒也不必太著急,菜和油可以多相處一會兒。</p> <p class="ql-block">做菜做久了,似乎就會自然而然對食材之間的平衡產(chǎn)生直覺,而不一定需要硬生生的食譜或方程式。莊祖宜的《廚房里的人類學(xué)家》也曾寫到,“鍋里不斷地發(fā)生化學(xué)變化,掌廚的人就算不懂中間的原理,也能以鼻目口舌分辨出來?!薄爸篮芏嗟览韰s不一定能過好人生”,有時或許就該踏踏實實用身體去經(jīng)歷,只有經(jīng)歷會給你直接且真切的答案。而食材本身也有平衡。水上勉寫到茨菇時,提到茨菇本身有苦味,但表皮發(fā)甜?,F(xiàn)代人總是拿到食材就先習(xí)慣性削掉帶一丟丟泥土的皮,他寫,這樣的做法“讓食物難過”。我有一次在家蒸南瓜,也是“大刀闊斧”地切掉厚厚一層南瓜皮,家里的老人見了就教育我,南瓜皮洗干凈就好,靠近皮的部分最粉、最好吃。記得小時候,家里削皮用碎碗片,平日就擱在洗手臺正前方的窗臺上,清洗土豆、芋艿時,拿碗片刮掉薄薄一層就好。不像如今換成削皮刀,恨不得削掉厚厚一塊,留出“最嫩的芯”。不知道,到底是以前人太窮,還是現(xiàn)在人心太急。 做菜這件事,之所以讓人感覺到幸福、溫暖,大約還在于其中的情感流動。比如腌冬瓜,是我從小以來的記憶。前兩年我和奶奶討來方子,學(xué)做了幾次。從腌制的過程,到最后入口那熟悉的味道,就是有一種道不明的魔力,同時牽扯著味覺神經(jīng)和記憶的鎖鏈。大約只有親手下廚做,這種情感的牽扯才會如此動人。</p> <p class="ql-block">沒有人天生會做菜。先人在饑餓中摸索什么可吃、如何吃,而現(xiàn)代人則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里,或憑著記憶中的某種味道、或與情感糾纏在一起的某道食物,練就出每個人獨有的品味與廚藝。比方最初,我是同合租的室友學(xué)做菜。天南海北幾個女孩兒因合租生活在一起,差不多年齡,差不多背景,所以我最早學(xué)到的菜系基本融匯南北,北到吉林的燉菜、南到廣西的米粉……而那幾年,廚藝、友誼、個人成長,這些也都糅雜在日常幾個人一起買菜、做飯、吃飯、生活當(dāng)中,慢慢結(jié)出果實。</p> <p class="ql-block">就這樣,一點點發(fā)現(xiàn),做菜與人生、與成長,其實有很多共通之處。一道菜從生到熟,最初的食材需要經(jīng)過水洗、手揉、刀切、油煎,才能最終成為一道菜,而這不也正是我們自己嗎?總要在社會上受過挫折、打磨,挨過內(nèi)心、身體的煎熬,才變成如今的你。</p><p class="ql-block">除了時間,還有平衡。</p><p class="ql-block">一次,自己在家做燉肉,肉已經(jīng)提前用黃酒腌過,但下鍋后仍有很重的腥味。正好手邊有剛切好的番茄,便隨意丟了幾塊進去,結(jié)果腥味就去了大半。</p> <p class="ql-block">《海鷗食堂》里,在赫爾辛基開著一家日式餐廳的幸惠,碰到因不同原因來到芬蘭的綠與正子,三個女人在遙遠的北歐城市,一起做飯團、烤肉桂卷、沖咖啡……于是又引來更多因為不同理由走近這間餐廳的人,一個個故事便由此展開。我想,人的一生,總會經(jīng)過一些人,一起吃飯、一起做菜。而那些流動在廚房里的對談,“煮餃子要不要蓋蓋子”、“沖咖啡要不要念咒語”,以及暗涌在這些對話當(dāng)中的情感,也終將慢慢匯入記憶的河,在人的余生當(dāng)中細細流淌,寧靜而緩慢。做菜,可以是很個人的事。</p><p class="ql-block">囿于廚房中,享受一個人的小宇宙,做菜的充盈、思想的跳脫,讓人感覺到身心的放松。它更像是一種動態(tài)的冥想,在油鹽醬醋、蔬菜魚肉的騰挪里,讓人可以觀照自己的心,感受人于物之中產(chǎn)生的共鳴。</p><p class="ql-block">做菜,也可以是養(yǎng)人的。</p><p class="ql-block">比方近兩年,越來越喜歡在家做菜招待朋友;和好友相約,也不約而同都喜歡約在各自的廚房。兩個人或者三個人,一邊做著菜、一邊聊著天,可以從中午待到晚上。</p><p class="ql-block">在廚房的時光,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輕松、愜意且溫暖。在廚房,可以是日常、平常,專心只為做一頓落胃的食物,或只為享受一個美好的周末上午;也可以有關(guān)修行、悟道,領(lǐng)會人生與天地之間的規(guī)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