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呢喃</p><p class="ql-block">?美篇號:4731873</p> <p class="ql-block"> 湖南湘鄉(xiāng)城南、<span style="font-size:18px;">漣水之濱,矗立著一所承載130年歷史的學府 —— 湘鄉(xiāng)市東山學校。</span>這里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母校,也是他走出韶山,踏上革命征途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4號國慶時節(jié),我循著歷史的足跡來到湘鄉(xiāng)東山學校,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感受那份跨越百年的紅色底蘊與教育精神。我首先參觀了有著130年歷史的東山書院,氣勢的圍墻、寧靜的便河、翠綠的草坪、蒼勁的古木,蜿蜒的麻石小徑,簇擁著一座百年書院。</p> <p class="ql-block"> 我在書院里轉了一個多小時,看到了毛澤東睡過的寢室、學習過的自修室、聽老師講課的戊班教室和少年毛澤東所坐的第二組倒數二號位的桌椅,仿佛間似看到了那位少年學子勤奮苦讀的身影,聽到了他回答老師提問時的堅定而又洪亮的聲音。</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漫步在古老的書院的青磚黛瓦、飛檐斗拱間,</span>我充分領略到了一種時光流轉、文脈不息的動人意境。這里不僅是毛澤東少年求學的地方,更是無數仁人志士成長的搖籃,每一磚一瓦都訴說著歷史的故事。正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蘇聯(lián)美學家鮑列夫所說:</span><b style="font-size:20px;">“人們習慣于把建筑稱作世界的編年史,當歌曲和傳說都已沉寂,已無任何東西能使人們回想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時,只有建筑還在說話。在‘石書’的篇頁上記載著人類歷史的時代?!?lt;/b></p> <p class="ql-block"> 參觀好書院后,我又來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書院大門外右邊的毛澤</span>東與東山學校陳列館。該館是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而建。整個陳列館外墻鋪有灰色的琉璃瓦,顯得恢宏大氣,古樸典雅。</p> <p class="ql-block"> 踏入陳列館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一尊少年毛澤東邁步奔赴東山學校求學而走向全國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該館為上下兩層樓,展館分為四部分:向往東山、求學東山、情系東山和光照東山。展品共計160余件,全館</span>以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經典紀實作品《西行漫記》中毛澤東對東山高等小學堂的回憶為綱,展示了少年毛澤東在東山高等小學堂的求學歷程。展廳的第一部分:向往東山。前言寫道:“甲午戰(zhàn)敗,舉國震驚,“倡實學以育真材”的聲浪高漲。東山精舍激流勇進,分科造士,開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影響波及全國。東山高等小學堂秉承精舍辦學精神,成為遠近聞名的新式學堂。1910年秋,少年毛澤東辭別父母,慕名前來求學?!?lt;/p> <p class="ql-block"> 館中首先介紹了東山書院的出世,堪稱一次“眾籌〞的壯舉。當年,首任新疆巡撫劉錦棠倡修東山書院。湘鄉(xiāng)首里一總三坊十五都,共3051人為籌建東山書院認捐,總捐款一萬四千七百二十九串七百四十文。</p> <p class="ql-block"> 當時,這里有一批非常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如李元甫、龔翼鵬、肖岳英、沈春龍、肖克琳、陳爾錫、譚詠春等人,他們有著新時代的進步思想和非常好的教學理念。正因如此,很多有理想有有追求的熱血青年都來此求學,其中就包括毛澤東。</p> <p class="ql-block"> 1936年毛澤東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談話!談及他在東山書院的求學經歷:<b style="font-size:20px;">“我父親決定送我到湘潭一家同他有來往的米店去當學徒。起初我并不反對,覺得這也許是有意思的事。可是差不多就在這個時候,我聽說有一個非常新式的學堂,于是決心不顧父親反對,要到那里去就學。學堂設在我母親娘家住的湘鄉(xiāng)縣。我的一個表兄就在那里上學,他向我談了這個新學堂的情況和“新法教育”的改革。那里不那么注重經書,西方“新學”教得比較多,教學方法也是很“激進”的?!?lt;/b></p> <p class="ql-block"> 于是1910年秋,毛澤東從韶山來到學校報考。前往湘鄉(xiāng)求學前夕,毛澤東提筆寫了一首《七絕.改西鄉(xiāng)隆盛詩贈父親》,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里。詩曰:<b style="font-size:20px;">“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lt;/b></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是湘潭人,本來不在湘鄉(xiāng)學校招生范圍,又因為學校招生是在春節(jié),而毛澤東是秋季來求學。所以當時被拒絕入校。后書院首任堂長李元甫看到毛澤東執(zhí)意入學,就給他出了一道為《言志》的考試作文,毛澤東一揮而就,李元甫看后大為贊賞,認為他是“一名救國材”,因此破格錄取了他。</p> <p class="ql-block"> 進入學堂后,他被編人戊班。在當時,東山書院的教學尤為創(chuàng)新,開設了算學、格致、方言、商務四科,分科造士。在東山學校,毛澤東他接觸到了與以前完全不同的先進思想,如康梁的變法維新思想,還了解了西方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啟蒙教育。</p> <p class="ql-block"> 他大量閱讀了《盛世危言》《新民叢報》等宣傳進步思想的書刊,這一刻,他像一塊海綿一般盡情地吸收著思想的源泉活水。在東山書院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求學生涯,是毛澤東獨立思維建立的開始,他</span>眼界大開,萌發(fā)了“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雄心壯志。</p> <p class="ql-block"> 由曾兩度擔任湘鄉(xiāng)知縣的陳吳萃在1897年撰寫的《東山書院記》中,有這樣一句話<b style="font-size:20px;">“用能實事求是以稱雄于五大洲”。</b><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span>澤東從東山書院的校本教材里,得到了“實事求是”的啟蒙。他將<b style="font-size:20px;">“實事求是”</b>學以致用,并賦予了不同的時代意義,使之最終成為后人受用至今的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和精髓。</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很感激自己在東山書院求學的時光,非常重視在那里結下的師生情誼。1955年,毛澤東的東山學校同學譚世瑛<span style="font-size:18px;">進京受到了毛主席的熱情接待。在交談</span>中,再次說起了東山學校在他成長過程中的作用:<b style="font-size:20px;">“我進不了東山學校,也到不了長沙城,只怕出不了韶山沖呢!”</b><span style="font-size:18px;">譚世瑛離開北京時,還贈送了他一只</span>皮箱,里面裝有三身衣服、一雙皮鞋、一副放大鏡、一套《毛澤東選集》和一冊樂府詩集,以及一大包譚世瑛愛吃的荔枝。</p> <p class="ql-block"> 少年毛澤東<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東山書院</span>上課之余,經常幫助易三奶奶挑水和干一些農活。幫助同學過冬,幫挑水等等,這些細小的事情無不彰顯著少年毛澤東<span style="font-size:18px;">心懷大眾、同情疾苦的愛民情懷。</span></p> <p class="ql-block"> 歷經一百三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東山學校不僅走出了一代偉人毛澤東,還培養(yǎng)了共和國大將陳賡、譚政,國際著名詩人蕭三,社會活動家易禮容,杰出學子蕭子升、黃國璋,革命烈士毛澤覃、楊幼麟等一大批英才俊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lt;/b>這句話深刻揭示了少年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lián)系。希望這句話不僅是口號,更是行動的指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