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9日的The Celery Farm,空氣里已帶著一絲寒意。秋風(fēng)掠過湖面,卷起細(xì)碎的波紋,夕陽傾斜,把金色的余暉鋪滿水面。四周寂靜,只偶爾傳來蘆葦輕響與遠(yuǎn)處水禽的低鳴。就在這份獨有的靜謐中,一只衣著整潔的孤鷸悄然而至,它輕盈地掠過水面,停棲在淺灘,警覺又從容。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只剩下風(fēng)、光與生命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英文名:Solitary Sandpiper</p><p class="ql-block">學(xué)名:Tringa solitaria</p><p class="ql-block"> 孤鷸又稱褐腰草鷸,是鸻形目丘鷸科鷸屬的鳥類。它的英文Solitaria源于拉丁語solus,意為“孤獨的”。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它不像其它的磯鷸那樣成群遷徙,并在地面筑巢,在遷徙過程中,通常單獨出現(xiàn)在陰涼的小溪邊。如果有人靠近,它會緊張地上下擺動身體,然后發(fā)出尖銳的哨聲飛走。夏季,在北部云杉沼澤地,孤鷸不會在濕地上筑巢,而是會把蛋產(chǎn)在高高的樹上那些遺棄的鳴禽巢里。因此,它以其獨行俠般的遷徙習(xí)性和樹巢育雛行為著稱。繁殖于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寒帶森林,冬季遷往墨西哥、中美洲及南美洲。食物主要包括水生及陸生無脊椎動物,如昆蟲、蜘蛛、小甲殼類及軟體動物。</p> <p class="ql-block">(以下圖片于2025年5月4日拍于Van Saun)</p> <p class="ql-block">外型特征</p><p class="ql-block"> 孤鷸是一種體型細(xì)長的小型濱鳥,長19-23厘米,重31.1-65.1克,翼展55-57厘米。頸部和喙較長,翅膀和腿也相當(dāng)長。上體呈深橄欖褐色,黑白相間的尾巴和醒目的白色眼圈,在眾多形似鷸的鳥類中獨樹一幟。下體呈淺色。繁殖羽時,頭部和胸部有深色點狀斑紋,上體布滿整齊的白色斑點。非繁殖羽時,背部基本無斑點,胸部呈淺棕色。鳥喙灰綠漸變?yōu)楹谏舛?,腿呈橄欖色。飛行時,深色的翅下部與白色的腹部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圖案在北美濱鳥中獨一無二。雌雄外觀相似,但雌鳥平均稍大。幼鳥上體更顯暖褐色,斑點較大且顏色較淡。</p> <p class="ql-block">生活習(xí)性</p><p class="ql-block"> 孤鷸在北極沼澤地筑巢。遷徙和越冬的鳥類則棲息于樹木繁茂的沼澤、河岸、沼澤地、湖泊、池塘、溝渠、牧場、稻田和濕草地。在遷徙時,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孤獨行為,不結(jié)成大群,很少與其它濱鳥一起出現(xiàn)在泥灘或鹽沼上,但它們經(jīng)常在與其筑巢棲息地相似的湖泊、池塘或溪流處停留,尤其是在有大片泥濘邊緣的地方。在大多數(shù)孤鷸越冬的熱帶地區(qū),它們也使用淡水環(huán)境,尤其是灌木叢生的池塘和水坑、邊緣為泥濘或沙質(zhì)的河流和溪流、漂浮植被的墊子,以及有小水池的沼澤地。孤鷸在小型淡水濕地中覓食。它們在淺水中緩慢行走,捕食昆蟲、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兩棲動物和其它獵物。它們依靠視覺捕獵,用喙捕捉獵物,很少深入淤泥。孤鷸有時會在水中抖動一只腳,從而引起獵物的移動,并時常擺動身體后部。受到驚嚇時,它們會飛行一小段距離,鳴叫后降落,落地后通常會保持翅膀在身體上方短暫抬起。</p> <p class="ql-block">生產(chǎn)繁殖</p><p class="ql-block"> 孤鷸是一夫一妻制的。繁殖季節(jié)從五月下旬持續(xù)到六月初,產(chǎn)卵期從那時開始,筑巢期于七月中旬結(jié)束。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北方森林中繁殖一次,每次產(chǎn)卵3-5枚。它們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們并不在地面筑巢;而是尋找并重新利用鳴禽廢棄的樹巢,尤其是美洲知更鳥、銹色黑鸝、加拿大鴉和雪松太平鳥的巢。雄鳥會識別樹上有潛力的鳴禽的舊巢,而雌鳥似乎會做出最終選擇。雌鳥會通過移除舊巢襯并經(jīng)常用新材料重新襯砌來改造巢穴。孵化期為23-24天,雌雄雙方通常也會共同孵化。一旦雛鳥孵化出來,父母雙方都會照顧它們,直到它們獨立,盡管其中一方可能會先離開雛鳥。幼鳥是早熟的,孵化后不久就能離開巢穴自行覓食。它的壽命可能與鷸屬的其它鷸相似,這些鷸的野生壽命記錄約為7至27年。</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