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偶然的機會,在鄂西南的武陵山深處,探訪到一座青瓦木構的院落,它靜靜矗立——這便是曾家老屋,也是曾慶祝老人守護了大半輩子的家。</p> <p class="ql-block">作為兩次被政府掛牌認定的歷史建筑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正屋門楣上“利川市歷史建筑 The Zengs'Old House” 的字樣,不僅標注著老宅的年歲,更鐫刻著曾家五代人 “以教為業(yè)” 的傳承印記。</p> <p class="ql-block">80多歲的曾慶祝,這位 2017 年被國家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鄉(xiāng)村教師榮譽稱號” 的老人,正是這座老宅的守護者,也是教育世家精神的延續(xù)者。</p> <b>一磚一瓦皆故事:老宅里的時光刻度</b><br>曾慶祝每日的生活,總從走過老宅那道 90 多米長的青石院墻開始。墻身由青石壘砌,歷經兩百年風雨仍穩(wěn)固如初,墻下的青苔隨四季枯榮,成了他感知老宅 “呼吸” 的方式。這座建于清嘉慶末年的院落,總面積 760 平方米,是典型的 “撮箕口” 式格局:正屋 “明三暗五”,穿斗式全木結構的梁柱交錯咬合,撐起覆著青瓦的懸山屋頂;兩側吊腳樓廂房各四列三間,廂房面壁大門上的鏤雕窗花做工精細,每一筆紋路都留存著當年工匠的匠心。 <p class="ql-block">最讓曾慶祝老人常向人提及的,是老宅 “偏左” 的朝門——并非傳統(tǒng)院落的居中設計,而是依古代風水學理念設在左側。“爺爺曾德勝說,這是‘留余地、不張揚’,” 曾慶祝進一步解釋,“就像我的先人們辦教育,從不是為了出風頭,而是想讓更多孩子有書讀。” 如今,朝門內側的墻面仍隱約能看出早年的痕跡,那里曾是曾家的學館,而學館的舊址,就在正屋左側的廂房里,雖已不再授課,卻仍留存著曾家對教育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b>一脈相承續(xù)初心:從學館到講臺的五代堅守</b></p><p class="ql-block">“咱曾家的教育,是從太爺爺曾義文開始的?!?每當有人來老宅參觀,曾慶??倳v起家族的故事——曾家先祖曾仁善從貴州流落至此,憑勤勞成為當?shù)厥赘?;其子曾義文中舉后,卻無意仕途,反而在老宅院內開辦了學館,免費教鄉(xiāng)鄰孩子讀書;到了曾禮賢(曾義文之子)這一代,身為秀才的他接過父親的教鞭,與兒子曾德恵、曾志權一起,將學館辦得愈發(fā)紅火,“曾家教書” 的名聲,也成了當?shù)氐囊欢渭言挕?lt;/p> 而曾慶祝對教育的執(zhí)念,更多來自父親曾德勝的告誡。曾德勝是曾禮賢最小的兒子,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抓壯丁,編入第六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陳誠的衛(wèi)隊,后因作戰(zhàn)有功升任代理排長?!案赣H總說,他當年因不識字吃了太多苦,所以一定要讓我們讀書。” 曾慶祝記得,父親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也正是這份叮囑,讓他即便歷經艱辛,也始終沒放棄求學,在1960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恩施師專(今湖北民族大學),成為十里八鄉(xiāng)絕無僅有的“秀才”,后來堅守在鄉(xiāng)村任教,講臺一站就是幾十年。2017 年,當 “鄉(xiāng)村教師榮譽稱號” 的證書送到老宅時,曾慶祝特意將證書放在學館舊址的桌案上,“告慰先人的同時,也提醒自己沒丟曾家的傳統(tǒng)?!?lt;br><br> 這份傳統(tǒng),如今正被新一代延續(xù):曾慶祝的兒子已擔任當?shù)匦W校長;女兒也在鄰鄉(xiāng)任教;孫女更是接過接力棒,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算上其他家族成員,曾家老屋前后走出了 6 名教師,從清嘉慶末年的老宅學館,到如今的鄉(xiāng)村校園,五代人的教鞭,在時光里傳遞了近兩百年。 <b>守宅即守心:讓傳承在老宅里扎根</b><br>如今,曾慶祝依舊堅守著這座老宅,呵護著這座古建筑,“老宅不能壞,它是曾家的根,根在,教育的念想就不會斷?!?他還在悉心打理著這個院落,就像當年先輩們一邊辦學館、一邊勞作那樣,保持著 “耕讀傳家” 的習慣。<br><br> 閑暇時,曾慶祝最愛坐在院心的板凳上,看著老宅的青瓦映著天光,期待著任教的子孫們回來,在學館舊址旁,讓他傳道教育,授業(yè)解惑。每當這時,曾慶祝總會笑著點頭,指著正房門上的文物保護牌說:“是啊,你看這牌子,是政府對老宅的認可,也是對咱曾家教育傳承的肯定。以后,你們也要把這份念想傳下去?!? 我的探訪就要結束時,曾慶祝老人揮手告別的瞬間,讓我懂得,他守護的,不僅是一座有著兩百年歷史的老宅,更是一個家族 “以教為業(yè)” 的精神坐標 ——而這座老宅,連同墻上的掛牌、院內的學館舊址,以及曾家一代又一代的教師,共同書寫著 “教育世家” 的故事,在武陵山深處的時光里,繼續(xù)薪火相傳。 <h1><b>后續(xù):曾家又一傳人 —— 公益路上的曾凡山</b><br></h1><h3><br></h3><h3>本文刊發(fā)后,曾家后代曾凡山主動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經核實,他是曾慶祝的侄子,也是曾家老屋走出的又一位極具擔當?shù)暮笕恕?lt;/h3><h3>曾凡山是土生土長的湖北利川人,早年曾輾轉廣東東莞、深圳、北京、杭州、蘇州等地打工,在漂泊中深刻體會到勞動者的艱辛與不易。2007 年,他在杭州參與組建農民工公益機構 “草根之家”,從此踏上公益之路,利用業(yè)余時間為工友們提供幫助。2010 年,因母親病重離世未能充分盡孝的遺憾,他創(chuàng)辦 “媽媽之家”,注冊了相關網站及 “媽媽之花”“媽媽之夜” 等 50 多個商標,以 “遵紀守法,與人為善,自助互助,自強不息” 為核心價值觀,打造有溫度的母親與夢想平臺。<br></h3><h3>他曾舉辦 “媽媽之夜” 晚會獲中央電視臺報道,創(chuàng)作《漂著》《打工人》等歌曲,唱出打工者心聲,其中《打工人》MV 經蘇州大學師生助力完成,獲多地媒體轉發(fā)評論。2022 年,曾凡山決定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2025 年 4 月他致信湖北省委書記咨詢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政策,很快得到利川市人社局答復,了解到一次性創(chuàng)業(yè)補貼、創(chuàng)業(yè)擔保貸款等扶持政策。借助湖北及恩施州推進外出務工人員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政策東風,他計劃先在恩施州開設 “媽媽之家媽媽健康生活館”,后續(xù)拓展至住宿餐飲、電商直播等領域,目標在全國開 100 家 “媽媽店”,幫助 1000 名媽媽、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者、殘疾人等實現(xiàn)價值。<br>作為曾家后人,曾凡山雖未投身教育行業(yè),卻以公益與實干延續(xù)了家族 “擔當奉獻” 的精神內核,為曾家老屋的百年傳承增添了新時代的鮮活注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