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外號叫“鸚鵡”,我很喜歡這個名字,他讓我長記性,事兒記多了,遇到什么事兒都能應(yīng)付,下學(xué)期算術(shù)雖然老師沒講呢,可是考試,我沒有問題;寫記敘文,我不會,我會寫字,我就把在鄉(xiāng)下生活的這三個月,我記住的有意思、讓我不能忘的事兒寫出來,一天寫一段,寫多長,我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1961年臘月二十二上午,我爸送我去奶奶家,從長春火車站到了陶賴昭火車站下車,去五棵樹鄉(xiāng)還有40多里地,就去了汽車站等車,40分鐘一趟。早晨起得早我靠在椅子上就睡著了,一會兒,也是因為冷,也是因為前兩天班主任老師家訪到我家,我媽說:“老師說:沒事,就是來看看。”是啥意思呢?這時候突然想起來:我的書包哪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爸翻他的大拎兜,里面都是給爺爺奶奶和近親拿的禮物,哪有書包哇?</p><p class="ql-block">我爸緊著說:“賴我!我從行李架上往拽我的包時還以為,書包在你身上呢,可能是讓別人拿走了,沒地方找了。”</p><p class="ql-block"> 我想,書包也不是新的,裝著語文、算術(shù)寒假作業(yè),借來的五年級下學(xué)期全套課本、本子、鉛筆盒,值錢的就是一支舅舅給的“友聯(lián)”牌金筆,給爺爺奶奶拿的一斤白糖和媽媽起早排隊、憑一斤糧票買來的10個酥餅。立刻我的電腦一片空白,我也不知道怨誰?我又一轉(zhuǎn)念:慶幸的是:放寒假借來下學(xué)期算術(shù)課本我就從頭開始學(xué),一直到昨天中午所有的題才做完了;就是語文課本不應(yīng)該丟,在火車上我想把書包夠下來,看看語文書,就是車上人太多了,而且一站一停,總有人擠,總也坐不穩(wěn)當(dāng),若不書包也丟不了;爺爺家也不一定沒有白糖,酥餅也不是沒吃過,別人吃也一樣,說不上還是“酥餅”招來了小偷。</p><p class="ql-block"> 坐在帶大鼻子的公交車滿滿登登20多個人,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晃晃悠悠了一個多小時到了五棵樹鎮(zhèn),沒有飯店、爸爸領(lǐng)我到供銷社一問餅干4角2分錢一斤,3兩糧票,可是爸爸使勁翻兜,也沒有找到一兩糧票,英俊的小伙子售貨員說:“我給你墊上了,我認(rèn)識你,咱們兩家還是遠(yuǎn)親,論輩分,我還得管你叫“爺爺”,等你回長春,有,就給捎我,沒有也沒事兒?!?lt;/p><p class="ql-block"> 我拿著餅干在屋當(dāng)中的磚爐子旁吃餅干,我爸和售貨員在柜臺上里一個外一個的嘮嗑。</p><p class="ql-block"> 五棵樹鎮(zhèn)已有240多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順治年間,當(dāng)時女真族在此開辟定居。清乾隆時期形成集鎮(zhèn),1956年十三區(qū)劃為五棵樹鎮(zhèn),有漢、回、滿等民族居住,墾殖立屯時,鎮(zhèn)政府所在地有五棵高大的榆樹,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我和爸爸從五棵樹鎮(zhèn)往南又走了5里地,到了一個叫什么“倉”挺大的村子,拐彎抹角進(jìn)了奶奶家的大院,我爸說:“再往前走兩里地就是松花江了?!?lt;/p> <p class="ql-block"> 進(jìn)屋,爺爺奶奶正在火炕上包豆包,看見我倆進(jìn)來也沒有放下手中的活計。</p><p class="ql-block"> 奶奶說:“鍋里的粘豆包、大米飯、菜和醬,都熱著呢,你爺倆吃吧,要喝酒,大柜里還有幾瓶,要喝“小燒兒”沒地方換了,小燒鍋都熄火了,今年人吃的都不夠,更沒有燒酒的糧食了?!?lt;/p><p class="ql-block"> 肚子不餓,我坐在奶奶身前,我爸坐在爺爺身后說著話。</p><p class="ql-block"> 奶奶看著我笑著說:“就等你們回來我倆再包豆包呢,前年臘八前滿炕人幫著包豆包,今年誰家也沒用別人幫著包,家家連前年一半兒的大黃米都沒有。去年夏天龍王爺都像喝醉了似的這嘩嘩的大雨下的總是連軸轉(zhuǎn),也不嫌累,泡倒了房子不說還把莊稼地都泡上了,洼地顆粒無收。得回咱們村的崗地多點,隊長怕今年像去年似的各家臘月里的粘豆包都不足,就在新開的崗地上多種了黍子,雖然也受了大災(zāi),也得了五分收成,咱們分得了一斗黍子,今天才能吃粘豆包,這粘豆包不起眼呀,是農(nóng)村人到冬天的一個念想呀!”</p><p class="ql-block"> 我爸問奶奶:“口糧一人分多少?工分值是多少?”</p><p class="ql-block"> 奶奶說:“別提了,頭一遭都是前年的一半兒多點兒、、、、、、”</p><p class="ql-block"> 爺爺趕緊抬起頭,瞪著眼睛對著奶奶說:“孩子,死冷寒天的走回來,還沒吃飯,你和孩子嘮叨這些干啥?”</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今天的主題是送灶王爺上天去匯報。</p><p class="ql-block"> 好像我三、四歲的時候就會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然后才看到了灶臺后面的灶王爺,我看他瞪著大眼睛、仰著小白臉在灶臺最醒目的地方天天看著我們笑。當(dāng)我大點了,一天,我指著灶王爺問爺爺:“爺爺,那個人是誰呀?我看他也不像你呀?”</p><p class="ql-block"> 爺爺大笑起來說:“哎呀,我可不敢當(dāng)啊,那是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咱們家管咱們飲食和坐那兒監(jiān)督我們的,他今天晚上就上天匯報去了,初四再回來。灶王爺也會撒謊,你沒看預(yù)備了灶糖嗎,等他今晚走的時候往他嘴上抹抹,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p><p class="ql-block"> 下午三點多鐘,爺爺奶奶在灶臺上擺上了:</p><p class="ql-block"> 灶糖,長長的,里面帶孔;</p><p class="ql-block"> 年糕:象征年年高;</p><p class="ql-block"> 荸薺:也叫馬蹄,象征有錢;</p><p class="ql-block"> 甘蔗:一根有頭有尾整根的,灶神走時用甘蔗的尾梢來當(dāng)馬鞭,也象征日子節(jié)節(jié)高;</p><p class="ql-block"> (干)菠菜:有根的,紅色的根須象征日子紅紅火火;</p><p class="ql-block"> 大蒜苗:象征過日子要精打細(xì)算。</p><p class="ql-block"> 黃昏時爺爺給灶神上三柱香,我們都跟著作揖,叩拜完爺爺拿灶糖瓜灶王爺嘴上抹一下,然后把灶王爺請下來搭在由高粱桿皮扎成的馬背上和干草料放入灶坑門燒掉,最后給灶王爺作揖,感謝今年灶王爺?shù)谋佑?,請來年給家中帶來更多好運(yùn)。</p><p class="ql-block"> 以前在我爸爸給我買的課外讀物和在同學(xué)家看到的一些雜志中都有關(guān)于“灶王爺”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人生的頭等大事,上至帝王,下至乞丐,都要生火做飯,所以灶王爺是最接地氣兒的神仙一直被人敬奉。灶王爺?shù)墓ぷ骶褪怯涗涍@一家人一年之內(nèi)的善惡之事。灶王爺左右兩邊各有一個神靈,各捧一個罐子,一個是善罐,一個是惡罐。這家人要是做了善事就在善罐里寫張紙條記上一筆,要是做了壞事,就在惡罐里記上一筆。然后到年底,直接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賬目,真是“一家之主”,老百姓的要求不高,對灶王爺?shù)谋O(jiān)督?jīng)]有意見,就是你能保證我們天天能聞到人間煙火氣兒,能填飽肚子睡個安穩(wěn)覺,給你上香是應(yīng)該的。</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二十四,我爸帶著奶奶給的半斤地方糧票一個人回去了,我媽媽是長春市內(nèi)公共汽車駕駛員,節(jié)假日串休,媽媽除夕和初一到初三的休息人都讓給年齡大的和新結(jié)婚的年輕女司機(jī)了,我爸爸又是一個電影院的放映員,所以他倆春節(jié)比平時都忙,爺爺奶奶心里多么希望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年夜飯,雖然我爸說:“你們二老孤單了,我們對不起你倆。”</p><p class="ql-block"> 可是,爺爺奶奶總說:“忠孝不能兩全,孫子在我倆身邊,你們倆把工作干好,你倆心里有我倆,我們就知足了,”</p><p class="ql-block"> 爺爺奶奶忙忙活活幾天,除夕來了,吃完年夜飯,半夜爆竹聲稀稀拉拉,奶奶給了我五角錢壓歲錢。爺爺奶奶說“今年的年午夜有點兒冷清?!?lt;/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在農(nóng)村過春節(jié),以為和長春市一樣,院里小朋友玩,放小鞭,半夜吃餃子、吃凍梨 屋里院里、進(jìn)進(jìn)出出通宵不睡覺,誰知道這里這么沒意思,不知不覺就在火炕稍睡著了,不知道啥時候做個夢:</p><p class="ql-block"> 我在從五棵樹往奶奶家走的路上看見一頭長觸角,兇猛異常的怪獸,它說:“我就是‘年’,看樣子你不怕我,沒關(guān)系,我喜歡勇敢、有智慧的人,我不傷害你?!?lt;/p><p class="ql-block"> 我一下子想起《春節(jié)年獸傳說故事》:"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這時候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走在最后村東頭的一位老太太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p><p class="ql-block">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jìn)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太太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p><p class="ql-block">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太太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p><p class="ql-block"> 在夢中,我正想和乞討老人說話,就感覺到奶奶在喊我起床,奶奶說:“孫子,趕緊起來,咱們得早早吃飯,若不拜年的鄉(xiāng)親們都要搶在辰時給長輩拜年,你不快點兒就把你堵被窩里了?!?lt;/p> <p class="ql-block"> 奶奶說完趕忙上炕在掛在墻上的口袋里拿出一個紅布包,放進(jìn)煙簸籮里的時候還發(fā)出金屬碰撞的響聲兒來。</p><p class="ql-block"> 吃完飯,爺爺奶奶倆人剛撤下炕桌,就聽到一伙四位年輕人都領(lǐng)著7.8歲的小孩子喊著:“給十六爺、十六奶拜大年!”</p><p class="ql-block"> 爺爺奶奶趕緊在炕沿上正襟危坐,一個小孩子跪到地上磕頭,說著:“給十六太爺拜大年,祝你長命百歲!”然后換個地方再磕頭,說著:“給十六太奶拜大年,祝你長命百歲!”然后孩子接過太奶賞賜的兩個5分錢硬幣轉(zhuǎn)身站在一邊,爸爸上崗磕頭說著同樣的祝壽語兩手空空領(lǐng)著兒子出去站到院子里等著,屋子里還沒有等他們?nèi)砍烦鲭x開,第二伙早已站在外屋等候著,一個多小時過去了,來祝壽的人基本都來過了。</p><p class="ql-block"> 我好像頭一次看見家里來了這么多人,有一個小孩子離開的時候看著我,他爸爸告訴他:“叫大叔?!?lt;/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就認(rèn)真的說了一聲:“大叔過年好!”</p><p class="ql-block"> 我也不知道說什么好,竟然不自覺的和小孩子拉拉手,小孩子高興的出去了。</p><p class="ql-block"> 初二以后來的都是中年人和老年人,我管老年人都叫“爺爺”只是前面的數(shù)字不一樣,我爺爺是家族里他們這輩人年齡最小的弟弟,他們都坐在炕上嘮嗑,有的還在這兒喝酒。</p><p class="ql-block"> 初三,爺爺出去給別人拜年去了。</p><p class="ql-block"> 一天,我走出院子溜達(dá),西面是生產(chǎn)隊,大院里停著兩輛膠皮車,和一輛鐵輪子的馬車,我記得一次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的時候,爺爺就是趕這樣的車去五棵樹接的我們,南面是馬廄,里面不光是十多匹馬,還有幾頭驢,外面還拴著四頭牛。</p><p class="ql-block"> 村子里的中間大道有15米寬,兩面是圍著土墻的人家,在一條兩家的土墻擋成的道與大道的丁字心上有5個十來歲的孩子圍在一起不知道在玩什么?看見他們想起了我在長春的同學(xué),這五個孩子確實吸引力我,我想走過去和他們玩兒,但是,又不熟悉,,離開他們吧,我又不忍心,邁不動步,就站在一旁有意無意的看著他們,一會兒他們就從我的眼前跑過去,上了大道使勁地向東跑去,立刻我就感到一種難以招架的孤獨感,我喘著粗氣,一口氣跑回了爺爺家。</p><p class="ql-block"> 初八那天爺爺拎著一瓶罐頭,一瓶白酒領(lǐng)我去他叔叔家,爺爺告訴我:叫他四太爺,進(jìn)屋先給四太爺拜年。</p><p class="ql-block"> 這位老人80多歲了,一條腿不能著地,我們進(jìn)屋的時候他在一把太師椅上坐著,旁邊立著一根大棍子,八仙桌上除了茶具還有一個飯盒子大的半導(dǎo)體收音機(jī)。爺爺把罐頭和酒放在大柜上,轉(zhuǎn)身坐在另一只太師椅上。</p><p class="ql-block"> 四太爺住的房間干凈、寬敞、亮堂,墻上還掛兩幅挺大精致的字畫,一幅就寫一個字,我一眼就看出來了是“和”字,一幅也寫一個字,我看了半天才看明白是“靜”字。</p><p class="ql-block"> 兩位老人說的最多的是這兩年的災(zāi)情,也推測著明年就是豐收年,再就說家族中的事情,還向我爺爺問我學(xué)習(xí)咋樣?有沒有什么特長?</p><p class="ql-block"> 我爺爺說我:算術(shù)學(xué)得好,算個小賬賊溜,看說話,辦事語文也錯不了,就是沒啥特長,沒看見他畫畫、練書法、拉二胡、吹小號、、、咱這家庭也沒有培養(yǎng)他有特長的環(huán)境,她爸放電影算個啥特長,她媽開車這倒是一門技術(shù),可是等他兒子長大了時代也變了、國家也富了,汽車多了他自己就學(xué)會了。</p><p class="ql-block"> 四太爺說:“特長都是在無意中產(chǎn)生興趣才鉆進(jìn)去,成熟起來的,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說還得看萬種人,讓孩子勤快、多見人、多遇事、見能人、多思考,自己就能找到機(jī)遇,培養(yǎng)自己的特長。”</p><p class="ql-block"> 我聽四太爺說完,我一下就想起來有一年正月初八,姥爺領(lǐng)我去長春南關(guān)關(guān)帝廟,哪里人特別多干啥的都有。我看見一個人貓著腰,胃疼得受不了,逢人就問哪兒有賣麥面起子的,這時候一個人看見一個賣中藥的,指著砂仁說:“你拿一粒我看看?!?lt;/p><p class="ql-block"> 我看這個人捏著砂仁舉的老高細(xì)看看,又用指甲劃一下,用鼻子聞聞,然后說:“我買這一粒,多少錢?”</p><p class="ql-block"> 賣中藥的說:“不要錢,你拿走吧。”</p><p class="ql-block"> 那個人給了賣中藥的5分錢,然后攆上那個胃疼的人,告訴他:“記住,這是‘砂仁’,用嘴含著,等胃有感覺了,嚼碎了,吃了?!?lt;/p><p class="ql-block"> 我看著有意思,就拽著姥爺仰臉看那胃疼的人,他很認(rèn)真,嘴老動彈,緊著咽吐沫,一會兒他就嚼著嘴,咽下去了,又隔了一會兒,他說好了,就找那個人,可是人那么多,他還不知道姓啥?上哪兒找去?</p><p class="ql-block"> 自己在喊:“叫什么?叫什么?叫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和姥爺都走了,聽他撕心裂肺地喊著,就返身回去告訴他:“記住‘砂仁’?!?lt;/p><p class="ql-block"> 想到這兒,我就問四太爺:“四太爺,今天四月初八,咱們這兒離哪個廟會近?”</p><p class="ql-block"> 四太爺說:“小伙子,不錯,還懂得‘四月初八’‘廟會’,你想上廟會干啥呀?念經(jīng)?求仕途?還是看熱鬧?咱們這里十里八村沒有廟會?!?lt;/p><p class="ql-block"> 我說:“看關(guān)公?!?lt;/p><p class="ql-block"> 四太爺說:“那我問你關(guān)公是那個朝代的?關(guān)公有哪幾件寶貝?”</p><p class="ql-block"> 我一聽四太爺問我“三國”里的事兒,我最喜歡了,往前走了一步說:“四太爺:三國就是‘三國’不是什么朝代;關(guān)公有三件寶:82斤的青龍偃月刀、有騰空入海之力的赤兔寶馬、有面臨曹操高官厚祿的收買他都沒有離開劉備的忠肝義膽?!?lt;/p><p class="ql-block"> 四太爺和爺爺聽著拍手樂,四太爺說:“看來小伙子腦袋不空啊,對答如流,還都說的很全面,關(guān)公的大刀重82斤都知道,不過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quán)?!?。</p><p class="ql-block"> 四太爺又說:“這兒不如長春廟會多?!?lt;/p><p class="ql-block"> 我說:“怎么連廟會也沒有,人們上哪兒看熱鬧去?”</p><p class="ql-block"> 四太爺說:“過去在距離五棵樹鎮(zhèn)12里地的盟溫站村有一座寺廟,名叫護(hù)國寺,據(jù)說這座寺廟始建于康熙三年,是榆樹縣境內(nèi)最早的一座寺廟。據(jù)專家說:吉林省內(nèi)有據(jù)可查的寺廟沒有早于康熙三年的,因此,這座寺廟也是吉林省最早的寺廟。</p><p class="ql-block"> 盟溫站村最早的時候是茫茫草原,人煙稀少。最初的關(guān)帝廟也比較簡陋,規(guī)模不大,焚香禮拜者寥寥無幾。寺廟成了過往客商、趕考舉子避風(fēng)擋雨的地方。后來驛站開通后,道路相對通暢,朝廷投資擴(kuò)建了關(guān)帝廟,并將其命名為護(hù)國寺。</p><p class="ql-block"> 護(hù)國寺朱紅的廟門上方掛著護(hù)國寺三個鎏金大字的匾額,一副對聯(lián)格外醒目。上聯(lián)是:商宰相福祿萬古,下聯(lián)對:漢亭侯忠義千秋。護(hù)國寺門前東西兩側(cè)矗立著10米多高的旗桿,院內(nèi)分列10米高的鐘鼓樓,東樓懸大鐘一口,西樓置大鼓一面。鐘鼓樓的青磚墻上刻有“晨鐘”、“暮鼓”。每月的初一、十五、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都要擊鼓撞鐘,早晨清脆的鐘聲悠揚(yáng)悅耳,美妙的鐘聲傳出很遠(yuǎn)。日暮之時鼓聲咚咚,警醒世人。</p><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中的位置是關(guān)帝的塑像,神案前面是木制刀架,刀架上插著一把三米多高的鐵打青龍偃月刀,刀旁一側(cè)站立的是身穿盔甲的黑臉周倉塑像,另一側(cè)侍立的是手捧佩劍的白臉小將關(guān)平塑像,神位前面并列放著三個蒲團(tuán),是給膜拜人磕頭施禮用的。每當(dāng)有人進(jìn)香禮拜時,當(dāng)值的和尚就敲起鐵罄誦經(jīng),還不時地叨咕“隨喜錢”歌兒,什么“扔香錢,種福田,培根源?!卑凳鞠憧湍季?。</p><p class="ql-block"> 遇到廟會周圍的人都來看熱鬧,有榆樹東北大鼓、黃龍戲、榆樹東北大鼓等民俗文化。有賣榆樹大米、榆樹錢酒、榆樹干豆腐,五棵樹鎮(zhèn)的干豆腐最為出名。以香、鮮、嫩、薄著稱,榆樹錢酒榆樹縣的特產(chǎn),是由1812年(清嘉慶年間)的“聚成發(fā)燒鍋”發(fā)展而來的,距今已有150多年的釀酒歷史,是東北地區(qū)酒史之源,酒文化之根,這些信息可能在廟會都有。</p><p class="ql-block"> 四太爺給我印象很深,以后我再來一定先看看他,再讓他講講兩幅字畫的兩個字“和”“靜”怎么講?</p> <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1日是元宵節(jié),我就覺得在這兒待著沒有意思,想回長春,可是晚上一躺下就不想回去了,因為長春沒有這兒吃得好;白天我又想回長春,因為3月6日開學(xué),這學(xué)期就是五年級下學(xué)期了,再開學(xué)就是六年級了,再過一年就該上中學(xué)了,想到這兒我覺得我真長大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3月5日我爸也沒有來接我。</p><p class="ql-block"> 天一天比一天亮得早了,也一天比一天暖和多了,一天早晨,奶奶讓我在一個破盆子里把切碎的白菜幫子、蘿卜皮、土豆皮和高粱糠拌勻乎了喂小雞、鴨子和大鵝,放出來它們就皮勒撲楞的,弄得我無處躲,無處藏的,只好站住院門看著外面的路上,10來個村子里的小男孩和小女孩背著書包上學(xué)去,我好羨慕,就站那看著他們的背影,突然,一個小孩子的聲音“大爺爺,你好!”使我感到很驚訝,我趕緊側(cè)過身說:“你好!”</p><p class="ql-block"> 我立刻看出來他就是那天在村中心道路上,從我面前跑過去的5個小孩子中的一個,我把憋在心里很長時間的話,趕緊說出來:“那天,你們?yōu)槭裁床焕砦遥俊?lt;/p><p class="ql-block"> 小男孩回頭和我說:“爺爺咱們都是一家的,你輩太大了,我們不知道和你說啥?也沒法和你玩兒,一旦把你碰了、或者惹你不高興,我們回家就得挨罵?!?lt;/p><p class="ql-block"> 我一聽,感到大腦似乎停止了,什么也想不出來,我頭一次聽到這樣的話:“我怎么會在家鄉(xiāng)有這么大影響,一家人還怕我?同齡人中找不到朋友,被拋棄?輩大!我不要這個大輩,我要小朋友,我要我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中午飯,我就吃一口大米飯,一塊咸鯉魚,放下筷子就躺在炕梢,我不知道怎么說剛才發(fā)生的事情?一會兒就睡著了。</p><p class="ql-block"> 爺爺奶奶著急了,說我:“急著回長春上學(xué),上火了!”</p><p class="ql-block"> 爺爺說給我爸寫封信,又一想,郵出去也得個吧禮拜才能到,說不上明后天兒子就回來了。</p><p class="ql-block"> 就這么一天天盼我爸來,轉(zhuǎn)眼就是四月份了,可好了,頓頓吃雞蛋,爺爺說過幾天就有賣開江魚的了,樹枝抽綠了,小鳥叫的聲也大了,生產(chǎn)隊開始準(zhǔn)備農(nóng)具,迎接春耕了。</p><p class="ql-block"> 一天中午,我睡著了,做個夢:在長春,我下了火車就往學(xué)校跑,進(jìn)了教室門,厲害的田老師從講臺上下來對我說:“我還尋思你不念書了呢?”</p><p class="ql-block"> 我低著頭,不敢吱聲,田老師又說:“作業(yè)寫完了嗎?”</p><p class="ql-block"> 我立刻想起了,語文、算術(shù)寒假作業(yè)、借來的下學(xué)期語文。算術(shù)課本都丟了,便喊起來:“老師,我錯了,我要讀書、我要上中學(xué)!”</p><p class="ql-block"> 突然,我感覺到有人按住了我的胳膊,還聽到奶奶在大聲說:“孫子,做夢,快醒醒,別亂舞扎!”</p><p class="ql-block"> 我喘口大氣,睜開眼睛,一看爺爺奶奶和爸爸六只眼睛焦急的心情都在我的頭上看著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