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冰,原名白崇誠,是在1939年日寇入侵中國山西時,被當時“中華慈幼協(xié)會”由山西呂梁搶救到后方(西安)的一名流亡學童。</p><p class="ql-block"> 白冰自離開家鄉(xiāng)那天起,堅持每天寫日記,一天沒落,直到大學畢業(yè)。日記記錄了他們這批學童從山西磧口到西安——眉縣——四川金堂——沙坪壩——蘇州——番禺的過程,直到1949年7月,共計37本日記,是一份珍貴的歷史資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陳汝艇與白冰同是流亡學童,兩人一起從磧口過黃河,流亡陜川,成為銘賢學校的同班同學,也是求學期間形影不離的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陳凱是陳汝艇的兒子,當年受白冰囑托,希望他將這批流亡難童的求學和成長經(jīng)歷,整理成一部書,把“流亡學童的故事”寫成文字,供后輩紀念,記錄那個時代求學的不易。</p><p class="ql-block"> 于是,從2024年2月開始,陳凱開始在美篇上發(fā)表以《流亡學童》為名的系列文章,內(nèi)容是對白冰日記的解讀,讓讀者能夠感受上世紀30-40年代的中國,積貧積弱、奮力抗敵的時代背景,以及這批流亡學童的成長經(jīng)歷。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白冰是一個外向、熱情、有擔當?shù)耐瑢W,是銘賢學?!巴y會”的負責人。</p><p class="ql-block"> “同難會”是指從陜西眉縣兒童教養(yǎng)院轉(zhuǎn)移到四川金堂銘賢學校的學生,他們55人在1940年3月14日從眉縣難童教養(yǎng)院出發(fā),歷經(jīng)42天,徒步行走了1924里路,于4月25日來到四川金堂銘賢學校。經(jīng)過一段時間補習,大部分升入初中一年級,最后在銘賢學校師生的幫助,在中國最困難、最危險的時期,完成初中學業(yè)后來考入技校、大學,在解放前夕選擇留在大陸建設新中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流亡學童》系列文稿,是以解讀(白冰)日記的形式,向讀者描繪了在日寇侵略中華期間,政府、慈善機構(gòu)為搶救這些讀書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也展示了在戰(zhàn)亂期間,這些遠離父母的流亡學童求學、生活的不易;通過這些流亡學童的經(jīng)歷,讓大家能感受到銘賢學校“學以事人”的校訓,以及“愛和舍已”的銘賢精神;這些流亡學童雖然在銘賢學校只讀了三年,但由于銘賢學校的教學質(zhì)量較高,后來他們大都考上了大學,成為各行各業(yè)的專家。 </p><p class="ql-block"> 白冰是一個有心人,在流亡途中和讀書期間,他能一直堅持寫日記,幾乎每天不落,內(nèi)容包括時事、情感和各種社會現(xiàn)象,共計37本,能保存至今,實屬不易。</p><p class="ql-block"> 《白冰日記》是一份珍貴的歷史資料,擬捐贈給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圖書館,以圖永久珍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陳凱畢業(yè)于北京理工大學汽車發(fā)動機專業(yè),靜心閱讀了白崇誠的日記,並以筆名東山龍寫出134篇針對白冰日記的解讀,整理成近20萬字的書稿。</p><p class="ql-block"> 書稿文字樸實無華,描述生動,並能夠?qū)⑷沼泝?nèi)容與時代大事件相結(jié)合,使得讀者能在當年的時代背景下理解日記內(nèi)容,讓人對于當年的政治、社會風氣、物價、教育、師生關(guān)系都有比較直觀的認識。 </p><p class="ql-block"> 《流亡學童》還描述了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國各界力量對“文化種子”的重視,也比較全面介紹了當年中國初中、技校、大學教學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中國教育史的一些空白。</p><p class="ql-block"> 本書是對銘賢學校、當年因庚子賠款而建的一個現(xiàn)代化學校——現(xiàn)在的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的前身,最好的紀念,也是對銘賢校友的一種懷念。 </p><p class="ql-block"> 希望有機會出版,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了解中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2日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