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圖文:云水</p><p class="ql-block">美篇號:1603456</p> <p class="ql-block"> 九月初,我們帶著探尋千年古村文脈與榮耀,來到聞名遐邇的林浦村。林浦村位于福州東南隅,閩江下游倉山區(qū)內(nèi)。作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這里只有青石板路延伸出的歲月靜好,只有白墻黛瓦間流淌的文化氣息。從宋代的《濂江書院》到明代“三代五尚書,七科八進士”的科舉傳奇,林浦村如同一部立體的史書,每一處建筑,每一塊碑刻都在訴說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讓人心生向往,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林浦村的街巷中,明清時期的古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著。這些建筑大多保留著典型的福州傳統(tǒng)民居風(fēng)格,“馬鞍形”的風(fēng)火墻高高翹起,如同展翅欲飛的鴻雁,既具實用性,又添幾分靈動之美。墻體多為夯土墻或磚石墻,歷經(jīng)風(fēng)雨侵蝕,留下了深淺不一的痕跡,卻更顯古補厚重。這些古民居不僅是居住場所,更是林浦村歷史文化的載體,每一處細(xì)節(jié)都凝結(jié)著古人的生活智慧與審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 在林浦村的眾多文化符號中,《濂江書院》無疑是最耀眼的“文脈地標(biāo)”。這座書院始建于宋代,由朱熹的弟子黃榦主持修建,因坐落于濂江之畔而得名。作為福州歷史上最早的書院之一,濂江書院曾是閩都地區(qū)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前來求學(xué)問道。如今,書院雖歷經(jīng)多次修繕,卻依舊保留著宋代的建筑格局與文化韻味。</p> <p class="ql-block"> 走進濂江書院,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古樸的門樓,大院內(nèi)白墻上“濂江書院”四個大字蒼勁有力。穿過門樓,便是寬敞的庭院,花草生香營造出清幽雅致的學(xué)習(xí)氛圍。正廳內(nèi),供奉著孔子及朱熹、黃榦等儒家先賢的牌位。廳內(nèi)的墻壁上,懸掛著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碑刻,字跡或瀟酒飄逸,或剛勁有力,字里行間滿是對書院贊美和對文化的追求與向往。</p> <p class="ql-block"> 據(jù)史料記載,濂江書院在歷史上培養(yǎng)了眾多人才,其中不乏科舉及第者。書院的教學(xué)內(nèi)容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注重“知行合一”,不僅教授學(xué)生知識,更注重培養(yǎng)學(xué)生的品德與家國情懷。這種教育理念,與中華民族重視文化傳承、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的傳統(tǒng)一脈相承。如今,濂江書院已成為林浦村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9月1日開學(xué)的第一天,恰逢附近學(xué)校的老師帶著學(xué)生前來參觀學(xué)習(xí),讓孩子們在古老的書院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傳承先賢的精神,立志奮發(fā)學(xué)習(xí)將來成為國家建設(shè)有用之才。</p> <p class="ql-block"> 如果說濂江書院是林浦村文脈的“源頭活水”,那么“三代五尚書,七科八進士”,一村十八進士科舉傳奇,則是這座古村文化魅力的集中體現(xiàn)。林浦村的林氏家族人才輩出,在明代,一門三代先后有五位族人擔(dān)任尚書之職,堪稱中國科舉史上的奇跡。具體官銜姓名如下:</p><p class="ql-block">林瀚:自明弘治年起歷任吏部和兵部尚書。</p><p class="ql-block">林庭桿:林瀚次子,任工部尚書。</p><p class="ql-block">林庭機:林瀚季子,先后任工部、禮部尚書。</p><p class="ql-block">林燫:林庭機長子,任工部、禮部尚書。</p><p class="ql-block">林烴:林庭機次子,任工部尚書。</p> <p class="ql-block"> 為了紀(jì)念這一榮耀時刻,林浦村修建了“尚書里”牌坊。牌坊通體由花崗石打造,做工精致。上面鐫刻著“七科八進士傳經(jīng)衍慶,三代五尚書積德流芳?!弊謽印W煮w莊重典雅,氣勢恢宏。如今,這座牌坊依然矗立在村中的主干道旁,成為林浦村榮耀的象征。每當(dāng)村民或游客經(jīng)過這里,都會駐足凝視,心中涌起對先輩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 “三代五尚書,七科八進士”,一村十八進士的成就,并非偶然。這背后,既離不開濂江書院的文化滋養(yǎng),也與林浦村重視教育、崇尚讀書的傳統(tǒng)密不可分。在林浦村,“耕讀傳家”的理念深入人心,歷代村民都將教育放在首位,即使是普通百姓家庭,也會竭盡全力供孩子讀書。這種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不僅讓林浦村在科舉時代大放異彩,更讓文化基因在這座古村中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重視教育、尊重知識的生動縮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濂江書院和科舉傳奇,林浦村還有南宋益王趙罡在福州登基的行宮。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首都臨安失陷,益王趙罡被元兵追殺浮海南下來到林浦村。在福州登基,曾駐蹕林浦,建造平山閣作為行宮。宮的左側(cè)為總管殿,右側(cè)為天后宮,宮前是平埕,是以前的校場,文天祥曾在此升臺點將,檢閱南宋水師。南宋滅亡后,改平山閣為社廟,明時復(fù)稱宮,冠以“泰山宮”。這座宮殿雖小,卻五藏俱全。我們駐足想象著當(dāng)年益王趙罡在此登基,小小的林浦村一度成為南宋的政治中心,真是風(fēng)云變幻難以想象,腐敗朝庭悲哀也。</p> <p class="ql-block"> 我們還虔誠拜謁了尚書林公家廟,這是一座非同尋常的家廟。林公家廟,全稱為“世宮保尚書林公家廟”。始建于明朝1518年,上規(guī)模上檔次。廟內(nèi)門樓、廂房、戲臺、回廊、大廳、天井等一應(yīng)俱全。抬頭仰望進士,文魁等牌匾掛滿門簾屋檐大廳。林氏家族三代五尚書,七科八進士輝煌的榮耀,雖然已經(jīng)是數(shù)百年的歷史,但依然熠熠生輝,讓人心生敬慕。在這里駐足瞻仰,內(nèi)心贊嘆不已。這是怎樣的一個家族,一門三代皆是奇人異士,滿腹經(jīng)綸,才高八斗才能創(chuàng)造出中國科舉史上僅此一家的輝煌奇跡。</p> <p class="ql-block"> 走出林浦村,我們回望這一座古村的千年滄桑,觸摸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濂江書院的文脈綿延,“三代五尚書,七科八進士”的榮耀傳奇,以及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共同構(gòu)成了林浦村獨特的文化景觀。這正是:</p><p class="ql-block"> 濂江曲繞古村流,</p><p class="ql-block"> 黛瓦青磚歲月悠。</p><p class="ql-block"> 三代尚書垂史冊,</p><p class="ql-block"> 七科進士占鰲頭。</p><p class="ql-block"> 書院猶存賢圣跡,</p><p class="ql-block"> 家廟尚見舊碑留。</p><p class="ql-block"> 登臨不盡滄桑意,</p><p class="ql-block"> 一脈文風(fēng)萬古秋。</p> <p class="ql-block">本篇個別照片源自網(wǎng)絡(luò),致謝原作者。謝謝各位關(guān)注!??</p>