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燈下漫筆----181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瞽言淺議(117):</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很多人會走進你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很少人能走進你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會走進你的生活,很少人能走進你的生命?!边@句在網(wǎng)絡(luò)上流傳的短語告訴我們,人生旅途中,與我們產(chǎn)生交集的人不計其數(shù),但真正能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卻寥寥無幾?!白哌M你的生活”的人,多是泛泛之交的短暫相逢;“走進你的生命”的人,才是靈魂共振的長久羈絆。前者是時空偶然的交錯,后者是心靈必然的相吸。</p> <p class="ql-block"> “走進你的生活”的人,大多源于“場景性聯(lián)結(jié)”。生活中的相遇,本質(zhì)上更像一場需求的交換:買東西時遇見店員,共事時遇見同事,住社區(qū)時遇見鄰居,旅行時遇見同行者……這些關(guān)系因特定場景而生,也會隨場景改變而淡去。換了工作,昔日同事漸漸斷了聯(lián)系;搬了新家,鄰居間的問候成了回憶;旅途中的伙伴,到站分離后便各自奔赴下一程風(fēng)景。他們曾為我們的生活添過色彩,卻未曾真正叩開我們內(nèi)心的門,更談不上參與我們生命的成長軌跡。這不是誰的錯,只是生活本就流動不息,聚散離合本是常態(tài)。</p> <p class="ql-block"> “走進你的生命”的人,必然經(jīng)過了“靈魂性篩選”。他們不是被動闖入,而是主動選擇與我們同頻共振。父母用沉默的陪伴為我們撐起最初的世界,不求回報;相濡以沫的伴侶,在柴米油鹽里磨出默契,在風(fēng)雨中并肩前行;摯友在我們得意時敢敲警鐘,失意時愿陪我們左右,懂我們的言外之意,容我們的狼狽之態(tài);老師不僅傳授我們知識,更在價值觀、人格塑造上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記。這些人能走進我們生命,無關(guān)相遇次數(shù),只因他們愿意用理解、包容與陪伴,成為我們生命的支撐。</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會走進你的生活”,是概率;“很少人能走進你的生命”,是選擇。前者可以成群結(jié)隊,后者往往三三兩兩。我們一生要與無數(shù)人擦肩,但共度生命的不過三五。現(xiàn)代社會如高速列車,社交軟件上有不計其數(shù)的“好友”,職場中有不可勝數(shù)的“伙伴”。我們被裹挾著奔向無數(shù)“關(guān)系”的入口,然而,這些關(guān)系大多停留在“有用”的層面,同事是資源,朋友是社交資本,通訊錄里有幾百個好友,真正能深夜撥通電話的卻寥寥無幾;社交場合認識的人越來越多,能坐下來好好聊聊的卻少之又少。當關(guān)系淪為工具,那么,“走進你的生活”的人便失去了能成為“走進你的生命”里的可能。真正的人生智慧,從來不是追求“走進你的生活”的人有多少,而是珍惜“走進你的生命”的人有多真。歲月流轉(zhuǎn),那些“走進你的生活”的人會漸漸模糊,而“走進你的生命”的人會愈發(fā)清晰。</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會走進你的生活,很少人能走進你的生命”,這句話像一聲提醒:塵世喧囂中,生活的交集或許只需機緣,生命的共鳴才是靈魂的碰撞與時光的淬煉。唯有珍視那幾個“能走進你的生命”的人,才能讓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被浮光掠影填滿,而成為有溫度的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