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鸊鷉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5-7月,這是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包括東部、中部、南部等)的普遍規(guī)律。這一時期是小鸊鷉生命周期中最具特征性的階段,涉及求偶、筑巢、產(chǎn)卵、孵化和育雛等一系列行為。即使部分地區(qū)4月開始出現(xiàn)求偶行為,核心繁殖活動(產(chǎn)卵、育雛)仍集中在5-7月。這種時間一致性源于小鸊鷉對氣候和食物資源的適應(yīng)——5-7月氣溫回升,水域中的水生昆蟲、小魚、蝦等食物充足,有利于雛鳥存活。雛鳥為早成性,孵出后第2天即可下水游泳,跟隨親鳥覓食。親鳥會將雛鳥背在背上或藏在翅膀下,遇到危險時迅速潛入水中躲避。雛鳥在孵化后30-40天可獨立活動,44-48天左右學(xué)會飛行。</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4日,在上海植物園的一個水塘里,三個小鸊鷉出生了。10月4日出現(xiàn)小鸊鷉雛鳥的情況雖違背其主流繁殖期(5-7月)的普遍規(guī)律,但屬于自然變異中的“秋季異常繁殖”現(xiàn)象。今年上海氣溫偏高,高溫持續(xù),超過歷史同期,入秋明顯偏晚,為雛鳥提供了適宜的生存溫度。水域中水生昆蟲、小魚等食物未因秋分到來而大量減少,親鳥能夠持續(xù)獲取食物,支撐雛鳥發(fā)育。10月4日小鸊鷉雛鳥的出生,是小鸊鷉在特殊環(huán)境下的異常繁殖行為,雖違背主流繁殖期的普遍規(guī)律,但符合自然適應(yīng)性的邏輯。這種現(xiàn)象提醒我們,自然規(guī)律并非絕對,生物會根據(jù)環(huán)境變化調(diào)整自身行為,以維持種群的延續(xù)。</p> <p class="ql-block">小??是??科、小??屬鳥類,又名水葫蘆、王八鴨子、油鴨、刁鴨。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非洲及東南亞地區(qū),在中國各地均有記錄。?其核心特征包括體型矮?。w長25-29厘米)、嘴尖細(xì)長、善潛水,繁殖期頸部呈栗紅色,被列為國家“三有”保護(hù)動物,種群現(xiàn)狀穩(wěn)定且無生存危機?。??小鸊鷉以小型魚類、水生昆蟲、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為食,偶食水草。??</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 2025年10月7日在上海植物園拍攝的小鸊鷉及雛鳥。</p> <p class="ql-block">剛出殼的小鸊鷉已具備明顯的“水鳥雛形”,圓胖短粗,拇指大小,體重較輕(50克左右)但有浮力,能在水面保持平衡。頭部、頸部及背部覆蓋著柔軟的絨羽,顏色以淺棕色為主,間雜少許黑色斑點;面部有清晰的黑白條紋,這是雛鳥與成鳥的重要區(qū)別,也是其標(biāo)志性特征之一。喙短而直,顏色較淺(多為黃色或淡褐色);腳爪細(xì)小,趾間有初步發(fā)育的蹼,便于劃水和抓住親鳥背部。</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出生三天的雛鳥在水塘里戲耍</p> <p class="ql-block">剛出生三天的雛鳥時不時地爬上親鳥的背上,躲在親鳥的翅膀下,露出小小的腦袋四處張望。</p> <p class="ql-block">小鸊鷉爸爸媽媽抓來小魚蝦及豆娘等喂給雛鳥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