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稱:筑美</p><p class="ql-block">美篇號:32496385</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圖片:原創(chuàng)</p> <p class="ql-block">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大家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烈,注重運動的人也越來越多。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但要因人而宜、因體而定,唯有“適合”才是最好的。我喜歡籃球和跑步,一直沒放下,如今雖以慢跑為主,那份運動給予的快樂,卻始終未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上大學時,就喜歡打籃球、跑步。那時,每天早晨圍操場跑上7、8圈,打上1個多小時的籃球,下午放學后再打2個小時的籃球,汗流浹背,神清氣爽。晚飯,聽著小說《白眉大俠》或歌曲,吃上2、3個饅頭,吃一小飯盆菜,再喝上一瓶“三九”啤酒,悠閑自得,自由快樂。那時的身體,仿佛有使不完的勁兒,怎么運動都不累,怎么吃都不胖,彈跳靈活,輕盈矯健,堪稱巔峰狀態(tài)。</p> <p class="ql-block"> 工作后,籃球依舊是我的最愛。運動量雖變小了些,但每天早晨仍堅持打1小時,體重一直維持在170斤左右,沒有明顯變化。變故發(fā)生在2013年,因打籃球傷了兩次腰,在醫(yī)生的建議與愛人的擔憂中,我不得不揮淚告別球場。為了延續(xù)運動習慣,我開始了每天5公里的慢跑,即便天氣不好,也會在客廳內(nèi)完成,雷打不動。然而,運動量的明顯下降,而飯量依然不減,讓體重一路飆升到190斤,明顯感覺到笨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2017年夏天,王老師把我拉入了跑步群,讓我知道了河間有跑步大神,開闊了眼界,心向往之。每天在操場上,十幾個人喊著口號跑,既帶勁還不累。隨著那股興奮激動勁,跑量也是突飛猛進,一年內(nèi)每次跑量從5到8、10,到15、21,到30、35,一直能跑42公里,還創(chuàng)造一些“奇跡”,一個人獨自在操場上跑過全程,夜間凌晨不睡覺跑30公里,完全成為了一個“瘋子”。大跑量的運動,帶來的就是體重的直線下降,從190斤到180、175,到170、160,到155、150,一直到145斤,身體輕了很多,體型變苗條了,人也帥氣了,由原來油膩大叔變成了走路帶風的小伙子,簡直像換了個人一樣。</p> <p class="ql-block"> 2019年秋天,一次長途旅行讓腰傷復(fù)發(fā),牽扯到腿部,即便如此,治愈后我依然參加了半程馬拉松賽事。后又經(jīng)歷新冠疫情,在封控狀態(tài)下,還在客廳內(nèi)完成半程。2023年初,人又歡了,跑一休一地跑,每次堅持10公里,兩周來個半程。現(xiàn)在雖跑量減少,但依然堅持著自己的熱愛,每天5公里的慢跑,雷打不動。我深知,培養(yǎng)一個興趣愛好不容易,更何況運動還給自己帶來了巨大收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多年運動,讓我深深體會到它的魔力:它讓人大汗淋漓、渾身通透,排毒養(yǎng)顏、健美塑型,滿腹空空、舒適痛快;讓人忘了壓力、丟了煩惱,自然開朗、無憂無慮,看什么都順眼,見誰都歡喜;讓人放飛夢想、天馬行空,看云卷云舒,聽蟲聲鳥鳴,賞春花秋月,變得簡單又純真。尤其是跑步,跑出的是孤獨里的堅韌、輕盈中的健康、愉悅時的溫暖、蛻變后的美好,在奔跑中遇見兒時的純粹、童年的無慮、少年的美好,找回青年的自由與熱情、詩意與遠方、星辰和大海,讓年輕的心一直在跳動,開心的笑永遠在路上,自然的美始終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但中年人運動,更要講究方法策略,要“穩(wěn)”,千萬不能逞一時之能,累了自己,傷了身體,造成終身的痛;要“緩”,不論參加哪種運動,不能急打急拼,要認真聆聽自己的身體信號,保證在安全范圍之內(nèi);要“適”,啥事都是過猶則不及,運動亦如此,不管是運動的強度速度,還是長度密度,都得要“適可而止”;要“果”,中年人運動不要再追求成績,也出不來成績了,要追求那種自然而然的鍛煉效果,強身健體而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在于科學。衷心祝愿每個人都能動起來,選對適合自己的方式,讓科學的運動為我們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讓活力與快樂常伴我們左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