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普化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山臺懷鎮(zhèn)清水河?xùn)|側(cè),初名帝釋宮,明崇禎年間(1628-1644)改稱玉皇廟,1922年由表維恕主持重建為儒釋道合一的寺院。寺院占地1.89萬平方米,坐東向西,現(xiàn)存建筑采用民國閣樓式格局,以中院為主體形成五院并排布局,現(xiàn)存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百余間。這里的建筑特點,一是樓廊式格局,二是裝飾精細,門上券口、格下檻墻、墀頭角柱石和柱礎(chǔ)等多有漢白玉石雕,體現(xiàn)了民國年間的建筑風(fēng)格。五臺山建造最早的寺院,應(yīng)為顯通寺的前身大孚靈鷲寺;較晚的一座寺廟,當(dāng)為普化寺。普化寺,初名帝釋宮。明崇禎年間(1628-1644),因這里建有一座玉皇閣,里面供著玉皇大帝,所以又有玉皇廟之稱?,F(xiàn)建筑是民國十四年(1925)在玉皇廟的廢墟上重建的。</b></p> 建筑魁寶 <p class="ql-block"><b>寺前照壁長15.6米,雕有福祿壽三星及文王別子等圖案,與龍泉寺照壁同為五臺山磚石建筑代表。</b></p> <p class="ql-block"><b>側(cè)掛著對聯(lián):“皈依三寶極樂地,遵守五戒未來天?!钡铋T兩側(cè)墻上除“法輪常轉(zhuǎn)”四個大字外,磚石雕刻舉目都是,仔細一看,有孫悟空大鬧芭蕉洞、盤絲洞、無底洞、琵琶洞故事,還有石雕牧童吹笛、羊倌放羊、牧人趕像、老人騎驢過橋等,可以稱得上是近代雕刻藝術(shù)佳作。這些磚石雕刻是民國年間南山寺普濟和尚的弟子募化修建的,所以石雕內(nèi)容與南山寺的一樣,染上了儒教、道教的色彩。天王殿內(nèi)的雕工也一樣精細,例如木雕彌勒佛龕,龕柱上雕有盤龍,稱為“木雕盤龍柱”,可以將它左右旋轉(zhuǎn),令人嘆為觀止。此外,殿內(nèi)正面還坐著彌勒佛,在彌勒佛背后是韋馱天神。與其它寺院的天王殿設(shè)置略有不同之處是,此殿有“哼哈二將”和“降龍”、“伏虎”。</b></p> 板依三寶極樂地 遵守五戒未來天 <p class="ql-block"><b>普化寺雖然是五臺山比較年輕的一座寺廟,但它地靈人杰,化導(dǎo)有方,僧才濟濟,高僧倍出。當(dāng)代著名的佛學(xué)大師、法門龍象、翻譯家法尊法師就是出家于該寺的一位僧人。他思想進步,愛國愛教,精通佛理,游刃于漢藏兩種文字之間。</b></p> 寺內(nèi)法師 <p class="ql-block"><b>早在五十年代中葉,他就來到了五臺山。他解放思想,積極肯干,艱苦奮斗,愛廟如家。在五臺山期間,他先后修過顯通寺、黛螺頂、萬佛閣、觀音洞和普化寺等五座寺廟。就普化寺而言,僅三年時間他就帶領(lǐng)僧眾修復(fù)了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僧寮、禪房130余間。因此被譽為“修廟迷”。常言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參禪、誦經(jīng)、修廟、管廟,是和尚們的本職工作。但藏明和尚牢記佛祖教導(dǎo),又有大乘菩薩的精神。他不僅莊嚴佛土,還利樂有情,在他農(nóng)禪并舉的當(dāng)兒,還以佛教醫(yī)藥明的理論,為廣大僧眾行醫(yī)治病。佛教認為,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fēng)四大和合而成。四大平衡,身體無??;四大增損,百病叢生。人之疾病,不外是身病和心病兩種。藏明師父常以施藥、針灸、按摩、接骨、捻痛和修定、觀想及運動、養(yǎng)生、天然食物療法對治此病。他最擅長的是接骨、按摩、捻痛,曾為教內(nèi)的道友、教外的法友、國外的朋友,治療過許多疾病。</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妙生和尚,法號寶住,是藏明和尚的得意門生,現(xiàn)任普化寺的住持。他思想活躍、戒律嚴明、禪凈雙修,有一定的佛學(xué)造詣,尤其擅長書法,且能左右手開筆,是五臺山年青的佛教書法家。他認為言以心聲,字能傳神,順其自然,拙樸尤佳。所以,他在管理寺廟和誦經(jīng)習(xí)定之余,多是即興而書,一氣呵成,法喜眾生,結(jié)緣化眾,結(jié)識了不少法門龍象、高賢文士和善男信女。普化寺不僅有典型的民國建筑,而且有別具特色的彩塑雕刻,還有紹隆佛法的釋家獅子,致使普化寺法轉(zhuǎn)常轉(zhuǎn),香火興盛,成了五臺山上閃閃發(fā)光的一顆明珠、名聞遐邇的極樂凈土。因此,國內(nèi)外的善男信女,大凡到五臺山的釋家弟子,無有不到普化寺參觀游覽,取經(jīng)學(xué)法,結(jié)緣敬佛的善人。</b></p> <p class="ql-block"><b>自八十年代以來,普化寺的藏明、妙生師徒二人,先后接待過胡耀邦、萬里、李鵬、康世恩、秦基偉、鄧力群、廖漢生、楊成武、李鐵映、趙樸初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同時也接待過由日本天臺宗座主山用惠諦長老率領(lǐng)的日本天臺宗日中友好訪中團、日本大牟田市佛教會組織的萬古長青第二次訪中團、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西區(qū)佛教會訪中團,日中友好臨濟黃檗協(xié)會臨濟塔落慶訪中團、馬來西亞佛教總會訪中團。</b></p> <p class="ql-block"><b>從影壁左側(cè)的磚券洞人院,看到的第一座是天王殿。殿額立一塊石制匾,匾刻“普化寺”三字。天王殿三門并開,前檐墻上鐫劾有“法輪常轉(zhuǎn)”四字。殿的柱礎(chǔ)上、檻墻上、中門券口上、墀頭角柱石上都為石雕,有的雕風(fēng)中搖竹,透出一種瀟灑俊逸的氣韻。有的雕松下猴王,顯出一種清幽自在的情調(diào)。還有的石雕畫面給人一種生活意趣的美感享受。如,牧童騎坐在牛背上,吹著笛子;牧羊人手執(zhí)鞭子,放牧綿羊;一農(nóng)人扛著撅子,趕著大象,頭頂著松枝上登有喜鵲;一老者騎驢過橋,橋下水流湍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雄寶殿是該寺的主要建筑。該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繞殿四出廊,檐額掛有“大雄寶殿”木匾。前廊柱間的木制券口縷空雕刻二龍戲珠,廊內(nèi)柱間裝十二塊格扇,裙板雕龍,上部是花窗。檐枋上的墊板繪有彩畫,斗拱與斗拱間裝墊拱,重施以彩繪??偟目慈?,大雄寶殿的裝修精細而華麗,有別于該寺其它一般建筑。殿內(nèi)主供釋迦牟尼佛,佛旁有文殊、普賢二菩薩,殿兩壁供有十八羅漢。山墻兩內(nèi)壁上部,有大型壁畫。屬佛傳圖,又稱釋迦譜,描繪了釋迦牟尼由太子到出家成佛的過程。</b></p> <p class="ql-block"><b>“佛生西域祥光現(xiàn)于周朝,法流東土”描述佛教起源與傳播:佛祖誕生于西域(今尼泊爾),祥光在周朝顯現(xiàn);佛法傳入中國始于漢朝,常見于寺廟對聯(lián),象征佛教東傳歷程。??</b></p><p class="ql-block"><b>圣教東流,金身夢在漢帝。</b></p> 造像特色 <p class="ql-block"><b>殿后壁右角,還供有一尊老文殊,下頷長胡須,面部如羅漢,在五臺山塑像設(shè)置中別具一格。</b></p><p class="ql-block"><b>大雄寶殿供奉騎獅老年文殊菩薩與抱孩觀音像,打破傳統(tǒng)造像格局。</b></p><p class="ql-block"><b>尤其特別之處是:文殊菩薩塑造為老者的形像,這在佛像塑造中是極為罕見的,突破了原來的框框,頗為不凡。</b></p> <p class="ql-block"><b>抱孩觀音</b></p> <p class="ql-block"><b>坐東向西的大雄寶殿,南北兩側(cè)各有上下兩層三十間木樓建筑,層層出廊,廊柱排排,樓廊中段墀頭之間以券洞相通,下廊與上廊有木梯相接。沿樓廊繞轉(zhuǎn),或立于樓底下憑欄觀光,又有一種滿眼風(fēng)光撲面而來的雅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普化寺三佛殿內(nèi)供奉橫三世佛,分別為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藥師佛(東方琉璃世界)、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凈土)。兩側(cè)侍者分別為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b></p> 特色彩塑 <p class="ql-block"><b>殿內(nèi)四根柱子上彩塑四只人頭鳳尾的妙音鳥,頂棚懸塑有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濟公和尚形象。殿兩壁供有胡僧梵相的十八羅漢,這組羅漢神態(tài)威武、面目猙獰。</b></p> <p class="ql-block"><b>普化寺內(nèi),三尊珍貴的佛像靜待參拜,它們分別是老文殊、摩耶夫人以及濟公。這些佛像均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每一尊都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shù)信徒前來膜拜。</b></p> <p class="ql-block"><b>而在兩側(cè),則為十八羅漢。這十八羅漢則是十六羅漢加上摩耶夫人和彌勒尊者。摩耶夫人是釋迦牟尼的母親,她在生下釋迦牟尼的第七天逝世。佛教說釋迦牟尼成道后,至忉利天為她說法,她得阿羅漢果,成為佛教中的第一位女羅漢。摩耶夫人身體豐腴,白胖細膩,柳葉眉,青絲髻,櫻桃口,碎白牙,嫩手細指,衣著輕柔,飄逸瀟灑,是一位善良的中國貴夫人的形像。</b></p> <p class="ql-block"><b>引人注目的是,位列前茅的竟是女羅漢,尤其是摩耶夫人像具有深厚文化意義。在五臺山的眾多寺院中,唯有普化寺內(nèi)塑有摩耶夫人的像,以此紀(jì)念她與佛陀的深厚淵源。</b></p> <p class="ql-block"><b>拾階而上,便抵達了臥佛殿,殿內(nèi)巍峨屹立著一尊銅制貼金臥佛像,臥佛殿內(nèi)銅制貼金臥佛像宏偉且具有禪意。其身長5.1米,高1.5米,重達3000多斤,令人嘆為觀止。整尊佛像金光璀璨,神態(tài)和藹可親,眉目間流露出清秀之氣,仿佛訴說著無盡的禪意。</b></p> <p class="ql-block"><b>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普化寺佛教文化將隨著晝夜不息的清水河流向太平洋的彼岸。</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